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药都再出发走访陇西中药材产区
TUhjnbcbe - 2023/1/26 23:30:00

如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陇西县着力培育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增长极,提升“陇药”品牌首位度,完善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和生态种植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西部乃至全国中药材产业传承创新发展高地,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陇西县年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府引导、市场主体、绿色道地、农机融合”的产业发展原则,根据“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抓道地、提品质、保资源”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按照“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追溯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及管理法制化”的要求,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逐步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生态化种植体系、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

种好一株药

陇西素有“天下药仓,西北药都”之称,其中药材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药材种植的好与不好,直接决定药的疗效,更影响中药产业发展。

陇西县委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把好药材源头关,出台了《年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并把中药材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种植上,在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方面,规划了“一心一圃两片带”的建设重点。

“一心”,指在绿色标准化种植片带内的福星镇元头坪村建设亩高标准中药材核心试验点;“一圃”,即集中药材良种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和科技示范于一体,占地亩的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两片带”,即以福星镇为主建设2.85万亩的绿色标准化种植片带,以永吉乡为主建设亩的生态有机种植片带。

3月29日,记者来到福星镇,田间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尽显中药材种植繁忙景象。

在福星镇蒋家山村,一块插有“兰州交通大学实验基地”牌子的田间,村民王清俊正在铺设地膜,种植*芪苗子。他先用铁锹挑开一道小沟,熟练地将一根根*芪苗子均匀地平放,然后将苗子根部土埋,再铺上一层地膜,露出*芪头,最后在*芪头盖上一层土。

王清俊说,他家种植16亩药材,这里的5亩地是兰州交通大学实验基地。兰州交通大学按照一亩药材4个工人,一个工人-元,给他家给予种植补助。

“我家是脱贫户,*府补助有机肥料45袋。”王清俊说,去年种植当归八亩,收入4万元,三亩药材苗子还卖了1.6万元。

“平栽药材苗子,是最新研究出的一种药材栽植新技术,平栽比竖栽生长得更好。”福星镇人大主席汪孟在一旁讲解说。

汪孟介绍,这一片正属于陇西县福星镇元兴流域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高塄村、蒋家山村、元头坪村三个村种植当归、*芩、*芪万亩。每个村由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合作社负责给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并在采挖期无偿提供机器采挖药材。

“省农科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14个单位的科研基地也在这里。”汪孟介绍,这里的每一块田,均重点以标准化种植、无公害农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为主,从而加快中药材种植绿色标准化进程。

这三个村户农户,去年仅药材种植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到1.5万元。

之后记者来到庞家岔村,站在村道边放眼望去,一块梯田里,一台大型药材栽种机穿梭田间,七八名妇女不停地往栽种机箱里投放苗子。驾驶员正是陇西县振文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振文。

“一天最少可以栽种20亩,已种了亩*芪,还有亩尚未栽种。”刘振文说,*的*策确实好,肥料、地膜全由*府免费发放,合作社只负责购买苗子种植。

以前,刘振文种植马铃薯、玉米。年他开始种植药材。去年合作社流转庞家岔村52户农民土地0亩,购买了大小8台农机,种植药材毛收入万元。扣除人工、种子等成本,纯收入万元。

“合作社常年用工十几名,采挖季节用工多达20多人。”刘振文说,去年仅劳务工资支出就达20万元。

常年在此务工的高云彩接过话茬说,“我家四口人,老公身体一直不好,一个月能干20来天,一年下来,也能挣个2万多元。”

今年,陇西县以“两片带”为建设重点,创新栽培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融合,集成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探索提高中药材质量、效益新途径,打造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片带。

选好一粒种

有人说,陇西药圃园是“中国药都”的种源库,此说一点不假。

该园始建于2年,是集中药新品种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科技研发转化、科普教育培训、中医药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试验示范园。

在“陇西药圃园种植平面示意图”牌子前,农艺师张金文介绍,该园有5大功能,即新品种、野生品种引进驯化;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标准化种植试验研究;优质种子种苗选育繁育;实习培训及辐射带动。

走进陇西药圃园甘肃省中草药种植资源库标本室,中药材标本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有粘贴的,也有瓶装的。组培室里面摆满了不少小瓶、罐,装得全是培育的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要发展,种子是关键。中药材也一样,‘种子’是药材的‘芯片’,要保护起来。”张金文说,陇西药圃园常年栽种中草药多种,基因库里保存的有86个品种份。

张金文介绍,陇西药圃园已驯化款冬花、淫羊藿等64个品种,向大田推广种植30个品种。通过驯化的好处在于,观察野生药材生长规律,了解其栽培模式,做到投入少、效益高。

记者看到,陇西药圃园内建有亩的种质资源圃和㎡的种质资源库,库容量可达6万份,种质圃活体保存中草药种质多种。

张金文说,我省中药材育种、选育起步晚,要完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十年。有些品种,十年还不一定能选育出来。为迅速解决中药生产良种缺乏的问题,陇西药圃园从甘肃农业大学、定西市农科院等处引进了*芪、*参等部分品种上选育的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遴选出品质佳、抗性好、效益高的品种繁育推广。从这几年的科研成果来看,有18项申请为省颁地方标准。《一种中药材的地膜育苗方法》、《一种中药材的35cm地膜露头栽培方法》等7项技术申请国家专利保护。

陇西药圃园不仅成为药材种子选育的基地,而且成为科研院所大学生实习基地,更成为省内外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基地。

陇西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中药材基地。近年来,按照“提纯与选育相结合,引进与选育相结合,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原则”,从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入手,打造道地良种(*芪、*参、柴胡、*芩等)扩繁核心基地5万亩,其中标准化育苗基地4万亩,优质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重点依托正大药业、民治药业、稷丰种业、晟地农业、普尔康药业等5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以*芪、*参、*芩、柴胡、防风等品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亩。

在标准化种子种苗基地建设中,县上重点在巩昌(昌谷)、菜子、首阳、双泉、碧岩、柯寨等6个乡镇,按照“1+5+”的模式(1家龙头企业带动5家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种植亩),持续推进中药材种苗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依托普尔康药业、守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等11家大型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新建种子种苗标准化示范基地。

同时,县上在每个乡镇建成亩以上集中连片中药材育苗示范点1个,初步实现了药材主产区户均半亩苗的目标,降低农户种植成本,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达到5万亩,确保全县中药材种植需求。

建好一平台

3月30日,记者在首阳镇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看到,这里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进进出出的运货车辆挤得水泄不通。7平方米的切片交易大厅里,一个个摊位,摆放着一袋袋药材样品,密密麻麻,商家们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上世纪90年代,首阳镇建有一个30多亩的药材交易市场。之后,随着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市场交易量的增大,原来的市场已不能满足中药材交易需要。

“这是年新建成的市场,从前年开始,改为常年交易,每天早上6点到上午11点交易,年交易量达60亿元。”首阳镇人大主席闫力说,首阳镇户村民中户村民种植药材和加工药材,其中70%的农户种植药材,30%的农户加工药材,年加工切片万吨。药材加工成切片,可提高附加值20%。

在交易大厅门口,来自渭源县路园镇的马西兵像往常一样,将装满*芪的微型货车早早停放在市场,等待买主。他说,买主刚给出价一公斤22.5元,比收购价23元低,没有成交。

马西兵常年奔走于药农与市场之间,专门做药材收购与销售。“去年销售药材多吨,收入不错。”马西兵开心地说。

张金福与马西兵不一样,他家住交易中心附近,每天都来市场。他指着三种大小不一样的*参说,最好的一公斤一百多元,小点的七八十元,分等级销售。

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史彤介绍,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占地面积亩,由甘肃江能医药集团投资建设,现有中药材交易商铺10栋5.96万平方米、切片交易展厅1座7平方米,另配套建设有公共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

据了解,该交易中心日交易原药材吨、饮片60吨,年交易量达到20-30万吨。常驻外地客商约多人,吸纳就业0多人。直接带动发展中医药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5家,快递物流企业8家,网店40多家,现已成为西北最大、全国最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之一,也是陇西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对接的重要平台。

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相比之下,传统的交易模式存在交易成本高、质量不稳定、信息不对称、违约较多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年2月,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投资2.4亿元,建成临时仓储区、交易展示培训中心、中医药文化博览馆。

史彤介绍,交易中心服务于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集交易、交收、仓储、物流、检测、融资、质量溯源服务于一体,运用全新的“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产业上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买(卖)药难、交易成本高、融资难、质量不确定的问题。

在中药材交易市场另一头,药材苗子交易市场也十分火爆。偌大的市场,出售苗子的车辆一辆挨一辆。购买苗子的农民穿梭于卖主之间,寻求价格适中的好苗子。

“*芩,一斤10元,一般的苗子一斤6元。我家今年种植5亩*芩、*参苗子,虽然价格没有去年好,但苗子卖得快,就剩这6袋了。现在卖了三万元,钱都已经装进口袋啦!”来自双泉镇的史耀贤用手指着上衣口袋笑嘻嘻地对记者说。

管好一品牌

如何打造“中国药都”品牌?

陇西县开出“药方”:构建中药材质量安全工程,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从中药材溯源和中药材质量检测入手,提高药材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增强陇药市场竞争能力。

在中药材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陇西县以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为基础,加强对中药材产地环境动态评价、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原药有害成分鉴定,中药材有效成分及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化验等。年检中药材不少于0批次。另外,加大县内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监测力度,年抽检产地及交易市场种子种苗不少于批次。并对生产交易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从而规范市场交易,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

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给每一件成品药材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档案”。

陇西县按照统分结合、布局合理、全面覆盖的原则,重点围绕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监管、中药材质量检测等环节,在中药材核心示范区分片区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点。试点探索研究红外光谱技术,建立道地药材鉴定溯源大数据系统,解决道地药材掺假等问题。

同时,督促相关企业、合作社落实“两证一标识”追溯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所产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从源头上确保中药材质量合格。

陇西县在确保现有17个乡镇、8个重点村、25家生产经营主体追溯点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加强对乡镇、村、生产经营主体技术人员的培训,完善田间生产档案,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的安全责任意识;试点对接全县商务、农业中药材追溯及生产经营企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支持企业运用国际通用的编码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研究开发中药材生产溯源管理系统,实现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条码追溯,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的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据了解,陇西县将多渠道争取资金,力争年内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追溯试点增加到50家,全面覆盖县域内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各环节,初步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

陇西县制定了《陇西县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管理办法》和《陇西县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逐步实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

按照“规范提升、整合重组、集团发展”的思路,市场监管人员紧盯“八化”目标,推动中药材加工提质增效,使陇西中医药产业成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打造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特色村镇,逐步优化完善全县中药材初加工产业布局。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药都再出发走访陇西中药材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