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报告文学从一棵树到万亩林海
TUhjnbcbe - 2023/3/19 18:59:00

祖祖辈辈居住在盐碱地上的人们,就穷在盐碱地上;盐碱地,成了当地发展的包袱。而寿光“林场人”用60多年的艰苦努力,把“百里白滩”变成“绿色海洋”,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盐碱地,不是包袱,而是财富。未来的盐碱地,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

从一棵树到万亩林海

-08-28大众日报06版

□本报记者谭佃贵

在曾经寸草不生的寿光西北部盐碱地上,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蹚出了一条集盐碱地农业、高效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循环养殖、森林康养等为一体的生态发展之路,创造了“盐滩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由“守株待蝉”

到生态博览园

“守株待蝉”是发生在寿光西北部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百年前,*河入海口东百里,渤海湾南畔,盐碱滩上白茫茫一片,绿色很少,几乎没有什么生灵在这里活动。一天,有人在村头仅有的一棵树上发现了一只知了,便想尽法子捕捉,谁知树梢摇动,知了受到惊扰,“嚓”的一声振翅飞走了。捕蝉人急了,欲要拔腿追踪,别人劝他:咱这方圆百里的盐碱滩上不过就这一棵树,倘若离开这里,这小小的知了能飞到哪里去呢?你在这儿等着就是。于是那人就坐在树下,慢慢等着。果然没过多久,这只知了又飞了回来。

如今,“守株待蝉”的故乡诞生了一个由“百里白滩”变成一片“绿色海洋”的现代传奇故事。

昔日“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重度盐碱滩涂、绿色禁区变成了如今绿水青山、生机勃勃的生态绿洲和鸟飞鱼跃的天堂。寿光市国有机械林场成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渤海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打造了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园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森林氧吧等众多国字号荣誉为一体的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示范和带动了周边苗木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周边居民增收,书写了*河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盛夏时节,置身这片林海,宛如漫步江南,左拥右抱是绿色的湖水、跳跃的鱼蟹,铺塘覆水的田田荷叶;穿行林间小道,犹如置身东北林间,轻风吹过,叶浪涛声,闹市中待久了的心倍感清新自然。不时跃入眼帘的野禽飞鸟,更带来不期而遇的惊喜,林间树梢不时有飞鸟现出,稠密的地方,百鸟喧鸣,阵雨似的,自头顶陡然落下。无拘无束的水禽,或掠过水面,振翅飞翔,或飞落地面,跃跃觅食,宛若水上的芭蕾。汽车从林间驶过,众目睽睽之下,一只鹭鸶竟毫无惊觉,依然悠闲自得,悠然林间漫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轮美奂,令人心旷神怡。

“咸菜洼”里升腾起

绿色的希望

时光回到年,21岁的尹国良放弃了寿光县林业局机关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了位于寿光县大西北的盐碱地里,与绿色梦想同飞翔。年5月,尹国良被任命为林场场长。“年轻受苦不算苦”,尹国良信奉老辈人说的这句话。到现在,他扎根在这儿已经38个春秋了。

林场始建于年。这儿原本是一片退海地,海拔不到2米,土壤表层含盐量10‰,地下米土壤含盐量达10%,寸草不生,周围几乎见不到绿色。

年,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由财*拨款改为自负盈亏。一下子断了“皇粮”,林场一百多号人的饭碗没了着落。

此前,林场已负债一百多万元,靠5分钱一斤卖棉槐条子,10块钱一根卖盐碱地上零星长着的小槐树维持运转。有“门路”的职工,都变着法子“飞”走了,剩下的职工也在徘徊犹豫。尹国良没有气馁,他想:有地,甭管孬好,就能养人,事在人为!

他看到了一条出路:台田上可以栽枣树,也可以栽种其他的果树。

经过反复论证,发展0亩苹果园,亩枣园,改造亩残次林的“一二三规划”形成。

“一棵枣树结20斤枣,当时是五毛钱一斤,一年每棵枣树就能挣10块钱,一亩地的话就能挣到块钱,所以第一步我们就提出了改造残次林,发展经济林。”他回忆说。

发展果树,光购买苗木就需要80万元,上级支持了30万元,他又发动职工集资。在把自己积蓄多年、准备结婚的元钱拿出来后,他又向种田的父母开了口。

老家正准备翻盖新房,听他说了林场的情况,父亲蹲在地上抽了好几袋烟,踌躇半晌,把盖房的元钱递到他手里:“孩子,你干的是大事,这钱你先拿去使。”那时,谁家不是紧巴巴地过日子。可林场的员工东挪西借,硬是凑足了买苗木的钱。

年,林场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秋天:0亩果树年产果品万斤,收入多万元,亩残次林改建成了高标准绿化苗木基地,年产各类商品苗木多万株,林场人的脸上第一次绽放出了丰收的喜悦!

“这是我们第三年种上的树,你看已经长到大腿粗了。那边种小麦的是台田,是我们当年挖沟开塘,用挖出的土垫高的。”今年74岁的退休工人侯学凯,对林场感情很深,直到现在,老人隔三岔五还过来看看。

“当年,受困于盐碱,‘两不收’,高的地方留不住雨水,不收;低洼的地方积盐水,不收,一亩地合算起来也就是百八十斤的产量,日子过得苦熬苦熬的,遇到不好的年景,逃荒都是常事。”侯学凯谈到当年的艰难,很是感慨。

“尹场长领着我们挖土垫地种树种粮,开沟挖渠引水压碱,然后又搞多种经营。”他说,现在的林场地面,比原来整整高了半米多,都是改造地形、培土换土形成的。

“今年林粮间作小麦亩产能到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尹国良、侯学凯,还有其他的战友们,把寿光市国有机械林场从一个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林场发展成了全国十佳林场。年6月,寿光林发集团森林康养基地荣获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

头炮打响,接下来,林场人把目光瞄准了林场东部那一片地下卤水资源丰富的盐碱荒滩地。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尹国良头脑中产生:抽取地下卤水晒盐,降盐改土。

说干就干。年春天,盐场建成,当年产盐2万吨,创收40多万元。

林场人并没有满足,又在卤水资源的进一步利用上做起了文章,投资建起了溴素厂,实现溴盐联产,效益又提高了一大截。

年,林场通过打深水井,意外发现了温泉水,一个特色水产养殖的想法日渐成熟。

为了买到品种好、价格便宜的鱼苗,尹国良凌晨3点就出发了。河南、江苏、河北,最后星夜兼程从石家庄把鱼苗买了回来。大家算了算,尹国良一天一夜跑了1公里!敢想敢干,让尹国良又一次获得了成功。甲鱼当年养殖当年获利,棚均纯收入10万元!

为获得淡水资源最大利用率,他们探索出了“链式”水产养殖体系,利用育鱼苗废水进行罗非、白鲳养殖,再用其废水经沉淀净化后养殖鲶鱼,养鲶鱼废水排入藕池,经莲藕吸收净化后套养淡水鱼,最后,多次利用的水再来浇灌林地,达到六级利用、五次增值效果,养殖用水实现“零排放”,一点不浪费。

林海淡水养殖基地就建在风景秀丽的林海生态博览园内,原来就是一块盐碱地。手指着水面上一个网箱,箱里“鱼挨鱼、鱼挤鱼”,分外热闹,尹国良告诉记者:“这个网箱养鲶鱼,密度大到能产五六万斤鱼,你算算这个效益!”

“盐碱随水来,盐碱随水去”,这是治碱的规律。通过抽卤水晒盐,除了增加效益,还起到了“改土”的好效果。

检测结果显示:打井抽卤水后,土壤表层含盐量由原来的4‰下降到了1.5‰,土壤淡化层普遍加厚,经济林和间作的农作物平均增产5-10倍。尹国良据此写出了第一篇论文:《盐林结合改良滨海盐碱地实验初报》,引起了国内众多林业专家的重视,一致认为这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有效途径。该办法自年在寿光林场实施以来,改善了林场土地条件,促进了林木生长,同时盐场每年实现利润50万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除了抽卤,他们还采用“引水洗地”,从远处的弥河、小清河等挖渠引水,洗地降盐,效果很好。

降盐改土,盐林两丰。种种降盐措施的实施,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是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周边树木成活率增高,树林逐渐丰茂。现在,林区胸径三十多厘米的大树比比可见,林海生态博览园内直径八十厘米的树很多。

看到一望无际的林场,林木葱郁,百草丰茂……这些资源,都是旅游景区中的元素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尹国良大胆地提出了建设旅游景区的想法。

想法不成熟,大家自然会质疑。不过经过反复讨论,再加上外出实地考察,最终大家还是统一了思想——在北大洼里建景区!

年秋后,拿到上级扶持的万元启动资金,林场人就干了起来。这是一个要动用多万土方的大工程,靠林场的多人和少量的社会机械、民工,一个冬天夜以继日地拼命干,最终完成了全部土方工程!

景区要活,得有水。为保证景区淡水来源,林场人四处找水,八十几里外的弥河水、小清河水、附近污水处理场经湿地净化的水都被引进了园子里。尹国良随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报告文学从一棵树到万亩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