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重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
TUhjnbcbe - 2023/4/3 20:02:00
白癜风用什么药抹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wh/287599.html

构建形成*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五极”,是指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是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历程

第二节发展基础

第三节机遇挑战

第四节重大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五节战略布局

第三章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第一节筑牢“中华水塔”

第二节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

第三节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

第四节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

第四章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第一节大力实施林草保护

第二节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第三节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第五章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

第一节保护修复*河三角洲湿地

第二节建设*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

第三节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

第六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第二节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

第三节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

第四节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

第七章全力保障*河长治久安

第一节科学调控水沙关系

第二节有效提升防洪能力

第三节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八章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第一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第二节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

第三节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第四节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第九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第二节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第四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第十章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城市群

第二节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

第三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节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

第十二章保护传承弘扬*河文化

第一节系统保护*河文化遗产

第二节深入传承*河文化基因

第三节讲好新时代*河故事

第四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文化旅游带

第十三章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

第一节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第二节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

第三节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第四节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第一节完善*河流域管理体系

第二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第三节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第四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第五节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

第十五章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坚持*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

第三节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第四节完善规划*策体系

第五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前言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河文化,让*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全长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河流域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编制《*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为*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区,国土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年年末总人口约1.6亿。为保持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关联性,在谋划实施生态、经济、文化等领域举措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延伸兼顾联系紧密的区域。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年,中期展望至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一章发展背景

*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第一节发展历程

早在上古时期,*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多年的时间里,*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九曲*河奔流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河“善淤、善决、善徙”,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时期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制约,加之“以水代兵”等人为破坏,*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根本改观,沿*人民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夙愿一直难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于年发出“要把*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和国家把这项工作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河治理和*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华民族治理*河的历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

第二节发展基础

生态类型多样。*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拥有*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农牧业基础较好。分布有*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能源资源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

文化根基深厚。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

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流域用水增长过快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国土绿化水平和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具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第三节机遇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将*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沿*人民群众追求青山、碧水、蓝天、净土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加快绿色发展给*河流域带来新机遇,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有能力有条件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河治理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西部大开发加快形成新格局,*河流域东西双向开放前景广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为*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固有力的制度保障。

*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沿*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综合表现在:

*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上中游大部分地区位于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仅为长江流域的40%;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

*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分布广、类型多,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连山,中游的*土高原,下游的*河三角洲等,都极易发生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环境污染积重较深,水质总体差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流域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水沙关系不协调,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下游滩区仍有近百万人受洪水威胁,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

*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沿*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金外流严重,要素资源比较缺乏。

*河流域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沿*各省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历史欠账较多。医疗卫生设施不足,重要商品和物资储备规模、品种、布局亟需完善,保障市场供应和调控市场价格能力偏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受地理条件等制约,沿*各省区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精神内涵深入挖掘不足。

第四节重大意义

推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保护好*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河安澜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是解放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将*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保障*河长治久安,着力改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着力保护传承弘扬*河文化,让*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第二节主要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变*河流域生态脆弱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盲目追求经济总量;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深化用水制度改革,用市场手段倒逼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态建设重点各有不同,要提高*策和工程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从各地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强粮食和能源基地,因地施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打造开放通道枢纽,带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谋划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统筹水资源分配利用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上下齐心、沿*各省区协力推进*河保护和治理,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第三节战略定位

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深刻分析*河长期复杂难治的问题根源,准确把握*河流域气候变化演变趋势以及洪涝等灾害规律,克服就水论水的片面性,突出*河治理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由*河源头至入海口的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深化流域治理体制和市场化改革,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硬性工程措施和柔性调蓄手段,着力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为重点流域治理提供经验和借鉴,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充分发挥*河流域兼有青藏高原、*土高原、北方防沙带、*河口海岸带等生态屏障的综合优势,以促进*河生态系统良性永续循环、增强生态屏障质量效能为出发点,遵循自然生态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综合提升上游“中华水塔”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水土保持水平和下游湿地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快构建坚实稳固、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欠发达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紧密结合*河流域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上中下游各地区合理分工。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通过巩固粮食和能源安全,突出流域高质量发展特色;通过培育经济重要增长极,增强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通过内陆沿海双向开放,提升流域高质量发展活力,为流域经济、欠发达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路径,促进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依托*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从战略高度保护传承弘扬*河文化,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通过对*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道德观念、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年,*河流域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共治、环境共保、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粮食和能源基地地位持续巩固,以城市群为主的动力系统更加强劲,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流域人民群众生活更为宽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河流域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第五节战略布局

构建*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一带”,是指以*河干流和主要河湖为骨架,连通青藏高原、*土高原、北方防沙带和*河口海岸带的沿*河生态带。“五区”,是指以三江源、秦岭、祁连山、六盘山、若尔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水源涵养区,以内蒙古高原南缘、宁夏中部等为主的荒漠化防治区,以青海东部、陇中陇东、陕北、晋西北、宁夏南部*土高原为主的水土保持区,以渭河、汾河、涑水河、乌梁素海为主的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区,以*河三角洲湿地为主的河口生态保护区。“多点”,是指藏羚羊、雪豹、野牦牛、土著鱼类、鸟类等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珍稀植物分布区。

构建形成*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促进地区间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一轴”,是指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串联上中下游和新型城市群,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创新为主要动能的现代化经济廊道,是*河流域参与全国及国际经济分工的主体。“两区”,是指以*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为主要载体的粮食主产区和以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为主的能源富集区,加快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五极”,是指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是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

构建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河文化彰显区。河湟-藏羌文化区,主要包括上游大通河、湟水河流域和甘南、若尔盖、红原、石渠等地区,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相融的过渡地带,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关中文化区,主要包括中游渭河流域和陕西、甘肃*土高原地区,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富集。河洛-三晋文化区,主要包括中游伊洛河、汾河等流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分布有大量文化遗存。儒家文化区,主要包括下游的山东曲阜、泰安等地区,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区,主要包括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和红*长征雪山草地、西路*西征路线等地区,是全国革命遗址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第三章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遵循自然规律、聚焦重点区域,通过自然恢复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遏制生态退化趋势,恢复重要生态系统,强化水源涵养功能。

第一节筑牢“中华水塔”

上游三江源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面保护三江源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强化禁牧封育等措施,根据草原类型和退化原因,科学分类推进补播改良、鼠虫害、毒杂草等治理防治,实施黑土滩等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有效保护修复高寒草甸、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加大对扎陵湖、鄂陵湖、约古宗列曲、玛多河湖泊群等河湖保护力度,维持天然状态,严格管控流经城镇河段岸线,全面禁止河湖周边采矿、采砂、渔猎等活动,科学确定旅游规模。系统梳理高原湿地分布状况,对中度及以上退化区域实施封禁保护,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遏制沼泽湿地萎缩趋势。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对冰川和高原冻土影响的研究评估,建立生态系统趋势性变化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测网络,扩大并改善物种栖息地,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繁育行动,强化濒危鱼类增殖放流,建立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维护高寒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

第二节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

上游青海玉树和果洛、四川阿坝和甘孜、甘肃甘南等地区河湖湿地资源丰富,是*河水源主要补给地。严格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湿地生态空间,加大甘南、若尔盖等主要湿地治理和修复力度,在提高现有森林资源质量基础上,统筹推进封育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扩大森林植被有效覆盖率。对上游地区草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定耕,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开展草种改良,科学治理玛曲、碌曲、红原、若尔盖等地区退化草原。实施渭河等重点支流河源区生态修复工程,在湟水河、洮河等流域开展轮作休耕和草田轮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对已垦草原实施退耕还草。推动建设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

第三节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

坚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推广库布齐、毛乌素、八步沙林场等治沙经验,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创新沙漠治理模式,筑牢北方防沙带。在适宜地区设立沙化土地封育保护区,科学固沙治沙防沙。持续推进沙漠防护林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盐碱地治理等重大工程,开展光伏治沙试点,因地制宜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发挥*河干流生态屏障和祁连山、六盘山、贺兰山、阴山等山系阻沙作用,实施锁边防风固沙工程,强化主要沙地边缘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治理流动沙丘。推动上游*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农牧交错地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发展治沙先进技术和产业,扩大荒漠化防治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节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

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高山草甸、草原、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强化保护和用途管制措施。采取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开展新型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保护地内的居民转产就业。在超载过牧地区开展减畜行动,研究制定高原牧区减畜补助*策。加强人工饲草地建设,控制散养放牧规模,加大对舍饲圈养的扶持力度,减轻草地利用强度。巩固游牧民定居工程成果,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牧业等手段,引导牧民调整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章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突出抓好*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中游地区生态面貌。

第一节大力实施林草保护

遵循*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