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五步操作程序: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制语”,准确把握答题方向。
模拟训练:
例:分析图示地区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常见简答题“术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素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阐述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
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
比较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并且注意比较的内容。语言格式:因为A...,所以A比B。。。
意义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他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他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
判断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变化
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关系
思路:A导致B导致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结构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3)仔细“筛选”。
A.根据限定词筛选B.根据所在地区筛选
C.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D.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组织“语言”
A.“先自然原因,后社会经济原因”B“先主要原因,后次要原因”
C.“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书写答案。
A.具有“知识性”、“逻辑性(千万不得互相矛盾)、条理性”B.运用“地理术语(避免大白话)”、“语言精练”(不要有同样的意思,反复啰嗦)C.答题要“突出重点”
二、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A.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D.*治、经济和*事地理位置(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靠近经济发达区)E.相邻位置(山河位置)
2.地形特征:
A.地形类型(主要地形--以什么地形为主及海拔高低)及其分布
B.地势(地势变化趋势)及其起伏大小状况
3.影响气候的因素:
A.纬度:决定太阳辐射,影响气温
B.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分季节分析),影响降水
C.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降水及气温的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D.地形地势:海拔高低,影响气温;迎风坡与背风坡影响降水
E.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气温和降水
F.人类活动:主要是影响下垫面,从而影响气温和降水
4.影响气温的因素:
A.纬度:高低--太阳辐射(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B.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背风坡等)
C.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即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
D.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E.地形地势:海拔高低,阴坡与阳坡,影响气温
F.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G.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5.影响降水的因素:
A.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B.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降水
C.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焚风效应、雨影区)
D.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E.地面性质:(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率状况等)
F.人类活动:主要是影响下垫面,从而影响降水等。
6.河流的水文特征:
A.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流域面积大小)
B.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即丰水期与枯水期的季节)(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C.结冰期(凌汛):有无及其长短(最冷月均温小于零度)
D.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
E.流速:取决于地形,平缓与湍急(决定水能)
7.河流的水系特征:
A.发源地、流向、注入海洋
B.流域面积的大小和流程长短
C.水系特征(结构--树枝状水系、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等)、支流多少、河网密度
D.河道特征---河宽和水深、河曲、地上河等
8.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A.地形:地势低平,水流平缓,排水不畅
B.气候:降水多,流量大;降水集中
C.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河曲发育等
(2)人为原因: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泄洪能力降低;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功能减弱,调节能力降低。
B.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峰的能力减弱。
(3)治理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其他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堤防)
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加强天气监测、预报;学习防洪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鼓励参加灾害保险。
9.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A.地形:平原---种植业;高原、山区---林牧业
B.气候:光照、热量(我国不足:东北和青藏高原)、降水、气温日较差
C.水源:灌溉水源(河、湖、冰川融水等)
D.土壤:肥力高低(一般平原、河谷土壤肥沃,山区土壤贫瘠)
(2)社会经济因素
A、市场:决定类型和产量;
A.交通:交通便利;
B.国家*策:优惠的*策;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丰富;
E.科技: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等;
D.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
E.种植历史:经验丰富。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评价或分析
?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面个方面去分析;
②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③从春、夏、秋、冬等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季节时段)分析。
10、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等;靠近发达地区;
②土地和水源;土地租金高低;水资源丰富程度。
(2)经济因素:
①原料因素:矿产资源及其他原料(原料指向型工业)
②燃料或能源(动力):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动力指向型工业)
③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④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市场指向型工业);
⑤科技因素:大学及科研机构。(技术指向型工业)
⑥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高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⑦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消费市场;
⑧工业基础:开发历史早,工业基础好(或较好)。
(3)社会因素:
①*策因素:国家*策扶持或优惠的*策;
②历史因素:开发历史早晚;
③协作条件、国防安全、民族团结、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常年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季风的垂直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应选择在城区河流下游;
③固体废气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④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要建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点。
注意: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11、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①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③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1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高原: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热带低地气候闷热,高原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凉爽(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较开阔的低地;
②气候:中低纬地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宜人居住;
③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条件;②交通条件
③*治、*事、宗教因素;④科技和旅游因素
13.缺水(旱灾)原因的分要与解决措施:
1、(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径流量-降水与蒸发);降水较少,径流量较水;
人为原因
①需水量大-人口多、工农业发达
②利用方式-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2)解决措施
①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
②节流:①合理用水,节约用水;(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③防止水污染;
④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
⑤改良耕作制度;
⑥种植和培育耐旱作物。
14、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地形(坡度大);③土质疏松;④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乱砍乱伐);②不合理的开垦及耕作制度;③工程建设及开旷。
治理措施
①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②禁止乱砍滥伐及不合理开垦;③修筑梯田;④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
15、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土质疏松,风力大);②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及开矿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退耕还牧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定期输牧;建设人工草场;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提高坏境意识。
16、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治理措施
华北地区
地形低洼;春秋季干旱,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西北地区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合理的灌溉,有灌有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17、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及其生态意义
(1)成因
纬度较高地区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地下有冻土,形成不透水层。
纬度较低地区
①降水丰富;②地势低平,排泄不畅;③河湖众多。
高原高山地区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最小;②冰川融水较多;③低洼地区易积水;④地下有冻土,形成不透水层。
(2)生态意义
?a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资源
c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d旅游:发展湿地公园
e教育和科研基地
18、滑波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质:地壳活跃,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坡度大(板块、断层);③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
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大力植树造林,退耕不林;禁止乱砍乱伐、陡坡开荒;修筑梯田;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意识。
19、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灾害强度(哪些因素影响?);?当地自然状况(地形、地质,自然条件潜力大小);③灾害时间和地点;
社会经济
人口、经济水平、交通、距发达地区远近;
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
防灾减灾的一般性措施:
(1)工程措施:结合灾害特点进行工程预防;
(2)非工程措施:①建立灾情预报和监测系统;
②加强管理,健全法规
③实施预防措施
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0、影响盐度的因素:
①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暖流增温增盐,寒流降温减盐;
③淡水的稀释,河流的注入。
2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天气状况:降水多少-晴天与阴雨;
②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等);
③日照时间:海拔、季节;
④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①气温:(0°C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较低纬雪线高,较高纬雪线低;
(举例: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23、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碰撞、挤压、抬升、张裂、断裂)、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等第三个方面。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成岩作用。
注意:内力+外力,不可遗漏。
24、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①河流峡谷外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坝,距离短,工程量小,库容量大;落差大;
②地质条件好: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③占地及搬迁:淹没区大小、耕地淹没、移民搬迁、文物保护等。
25、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降水少、风力大、蒸发大;
②地形:平缓的海滩、淤泥质海岸-沙岸;
26、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①大陆架:面积广阔、海水浅,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生物多,饵料丰富;
②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引起海水搅动,将底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盛,为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③温带海域:冬季水温变化大,引起海水搅动;
④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
27、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气象条件:天气晴朗,降水稀少,大气透明度高。
②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影响初始发射速度,影响燃料消耗即发射成本;
③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搜救。
人文条件
①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不造成伤亡和破坏;
②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铁路);
③*事:符合国防安全和保密需要。
28、隧道的选址条件:
①地质构造:在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背斜构造,结构安全,不易塌方;避开断层;
②岩石性质:坚固、不破碎、不松软;③长短:造价(成本)。
29、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及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富含氮磷的大量工业、农业废水,生活污水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等,这种现象在淡水中称“水华”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长江口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海水流动缓慢;风力弱;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排入海洋的工业和农业废水;生活污水;过渡养殖。
30、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1)自然方面:(尽量避免避免穿过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区)
①地形(山区、平原)地质(地质构造):尽量避免穿过高大山地;
②气候:考虑暴雨、洪涝、沙漠、冻土、泥石流、大雾、大风、台风飓风等;
③水文:尽量避免穿过大江大河,沼泽地;
④土地:少占耕地。
(2)社会经济方面:
①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适用:地方公路);
②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高速公路);
③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保护:减少植被破坏、避免噪音污染扰民。
31、交通线路建设的积极意义:
①完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度高;
②加强地区交流和联系(经济、科济和文化),促进当地和沿线的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当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其他资源等)开发及产品的输入与输出:
④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
32、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水域条件:航行和停泊条件:港阔水深-保证航行和抛锚,避风的海湾-利于停泊。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地形比较平缓开阔。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程度、客货流量大小。
②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
③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
④*策条件。国家*策扶持或优惠的*策。
33、河流的航运价值的评价:
(1)自然条件:
①流量-气候(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②流速——地形(水流平缓)
③通航里程-干流长,支流多,通航里程长;
④通航时-结冰期的长短决定;
⑤河道特征-江阔水深;(中下游河段)。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数量及密度、经济水平对运输需求量,与其他交通运输的配合。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4、飞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利于排水。
②地质:地基稳定;
③气候:少云雾。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②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3)环境要求:距市区有一定的距离,附近不能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养殖场,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
35、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得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2)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6、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①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②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①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②利用率低(浪费);
③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④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
治理措施
①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发;②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
③实施跨区域调配;④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⑤开发新能源;⑥限制高能耗工业;⑦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37、产业结构评价、调整方向
38、旅游条件的评价
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②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力;⑤环境承载量。
39、旅游价值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景区的等级、称号;②集群状况:数量多、密集;
③地域组合状况: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旅游景观类型丰富;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不雷同)。
40、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①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②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③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早,灌溉水源不足。
41、全球变暖
(1)成因: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呈变暖的趋势;
②人为原因:燃烧矿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毁林。
(2)影响:对全球生态球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全球变暖使海水膨胀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变暖还会引起世界名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开发新能源;③加强国际合作;④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
42、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
(1)成因: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排放的地氧化硫和氮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2)分布:西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成为重酸雨区,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区覆盖面积占40%。
(3)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4)防治措施:
①(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化物的排放;
②(有效措施)开展综合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料技术。
43、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流失(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
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③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
④*土高原:水土流失;
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
⑥西南:地质灾害多、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
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荽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
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44、森林的生态作用
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防风固沙;④保护农田;⑤吸烟除尘;⑥净化空气;⑦减弱噪音;⑧美化环境;⑨调节气候;⑩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栖息地(注意:不同地区的森林作用有所不同)。
45、我国各地国土整治的重点:
①东北:商品粮和林业基地建设;
②华北:中低产田的治理。
③*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④西北:荒漠化的治理;
⑤南方低山丘陵: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
⑥西南:交通运输建设。
⑦海岛: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⑧西部地区(含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文章,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