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6月24日讯(记者程云韩静通讯员卢咏恩)为从被动“遇见”灾害转向主动“预见”影响,广东省织牢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一张网”,加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人防+技防”预警预报模式,实现地灾科技预警和地质灾害巡查员的双向联动。“十三五”期间,广东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4起,避免人员伤亡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成为全国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典范。
提前“通风报信”
广东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截至年4月,广东共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处,其中威胁人以上处。
广东省委、省*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年底,广东省*府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年)》,提出用3年时间消除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解除近28万群众受到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年,广东省*府工作报告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一系列举措可看出广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决心。守护28万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的安危,除了借助人防手段,科技力量也成为不二选择。
那么,科技预警如何及时发现险情?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探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科技预警会提前对地质灾害的地面和坡体内部进行监测,给隐患点做“CT”,通过对位移、应力、含水量、水位、雨量等各种指标的现场自动采集、监测数据的远程无线传输等技术,实现提前对灾害的“通风报信”。
广东于4月15日起进入年汛期,地质灾害进入易发多发期,防汛减灾工作步入关键阶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员也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在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值班室,地灾监测预警系统高清遥感底图上一个个不同颜色标识的监测点构成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显示大屏上的卫星云图、各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等也会实时更新。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已建设余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监测点不同的预警提醒等级,根据不同等级会有不同的预警响应措施,对于地灾监测预警信息要做到有响应、有核实、有处理的闭环管理。点击某一个监测点,该监测点的基本信息、监测实时曲线等信息一览无遗。对于广东各地市地灾区域风险预测,通过地灾气象风险预警系统的智能分析,短短几分钟就能给出预测结果。
“数字哨兵”精确定位
工程师李秀娟已经奋战在地灾预警监测岗位8年多,每逢汛期,她和同事便24小时值守在岗位,时刻警惕地灾监测系统的数据变化。对于广东区域内哪个片区可能会有地质灾害灾险情以及可能性大小,每个地灾监测预警员都能结合数据作出快速分析,“不敢大意”已经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李秀娟说,通过建设融合气象、水利、交通、住建等多部门数据的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将实现对降雨、江河水位、水库水情、地质灾害风险区、城镇易涝点、山洪易发区的全天候监测预警和预报,并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地质灾害综合风险态势分布图供指挥部研判,生成推送防御风险提示信息,通知相关区域明确防御重点及措施。
“以前防灾主要靠人,每逢汛期来临,监测员要进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很辛苦,且只能凭肉眼和经验判断隐患点是否有险情。现在,科技手段让这一切变得轻松了许多。”李秀娟表示,开展地质灾害科技监测预警最大的作用在于,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及变形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和预报,能在灾害发生前提前预警,抢出避险时间。
据介绍,这种“数字哨兵”预警的精确定位,已经将原来以区县为单元的预警模式,缩小至以乡镇为单元,并逐步拓展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起到的关键作用在于汛期一线转移安置群众时更加及时。
“人防”“技防”双提升
事实上,为有效预防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早在多年前广东便在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落实了“专职监测员”。一年四季,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监测着隐患点的变化,守护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除了依靠科技手段监测地灾发生时的数据,广东还进一步建立健全群测群防队伍。年底,广东群测群防员已达1.88万人,名群测群防员配置有监测工具。同时,技术支撑队伍实现全覆盖,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个县(市、区)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与53家地勘单位的名技术人员建立了技术支撑服务关系。
年汛期,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期、预警短信25.14万条;全省出动巡排查9.7万人次,巡查地灾隐患点5.7万处次,转移避险1.59万人次。通过实施应对措施,年广东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人员死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减少了29%、59%和74%;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起,避免人员伤亡95人。
下一步,广东将围绕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任务,坚持汛期防御和综合治理“两手抓、两并重”,开展“人防”能力和“技防”能力双提升工作,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人员伤亡数及相关经济损失,严守不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底线。同时,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大数据平台建设、继续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一张网”,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