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35载汗水浇灌沙海变绿洲蒙古族祖孙三
TUhjnbcbe - 2023/2/21 17:10:00
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近日,大连一个大樱桃种植项目落户巴林右旗和布特哈达村。这里因生态示范样板成为全旗农业设施项目筑巢引凤的亮点。站在村旁的制高点放眼四望,满目皆绿,田畴纵横,人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之中。

可是,有谁能想到:35年前,这里还是沙魔横行的沙地,农田低产,村民的正常生活饱受自然灾害侵扰。让“风沙*龙”望而却步的背后:得益于蒙古族老人金山与风沙的不懈抗争。

金山是和布特哈达村治沙第一人。35年来,她与家人脚踏实地,克服困难,在沙地上辛勤耕耘,治沙植绿,将多亩不毛之地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造福了一方乡亲。

敢为人先

“天文数字”贷款“押宝”治沙

“以前村里常年刮大风,从灶台到炕头常年一层细沙……”84岁高龄的金山老人对当年的风沙记忆犹新。

她回忆,和布特哈达村是科尔沁沙地的源头。35年前,村子周边是寸草不生的沙包。受风沙侵害,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村里不少人远走他乡谋求出路。

年金山49岁,丈夫因病去世,大儿子成家另过,她与尚未成家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起生活。眼看三个儿子到了成家的年龄,可当时的家庭收入有限,生活捉襟见肘。面对三个可能“打光棍”的儿子,金山特别犯愁。

也正是这一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当地对承包沙地的村民提供银行低息贷款,予以扶持,鼓励村民植树造林。和布特哈达村将中央的这一精神传达给村民。听到这一消息,大多数村民不以为然:沙地种树是不可能的事儿,种也是白费力气。金山听后却动了心,她觉得这是她家翻身的机会。一番思虑后,她大着胆子贷款6万元,承包了亩沙地,准备治沙植树。

本来是好事,金山负债6万元治沙的举动却将她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家里,她的二儿子坚决反对:“当年6万元贷款就是‘天文数字’。如果治沙植树失败,家里就会出来一个天大的窟窿,这些饥荒可能几辈子都还不完。”除了家人强烈反对外,乡亲们都不赞成她的负债治沙举动。大家都觉得,金山疯了!她植树治沙根本不可能成功!

虽然孤立无援,但倔强的金山没有改弦易辙,仍坚持自己的做法。她治沙植树的做法得到已参加工作的大儿子的支持。于是,大儿子将坚决反对母亲的二弟带到自己身边。家里的阻力没了,金山带着老三、老四和两个女儿全身心投入治沙植树之中。

永不言弃

重重困难成为垫脚石

重重阻力,没有阻挡住金山植树治沙的脚步。刚开始,治沙植树困难重重:缺少运输工具,很多物资搬运只能人背肩扛。每天早晨4点,金山带着三儿子从村里出发,用勒勒车拉着治沙工具进入沙漠腹地,挖坑、种苗……日复一日。“起初没有铁丝、桩子拉围挡,我怕牲口祸害树苗,中午不敢回家,在现场看护。”金山说,孩子很懂事,四儿子放学回家做好饭,给她和老三送饭,几个玉米窝头、一壶热汤,就是娘俩儿每天中午的伙食。简单吃完饭,实在累了、困了就在勒勒车上打个盹儿,起来继续干活,直到天黑得不能干活了才收工。每逢下雨天,更要起早贪黑地赶工,女儿也会上山帮忙。

“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天不亮出门,晚上披星戴月回家。”这是金山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天风里来沙里去的金山,不但磨炼出了与风沙搏斗的坚强性格,还摸索掌握了一套治沙模式:没有树苗,就把头一年成活的杨树枝条剪下来做成“插条儿”,栽到沙地里。她在挖围封的桩坑时发现,胡枝子的根系能深深地扎进沙地里,不怕旱。于是,她就在秋天拎着袋子去撸胡枝子籽儿。次年春天,将胡枝子籽儿种在沙地上。在亩沙地中,金山种下的四五十亩胡枝子地成了防风固沙的“好帮手”。

治沙期间,当地林业部门免费为她提供杨树苗、锦鸡籽儿和榆树籽儿,鼓励她植树造林。

年,金山治沙植树的效果初显:亩沙地一片绿意。周边的耕地也受了益,产量有所提升。事实胜于雄辩。乡亲们对金山当年的“疯狂”举动纷纷竖起大拇指。*府相关部门、各级领导鼓励她再接再厉。于是,她又贷款承包了多亩沙地,将治沙植树的规模继续做大。

“电视新闻里多次报道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这些年的治沙经历,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金山感慨万千地告诉记者:“看到村子风沙小了,环境绿了,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前吃再多的苦,都值!”

功不可没

拯救家园的大功臣

金山用了8年时间,将承包的多亩沙地变成了绿洲。经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还清了贷款,给三个儿子成了家;她用自己的坚强、勤劳、智慧逼退*沙,让和布特哈达村周边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布特哈达村土地沙化严重,洪水经常泛滥,风灾常年不断。洪水退后,留下厚厚的“白眼沙”。大风一来,漫天风沙将村子包围。沙地越来越多,生态坏境陷入恶性循环。庄稼减产,村民没有出路儿,都背井离乡,逃离家园。

金山成功治沙亩,带动全村人植树治沙热情。沙海上泛起绿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作为村里治沙第一人,金山成了治沙植树榜样。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和布特哈达村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治沙人,治沙成果丰硕:如今,全村已有3万多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以前一亩地粮食产量最高三四百斤。现在环境好了,土地增产,亩产玉米斤是常事,好地成了吨粮田。嘎斯太河再也没有发过水。”和布特哈达村*总支书记杨忠发说。如今,和布特哈达村成了全旗闻名的生态村,许多生态项目都在这里落户。“以前村里人总想他乡谋出路。如今,当年外出、现在想回家乡谋发展的人天天挤破门槛。”杨忠发略带“犯愁”的语气透着几分自豪。

杨忠发指着沙海中的绿洲告诉记者,3万亩绿洲已经成为村里的生态屏障,这都是在金山老人带动的结果。“她有能力有魄力,是和布特哈达村的大功臣!作为全村治沙植树第一人,她为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贡献巨大。”杨忠发如是评价。

再接再厉

植绿接力棒代代传

从昔日飞鸟不栖、*沙遮天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3万亩生态屏障。金山家几代人的辛勤汗水创造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壮举,成为生态建设典范。

巴林右旗林草局副局长修广成说,金山老人创造了治沙奇迹。她探索的成功治沙经验,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成为全旗治沙样板。今天的和布特哈达村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设施农业项目纷纷向和布特哈达投来“橄榄枝”,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布特哈达村能成为全旗治沙样板,金山居功至伟!”

金山的贡献得到了各级*委和*府的肯定:年被评为赤峰市三八红旗手;年被内蒙古妇联授予自治区妇女环保二十佳称号;年被评为赤峰市劳动模范。巴林右旗妇联主席王艳霞说,金山是平凡的母亲。她通过勤劳改变了生活,改变了家园,并通过言传身教,将优良家风世代传承,为家庭为社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金山老人是巴林右旗首屈一指的巾帼建功标兵,是农牧民学习的榜样。”王艳霞说。

植树接力棒代代传递。金山年事已高,再不能亲手植树,但她的孩子没有停下造林治沙的脚步。今年4月,金山的孙子布仁呼、孙子媳妇于鹏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家乡,从奶奶手里接过治沙植绿接力棒。“发扬奶奶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拼搏精神,破解目前生态环境治理进入‘瓶颈’的难题。接过奶奶的接力棒,我们会将植绿事业进行到底!”于鹏信心十足地说,他们正打算去外地学习先进生态治理经验,为家乡生态建设再添新绿。

来源:红山晚报记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35载汗水浇灌沙海变绿洲蒙古族祖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