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农业领域常清苦,技术领域不清贫
TUhjnbcbe - 2022/10/30 16:18:00

本文转自:陕西网

养殖专家数年如一日,住在羊圈舍旁,潜心钻研山羊圈养技术这一世界级难题。

种植专家在追求亩均效益的同时,从生态优好、生活舒适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全新的种植模式。

育种专家思考的是,真的发生粮食危机,高淀粉的马铃薯能否“挺身而出”。

而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服务、管理部门,榆林市委组织部考虑最多的是,决不能让农业专家吃了苦还受穷。

年6月9日,榆林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对评选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今后三年考核合格的,每年再奖补10万元。

据悉,榆林市的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评选活动将持续四年时间,每年评选25个左右。四年后,将有个涉及农业产学研示范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美丽乡村吴静心摄

禁牧之下,牧业反增

这里创造出世界级的技术

62岁的薛瑞是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专家工作站负责人,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山羊。

山羊聪明、活泼但又有些顽皮、散漫,在薛瑞眼中它是精灵般的存在。同时,它特殊的生活习性、消化系统,使全世界目前还没有研究出一种山羊饲料的标准配方,这给大规模圈养带来很大难度。

山羊不怕冷,喜欢通风、向阳、干燥的环境生长,简直就是榆林气候的“天选之子”,但它喜欢咬树梢、啃草根,如果放养,又是破坏当地脆弱生态的“罪魁祸首”。

有着特殊消化系统的山羊,喜食味苦、质硬、粗纤维的灌木林草,是典型的“穷养”动物。

薛瑞所在的陕北白绒山羊专家工作站位于横山区城关镇马家梁村,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的九名专家,国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玉林每年来这里工作60多天。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圈养山羊的国家,山羊圈养技术是世界级难题,所以这个专家工作站的不少科研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育种和饲喂技术是两大难题,薛瑞和专家团队在孜孜以求地突破。

这些年,共培育出体大快长、多胎、多绒、特细绒、细长绒五个品系,当地养殖户按照不同的需求选择喂养。

“体大快长品系十个月就能出栏,胴体能达到35斤,在当地山羊养殖中占比达到六成。”薛瑞说,因此山羊养殖业成为横山区的“中轴产业”,玉米、黑豆、苜蓿,全区七成以上的土地围绕山羊种植,也让横山羊肉闻名全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绒制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多绒山羊渐渐受宠。原来的羊绒用梳子梳,一只山羊产克绒,多绒品系的山羊绒多到梳不动,只能用剪子剪,一只羊能产克绒,有的绒毛比达到七比三,山羊相当于每天穿着“羊绒衫”,而不是“羊毛衫”。

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策,山上禁牧。那时的横山县喂养着25万只山羊,人们对这一传统养殖业一片悲观。年,横山区养殖山羊万只,全年出栏万只,产值达到十几亿元。

禁牧20年,养殖数量增长十倍,横山区是怎么做到的?

有的地方一提到生态保护,首先把爱吃树梢的山羊列到了对立面,采取杀羊护草的方式。薛瑞在调研中惊喜地发现,护沙能力最强的柠条,为了不老化,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平茬,割下的柠条成为山羊的最佳食物。紫穗槐每年要割两次,而且越割越旺。

这些柴草捡拾利用后,对生态本身也是一种保护,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这时,人们把山羊看成是保护生态的好朋友。

薛瑞的研究结果是,山羊最适合家庭适度规模喂养,是典型的小农户、大产业。

他建议横山区北部农户按照“”模式喂养:一个农户,种50亩草、养50只母山羊、年出栏只肉羊、纯收入10万元。

南部相对土地较少的农户按“”模式喂养:一个农户,种20亩草、养30只母山羊、年出栏40只肉羊、纯收入5万元。

他还建议脱贫户按照“”模式喂养:一个农户,养10只母山羊、年出栏20只肉羊、人均纯收入元左右。和别的模式不同的是,不用种草,只要捡拾平茬后的灌木就可以。

因为好记忆,又适合民情,薛瑞提出的喂养模式被许多农户采纳。

“如果不掌握一方产业特性和规律,很难做到精准施策。”横山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史东说,专家的潜心研究,让当地*府和农民都少走了弯路。

今年4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北京完成开舱。这次跟随航天员一起搭乘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的种子中,有20颗长柄扁桃优良品种。

这些种子,与距北京千里之外的一个试验站有关。

年6月,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在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村成立,中国科学院土壤物理学家邵明安院士,还有36位国内外土壤、微生物、昆虫等方面专家,汇聚这个小山村。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工作站不断开展检测、监测,试验实践中,一种野樱桃进入专家们的视野,其根系发达,抓沙固土和适应能力更强,耐寒耐旱耐薄,存活期长达百余年,这便是长柄扁桃。

随后,试验站开启长柄扁桃全国种质资源调查,并杂交四个新品种,其产量提高了四倍,还推广应用到新疆、青海、宁夏等地,省内就有10万亩。

“长柄扁桃不仅是生态卫士,它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试验站工作人员杨辉介绍,其种仁可以做食用油和生物质柴油,长柄扁桃系列油脂产品及新配方油技术目前仍在研究阶段,后续可能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府谷县糜子专家工作站专家贾耀明指导村民精准播种糜子

小麦给玉米当被子

这里形成了“超越农业”的思维

张毅专家工作站的牌子挂在靖边县农业机械推广站较为醒目的地方,54岁的张毅站长一头花发,不久前的全县干部大会上,县委主要领导口头表扬他为辛勤工作的“白发老头”,从此,他再没染过发。

张毅正在忙着申报陕西科技创新一等奖,项目的名字很长,关键词是“农作物轮作四季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简单讲,就是让干燥、多风的西北,四季都有农作物或根茬固沙、保墒。

这是一个超越农业本身的研究课题,兼顾了当地脆弱的生态,也为农民的美好生活去着想。

靖边县内种植20万亩马铃薯,是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但每年秋天采收马铃薯时会将地表破坏,翻虚后的沙土碰上干燥、多风的冬春两季,土地墒情流失的同时,特别容易引发沙尘天气。

“有没有一种办法,冬天给这*沙盖上‘被子’?”一位农民的话点醒了张毅。

“我们农技专家不就是为农民解决问题、回应农民需求的嘛!”张毅找来榆林学院的相关专家,一起到农户调研,在田间试验。

马铃薯和玉米要轮作倒茬,张毅设计出用冬小麦作“被子”。

马铃薯采收时地表被破坏,就着墒情播种一茬冬小麦起到防风固沙作用;次年春天在冬小麦行间免耕播种玉米,玉米出苗时正值风季,此时的麦苗正好是玉米苗的保护者,当玉米壮苗后,用药杀死麦苗,作为肥料还田;玉米采收时留高茬,地表没有破坏,次年播种马铃薯前十天,翻整土地时玉米秸秆还田。

如此循环往复中,只多了播种一茬冬小麦的成本,也是张毅在试验中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这项技术已累计推广了万亩,马铃薯亩均增产公斤,玉米亩均增产73公斤。比这两项更加重要的是,扬沙率减少了80%,土壤的有机质增加了15‰。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能把农耕过程与生态保护兼顾起来,乡土人才的作用就是超值的。”靖边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谢云飞认为。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曾是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

而今,这里种下长柄扁桃、树莓,还发展起林下食用菌等种植产业,林业治沙成果惠及当地农民。

以榆林沙漠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的神木市生态保护协会,在会长张应龙的带领下,经过近20年的治沙造林,治理荒沙42.8万亩,完成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达50万亩,植被覆盖度由原来3%提高到现在的65%。

回忆林地建设初期,张应龙说,当初是因为不了解治沙,所以才敢治沙。可一个外行要在沙漠中种树,谈何容易?

一开始,张应龙投了很多钱,不见效果,甚至连耐寒耐旱能力强的紫穗槐都种不活。在遭遇过无数次挫败后,他走访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了许多专业人士。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19年过去了,张应龙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治沙专家,他治理的圪丑沟流域,成为集治沙造林、林业科研、生态文明教育、现代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自然恢复速度加快,地下水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均得到了有效保护。

榆林破解了山羊圈养这一个世界级难题。新华社供图

一颗土豆,万千门道

这里思索着粮食危机的应对

“当真的发生粮食危机,我们可以大面积种植淀粉含量高达22%的高淀粉专用薯,一亩地可以产出一吨淀粉。”在榆阳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间办公室里,马铃薯专家常勇抛出的话题让人眼前一亮。

常勇刚从榆林市农科院院长的岗位退居二线,但从来没有离开过科研一线。在他眼里,一颗寻常的土豆,其实有万千门道。

鲜食材用薯,形状要呈长椭圆,为切丝方便,淀粉含量要低、口感要脆。

加工专用薯,主要用来做薯条、薯片,还原糖含量要低油炸后才能呈金*色,还有一个很关键,芽眼要浅,便于清洗。

再就是高淀粉专用薯,那简直就是“满地的卡路里”。

榆林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万亩,马铃薯45天的花期带动着当地的旅游经济,不少县区已经在举办马铃薯赏花节。

常勇今年服务的企业是榆林祥瑞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亩土地上种植着43个品种,新建成的水肥一体设施,使目前苗情十分出色。有的企业亩产马铃薯达到七吨,常勇希望自己指导服务的企业在产量上也能“摸摸高”。

在榆阳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工作站里,像常勇一样入驻的专家有45人。产业园总农艺师刘王叶是工作站的负责人,这些年,他对专家的服务管理方式在不断改变。

“过去,我们预判式地吸引一批专家进工作站,然后按专业特长给企业提供服务。”刘王叶发现,“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派出的专家企业用不上。

后来改为,企业自主寻找需求的专家,然后专家工作站在项目资金奖补、调研工作协调、办公场所提供上给予支持。由“送饭”变成“点餐”,专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榆阳区养殖户高怀中主动找到榆林学院屈雷教授,让他作技术指导,屈雷的另一个职务是陕西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母羊的后驱比前驱高,大概率是多胞胎体质。”

“公羊的耳朵边、睾丸上长绒毛,生出的羊子产绒量一定高。”

寥寥数语,点醒了正在为留种羊犯难的高怀中。专家工作站明确要求入站的专家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随时为养殖户作技术指导。

上河集团在榆林饲养了8万只湖羊,年开始,屈雷和另外五名兽医、免疫、饲料专家一起做技术指导。

“我们给企业胆量和信心。”年,屈雷建议企业从云南调来乌骨种羊和湖羊杂交,乌湖杂羊肉在市面上的售价是普通羊肉的四倍。

年,上河集团出栏5万只羔羊。“能让企业多产一斤肉,就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增加一个砝码。”屈雷说,农业专家要有这样的格局。

府谷煤炭资源丰富,是陕西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占全县GDP比重不到2%的农业,却直接影响到近80%人口的生计。

作为传统产业的糜子,全县种植面积约11万亩,总产量约2.7万吨。如今面临着品种陈旧、精深加工产品缺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

小杂粮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柴岩是府谷人,年已经退休,但依然活跃在田间。为了破解糜子产业瓶颈,府谷县委、县*府主动去登门拜访,说服他组建专家团队,服务家乡糜子产业发展。

年7月,府谷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引进柴岩、冯佰利和高小丽专家团队三人。

“糜子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还不可替代,这个产业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糜子就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有韧性、能吃苦,即使是再艰难的环境,也总能长出个样样来。”柴岩说。

盛夏时节,府谷县的梁峁旱地里骄阳似火。在糜子核心产区木瓜镇,不少农民正在地里忙活着。

在专家工作站的帮助下,镇里已经建成亩良种繁育基地、亩有机糜子生产基地、00亩高效糜子示范基地和00有机糜谷生产基地。

李家洼村村民李小*就是种植户之一。由于他常常去围观试验田,县里便指导培养李小*发展糜子种植,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

良种良法配套,很快,金*浑圆的*米让李小*尝到了甜头,种植面积从原来不到三亩,扩大到近百亩。

通过李小*们的带动示范,人才聚集的效应初显,木瓜镇获批创建全国糜子“产业强镇”,糜子种植户年增产值收入达万元以上。

“目前糜子亩均产量在近斤,一斤卖价按2元计算,收益可达到0元。”李小*介绍说。如今,他掌握了糜子高效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操作技能,也是村里有名的技术人才。

如今,工作站便将目光对准糜子产业中下游,下决心补齐发展的短板,一手抓糜子精深加工,一手抓*米食品开发。很快,府谷的“*米汤圆”在网上爆火。随后,*米月饼、*米辽参、*米煎饺等食品也走入市场,走向群众的饭桌。

(当代陕西梁生树王雅)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业领域常清苦,技术领域不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