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登上人民日报的鄂尔多斯人
TUhjnbcbe - 2022/10/20 12:47:0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鄂尔多斯市蒙汉等各族人民群众在*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旧貌变新颜,取得绿富同兴的辉煌业绩,涌现出难以计数的英雄模范。本文实录《人民日报》70年来登载的41位鄂尔多斯市各路英模,旨在弘扬鄂尔多斯优秀精神品质,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扎实推进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鄂尔多斯鼓劲加油。

经济建设的闯将先锋

新中国推翻了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生产力的解放使亿万劳动群众获得了新生,“土改”“互助组”“改革开放”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为劳动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发挥力量提供了无限空间,沐浴着阳光雨露的鄂尔多斯时代闯将一个接着一个,改革先锋一茬接着一茬。

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尹明的《新人新事——朝各切尔和他的牧业互助组》一文,详细报道了“伊盟草原上第一个牧业互助组的组织者——朝各切尔”的故事。文章说,在绥远省伊克昭盟郡王旗辽阔的草原上,几乎所有的牧民都知道畜牧模范朝各切尔的名字。在朝各切尔和他的互助组的影响和帮助下,苏泊尔汗草原上已经有七十五户牧民组成了九个牧业互助组。朝各切尔还联合九个互助组向全省牧民兄弟提出挑战,在全省爱国保畜竞赛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

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陈坪写的通讯《蒙族姑娘奇那林花——包东公路工程中的女民工和一等劳动模范》。文章说,八月初到九月初,绥远省伊克昭盟自治区抢修包(头)东(胜)公路。在参加这个工程的两千五百多民工中,有个唯一的女民工——奇那林花。她是从百里以外的郡王旗二区自愿前来参加抢修工程的。在工作中,奇那林花比谁都做得多、做得快、也做得好。在她的影响下,全盟各地有些没有出过远门的蒙汉妇女,也报名来到了工地。

年9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贺*民、贾来宽写的通讯《让“纤维宝石”闪光——记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厂长王林祥》。文章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之风吹进了鄂尔多斯高原。年,内蒙古第一个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的企业诞生了。一座成套引进日本无毛羊绒和羊绒衫生产流水线的现代化企业在短短8个月里兴建起来,安装副总指挥就是当时年仅29岁的王林祥。自年12月他担任内蒙古伊克昭盟羊绒衫厂的厂长以来,他已经把这个厂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开司米加工企业,它的产品获得了国家优质金牌奖,出口24个国家和地区。

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傲腾、刘亮明的长篇报道《大漠深处科技花——记内蒙古伊盟化工研究院院长李武》。文章说,56岁的李武在内蒙古毛乌素大漠已拼搏了16个年头,现任伊克昭盟化工研究院院长、伊盟化工企业集团总裁、伊盟化工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李武的“得意之作”是:天然碱的碱田日晒工艺;以天然碱为原料,加工制取重质纯碱工业试验和成果推广。其研究课题属国家级星火项目。国内有关专家对其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国内首创,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开拓前景。

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王*的文章《脊梁——记艰苦创业的伊盟煤炭公司*委》。文章说,提起伊盟煤炭公司,不能不说说它那传奇般的创业史。8年前,这个由21名行*编余人员“下海”组建的公司成立时,全部家当只有5万元开办费。8年后,伊盟煤炭公司却以总资产逾6亿元、年创利税近亿元的雄姿屹立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奇迹是以张双旺为班长的公司**一班人带领职工拼搏创下的。

营造干事创业环境的好干部

穷则思变是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的普遍情况,盟旗乡三级**领导干部主要以榜样带动来推动工作,依法治国、依法行*提到议事日程上以来,营造干事创业好环境就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重中之重。

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王东的文章《“柠条盟长”》。文章说,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人们爱柠条,很多人能数说种柠条的好处:它易活、耐旱、不怕冻、不怕风沙、不怕牲畜啃、生长期长,既可防风固沙,又可做牲畜的饲料,含蛋白质仅次于苜蓿;花可酿蜜,籽可榨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柠条还有药用价值。年伊克昭盟副盟长王玉真看到种柠条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提出了大种柠条。年这个盟已种柠条多万亩。伊克昭盟的所在地东胜市有柠条万亩,改变了过去“沙进人退,母猪上房人搬家”的状况。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人们一谈起眼前的美景,都要夸一夸“柠条盟长”王玉真。

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傲腾、张铭清的报道《让“锦鸡儿”展翅——伊盟从实际出发建设草原》。文章指出,伊克昭盟种粮面积从万亩减少到万亩时,粮食产量却从2亿多公斤增加到了历史最高水平4.64亿公斤。这万亩耕地,拥有各种水井10万多眼,保灌面积达万亩。那两年,伊盟以每年打井一万眼、新增10万亩水浇地的速度发展。在丘陵沟壑地区,正在改造建设万亩沟塔下湿地。显然,这万亩的质量是万亩无法比拟的。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来伊盟视察,赞扬伊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找到了“林木为主,多种经营,走生态农业、牧业良性循环”的路子。江泽民同志拍着时任盟委书记陈启厚的肩头,亲切地说:“这不是我的指示,是你们伊盟人民的创造。”

年8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刘亮明的报道《为了14万人民的信任(巾帼风采)》。文章说,林洁是内蒙古伊克昭盟第一个蒙古族女旗长,她在伊金霍洛旗已干了近3年。老百姓说:“我们林旗长虽然是个女人,一点儿不比男人干得差。人家脑子好,心眼儿正,办事扎实,咱不得不服。”伊金霍洛旗围绕两大支柱产业正在形成红(肉食品加工)、白(绒纺)、黑(煤炭生产)、*(蜂蜜加工)、绿(林产业)“5条龙”。只要这“5条龙”舞动起来,伊旗的经济就“很有点看头了”。年,全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收入分别达到7亿元和万元,比上年增长27%和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元和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元和元。“伊旗的经济能有这么快的发展,一是旗委、*府的班子好,大家互相支持一心干工作;二是全旗群众生产积极性特别高,每项工作一决策、一部署,很快就呼呼地干上去了。”林洁的这番话充满敬意和感激。

年7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刘亮明的报道《一把尺书记》。文章说,年9月,新任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苏建荣遇到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从统计数字上看,全旗麻*草种植面积3.4万亩,加上少量外购,完全可以满足旗麻*素厂生产,而实际上却只能维持生产3个月。苏建荣指示有关部门和乡镇实地丈量后一目了然:全旗麻*草实际种植面积仅亩。统计表反映出基层工作的严重浮夸。找准症结,苏建荣当即在植树种草上动了刀:规定如经核查面积不实,乡镇一把手就地免职,3年不予提拔。这一举措,对全旗各级干部震动很大,推进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如今,“一把尺子作风”在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传为美谈。每当客人称赞鄂托克前旗干部的作风实在,当地人会说:“这是一把尺子量出来的。”

繁荣文化的艺术家们

鄂尔多斯是歌的家乡、舞的海洋,聪明的蒙汉族老百姓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演绎出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奇葩——蒙汉调(俗称漫瀚调),蒙族曲、汉文词,唱起来欢快活泼、悠扬动听,从活佛喇嘛到乌兰牧骑再到流行歌手,一路走来,唱响五湖四海,唱遍大江南北。

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热喜写的长篇通讯《走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大道上》。文章说,“乌兰牧骑”不是一般的艺术表演团体,除了文艺演出以外,还要进行各项文化宣传活动,如展览图片、放映幻灯、借阅图书、举办生产科学知识和卫生常识讲座等。此外,便是辅导业余文艺活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以及进行创作。

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玛西吉日嘎拉的长篇通讯《为牧民服务一辈子》。文章说,玛西吉日嘎拉年参加了伊克昭盟乌审旗“乌兰牧骑”,原先只会一种乐器,后来可以使用好几种乐器了,还学会了认谱、写歌曲、演剧、说笑话、说唱好来宝、朗诵诗、放映幻灯等方面的本领。自编自演的《三面红旗的光辉》《人民公社好》《小英雄斯冷》《在第一线上》《献给模范》《不能忘本》等节目,因为都是根据当地群众的事情编写的,很受群众的欢迎。

年5月9日,《人民日报》登载赵苏、陈建*的报道《从“活佛”到舞蹈家》。文章说,蒙古族的传奇人物杨大宝,他的蒙古族名字是银德布,生长在辽阔壮观的鄂尔多斯草原,刚刚出世,便被认定为转世灵童,受封为活佛。杨大宝的蒙古舞,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形成了一种流派。照他的总结,其风格主要体现于韵律、舞台视线、和弦三方面。当时,他已有78部作品问世,其中有9部为舞剧,有40余部在各种比赛中得奖,像《金色的小鹿》《筷子舞》等都是闻名遐迩的节目。

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李*的文章《歌坛硬汉腾格尔》。文章指出,有着刚硬沙哑独特唱法的腾格尔,从年的无人注意到年参加北京“西北风中国摇滚大赛”获第一名。他又在“西北风”歌曲大刮特刮之际,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盘名为《你和太阳一同升起》的专辑,成为西北风摇滚代表作,之后又为电影《红高粱》配唱了主题曲《酒歌》,再度引起轰动。然而腾格尔并不想局限于唱西北风之类的歌曲,他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真实的感受,于是相继诞生了《蓝色的故乡》《父亲与我》《苍狼大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为台湾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配唱的主题歌更受到了台湾听众的青睐。

年8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杨柏青的报道《看鄂尔多斯歌舞剧银碗》。文章说,《银碗》的主演者赵霞是年度舞蹈行业中唯一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她那年30岁,是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其生动娴熟的顶碗舞蹈,令人叹为观止。

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丁振海、杨柏青、傲腾的报道《草原牧歌唱新篇》。文章说,名片,这一近年来在现代都市风行起来的新鲜事,如今已在草原流行。记者接到的第一张牧民名片是一位蒙族老汉的,上面印着:草原老牧民,国家二级作家,哈斯毕力格图。这位《鄂尔多斯民歌集》的搜集者祖祖辈辈是牧民,他自己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他通过自学,成了一位蒙语作家。

生活琐事历练出的非凡之人

鄂尔多斯是块神奇宝地,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各族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奋斗,相互帮助,共同追求着幸福美满的好生活。

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麻希天、巴嘎毛勒的署名文章《毛主席民族*策的光辉胜利》一文,其中有《十年“冤家”变成了一家人》的故事。文章讲述了在绥远省伊克昭盟郡王旗二区比邻而居的蒙古族牧民武得儿萨特和汉族农民李海生,从年在国民*匪帮陈长捷和蒙古族内部反动派统治者的相互勾结下结仇结怨,到在共产*和人民*府的领导帮助下加入农牧互助组和读报组,成为一起生产、一起学习、彼此帮助、形影不离的一家人的故事。现在每当有人问到他们是怎样好起来的,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回答:“蒙汉两族劳动人民原来是兄弟,反动派挑拨我们结了十年怨。共产*、毛主席给我们打开了心结,我们就好了!”

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岳富荣文章《丁大爷和孩子们》。文章说,在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解放滩乡,有一位78岁的五保户老人,名叫丁狗照。他逢人便说:“这几年我可享福了!”接着,他就会讲述起解放滩学校的师生对他精心照顾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时而笑逐颜开,时而热泪纵横。解放滩学校年3月组织学雷锋活动时,当时的五年级学生郝玉梅、温丽荣等放学后主动来到丁狗照老人家中,为老人打扫屋子、拆洗被褥、做饭。自此以后,每天都有七八名同学替老人干活,照顾起居、求医问药、昼夜看护。当同学们知道丁大爷从3岁丧母之后,几十年没有过生日,便将丁大爷的生日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到了这一天,40多名同学带着蛋糕、蜡烛、长寿面来到他家中。当同学们点起蜡烛让丁大爷吹,并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时,大爷激动得直掉泪。那几年,解放滩学校的学生毕业了好几批,但马上又有新的一批同学和老师们一起照顾老人,问寒问暖,洗衣做饭……

绿化家园的模范

毛乌素、库布其犹如两条*龙静卧在母亲河的怀抱之中,这个地方就是鄂尔多斯,这是美好的鄂尔多斯;一旦两条*龙失去理性,狂风肆虐起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这就是讨厌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人喜欢自己的家园,又苦于对沙害的无奈,多少代人在抗争中守护着越来越小的绿色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绿色愈来愈多,植绿的能工巧匠真可谓数不胜数。

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诗人记者郭小川等采写的长篇通讯《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和《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论文章。文章赞扬了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牧民治理沙漠的英雄事迹。文章里写道:“他们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发展社会主义畜牧业大经济的伟大抱负;他们解放思想,树立了敢想敢干的革命风格;他们有吃大苦、耐大劳、苦干实干的革命干劲;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坚持群众运动的群众路线;他们有虚心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年6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在陪同马里代表团参观了乌审召后,欣然题词:“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萧俊熙的《毛乌素的绿色》。文章说,察汗淖尔嘎查的牧民色洛告诉我们,他家每年打树枝叶和草最少三万斤。他笑着说:“我们就叫‘空中牧场’。有了‘空中牧场’,牲畜一冬春的草料都够了。”草料充足,他家的羊由年从集体分得的77只发展到当时的只、8头牛马。年他已卖了多斤羊毛和24只羊,收入多元,到过年,还要宰杀和出售20只羊。所谓“空中牧场”是指向乔木要饲草。沙漠里生长着沙柳,寒冬霜降时,落地的柳叶是好饲草;一株多头柳,一年可剪下三五十斤树叶。全旗的林木每年给牲畜提供了上亿斤树叶、嫩枝条,每户可贮备三五千斤,成为冬春饲草的重要来源。

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傲腾、王楚的《沙漠深处一点绿》。文章说,旺当尼玛是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办家庭牧场的一个典型。年,旺当尼玛放着城里的铁饭碗不捧,回苏木承包草场。他有科学头脑、善于经营,先后投入2.5万元,将草场围成五个草库伦,封沙育草。几年下来,把多亩流沙和半流沙治住了,植被面积由年前的16.4%增加到80%。固沙种草,使饲草料逐渐充足。旺当尼玛家庭养畜由年20几头(只),发展到年的多只鄂尔多斯绵羊、7头牛。绵羊单只产毛由年的3.5公斤提高到4.5公斤;8年累计收益7万多元。蓝天、白云、绿林、草原、牛羊——旺当尼玛这样的家庭牧场那时在乌审旗已有家,万里沙漠变绿洲,指日可待了。

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袁茂余、肖亦农的《绿色壮歌——两座功德碑》。文章说,伊克昭盟园子塔拉村的万绿丛中,当地*府为活着的治沙英雄徐治民立了一块高耸的“功德碑”,上面镌刻着“造林治沙先锋徐治民同志碑”12个闪光的大字。40年前,一场肆虐的沙暴将园子塔拉村一口吞掉了,村里30家农户逃走29户。当时,住在邻村的徐治民再也忍耐不住了,他带领18名志同道合的治沙勇士,开赴园子塔拉村安营扎寨,揭开了鄂尔多斯抗击风沙的序幕。年,徐治民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植了一辈子树,腰也弯了,背也驼了,唯有他亲手栽的6亩约14万株树却亭亭玉立,直指蓝天。在伊金霍洛旗新街治沙站旁一片松树林中,人们也为原新街治沙站站长王玉珊高高立了一块功德碑。碑文为国务委员陈竣生所题:“功在社会,利在子孙,造福人类。”20世纪70年代初,王玉珊出任新街治沙站站长那年,周围三个乡就有上千人被沙暴逼走他乡。共产*员王玉珊,带领治沙站全体职工,一头扎进了毛乌素沙漠的腹地植树造林,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淖里苦涩的水,一个沙包一个沙包地规划、治理。20个春秋过去了,新街治沙站造林保存面积由他刚来时的2万亩发展到万亩,周围三个乡的造林保存面积也由原来的2万亩发展到40万亩,治沙站和治沙站所在的伊金霍洛旗,均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年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勤劳致富农家女杰》组文。文章说,38岁的殷玉珍是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农民。从年起,她与家人一起,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毛乌素沙漠腹地植树造林、绿化家园。15年来自力更生,累计造林3万亩,治沙总控制面积4万亩。在她的带动下,乌审旗已有近百名农牧民承包荒沙。美国自由民基金会代表从电视中看到她的事迹后,寄来0美元资助她,并专程来到她的林地,称赞说就个人造林而言殷玉珍的业绩堪称第一。她曾获得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十大标兵、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王增海、殷耀、刘*、吴坤胜的《淡泊名利写绿洲——记再造秀美山川的模范实践者王明海》。文章说,王明海和20多名员工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在恩格贝南缘筑起一道宽40米、绵延20多公里的“沙漠长城”,在恩格贝示范区内建成了总蓄积量达多万立方米的4个大水库,使沙漠里有了长年不断的水源,并淤澄出万亩海绵田,成了绿树、青草和庄稼的产床。除了在10万亩荒沙上种植了多万株树木和多万穴沙柳等灌木,他们还在洪水淤出的田地里种植蔬菜、瓜果、花卉、药材、沙野菜。恩格贝绿了,绿得生机盎然。电通了、水通了、有线电视和固定、移动电话网通了,柏油路也修了。先前被风沙逼走的生态难民们又渐渐聚拢过来。绿荫深处办起了“沙漠酒家”“绿洲快餐城”“恩格贝民族饭店”……生活重新占领了这片土地。

年8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讯《百折不挠,创造绿色奇迹——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报道之一》和评论员文章《书写防沙治沙的绿色传奇》。文章说,库布其治沙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模式。*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库布其治沙,探索出一条“***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运作、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年8月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百折不挠,创造绿色奇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的长篇报道,文章中将治沙英雄的故事一一列举,如:两代治沙人高林树和高二云、将“一苗树壕”植绿为一大片林的村支书周玉小、穿沙公路干将白富华、“治沙愚公”乌冬巴图、国有林场治沙标兵王双喜、全国劳模乌日更达赖、沙漠造林人张喜旺、林业生态建设标兵莫日根道尔计等先进个人,还有治沙光伏电站站长田俊廷、光伏电站养鹅脱贫户杨志强、昨日“高要饭”今日“百万元户”的高毛虎、种树种草种药材一天收入块的闫河宽、亿利治沙民工联队长张见林、获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的王文彪。特别需要称赞的是参与库布其治沙造林及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达到80多家,库布其治沙,成为中国一张亮眼的“绿色名片”。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和模式正在中东、中亚一些荒漠化严重的国家落地生根,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经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登上人民日报的鄂尔多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