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久病入络,国医大师的通络固定方
TUhjnbcbe - 2022/6/7 20:21:00

导读:今天学习一下郭子光先生对“久病入络”的看法及其独到的处方用药。

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倡“久病入络”之说及其通络治法,是对前人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法的发展。

叶氏认为“经主气,络主血”,“初则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脉阻闭,瘀更深一层,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之由。

络病因“邪非在表”,故“散之不解”;“邪非着里”,故“攻之不驱”;且“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于是提出通络治法,却也别开门径。

叶氏通络治法,包括辛温、辛润、辛咸等具体治法,其中尤以辛咸通络法最具特色,亦称虫类通络法,常用全蝎、地龙、穿山甲、?虫、蜣螂等药搜剔络脉,松动病根。

01

郭教授根据叶氏所述及自己的临证观察,“久病入络”的证候,至少具有下述三条特点:

①病久顽固不愈。

②有固定疼痛部位或包块,或较为固定的发作性症状。

③一般活血化瘀或缓解症状的药物无效或效果不明显。

其中①条必具,加上②、③条中任何一条,即当考虑络病的。

可能他以“久病入络”学说为指导,师古而不泥古,常以全蝎8~10g(水洗、同煎)、地龙15~20g、僵蚕15g为通络固定方,再据寒热加味;

或取其通络之义,在常规用方中加入甲珠、桃仁、桂枝等行散逐瘀之品,可治疗多种经久不愈的神经痛,往往应手取效。

如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及其他神经痛。

02

他认为,这类久痛入络的病症,往往既有络脉瘀滞的邪实,又有气血亏损的正虚。

在其疼痛发作期,万不可补,愈补愈滞塞,愈痛气愈虚,故古有“痛无补法”的垂训。

一般都当从实论治,骥其通则不痛,以通为补。

事实上往往因为疼痛停止,精神爽快,饮食、睡眠也随之改善,于是气血渐趋复原。

他以“通络方”加甲珠或蜈蚣,配入常规用方中,治疗顽固性腰腿痛、肩周炎等,多能迅速缓解疼痛;将“通络方”加入常规用方中,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也能显著提高镇痛效果;以“通络方”加蜈蚣,配合常规用方,治疗风痰入络所致之面神经痉挛,能迅速控制症状。

郭教授观察到,疼痛愈甚,其止痛效果愈显著,而对绵绵作痛、症状轻微者,其止痛效果反而较差,后者多系虚证突出,属于“不荣亦痛之类”。

03

郭教授指出,所谓“久病入络”,其“入络”之邪包括风、寒、湿、痰种种,不仅指瘀血滞络。

他观察到,久治不愈的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等,其中难以控制的喘咳,多是宿痰入络所致。

宿痰入于肺络之证,病根较深,故一般的宣肺、祛痰、平喘、降气之品,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虫类通络法松解肺络,促其宿痰排出,常能收到顿挫喘咳之效。

他以“通络方”配入小青龙汤中,治疗顽固性寒痰性喘咳;与二陈汤加竺*等合用,治疗顽固性风痰性痉咳等,常收桴鼓之效。

这是他对“久病入络”学说的发挥,兹举脉案数则以示范。

04

一.神经痛案

马某,女,62岁,退休干部。年2月23日初诊。

病史:患者5年前起病,右侧面部上下颌连及鼻翼、眼、耳呈发作性剧痛,某医学院附院诊为“三叉神经痛”。

近年来发作渐趋频繁,3日前因呵欠引起复发,部位如前,呈烧灼样、针刺样剧痛,阵阵发作。深夜睡中痛醒,亦常因言语、吃饭等引起发作。以往服止痛片有效,此次效果不明显。要求中医治疗。

现症:患右侧面部上下颌连及鼻翼、眼、耳呈发作性剧痛,始终以手扶按患侧,面色潮红,形瘦体弱,患侧眼目红赤,舌瘦红干,苔薄*,脉细数。

辨治:辨为络脉瘀滞、郁久化热之证,用通络固定方加味:

全蝎10g(水洗、同煎),地龙15g,僵蚕15g,丹皮15g,延胡索15g,白芍30g,石膏30g,忍冬藤30g,甘草10g。

浓煎,每日1剂,忌辛辣食品。

上方服用1剂,疼痛锐减;服药5剂,发作中止,此后每2日1剂,续进3剂,触按鼻唇等处未引起发作。

后以制首乌、白芍、生地、鸡血藤、枸杞子之类养血柔肝,间断服用8剂,追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郭教授诊治各种神经痛,常据其局部及全身症状、疼痛性质,辨其寒热属性及其兼挟之不同。再据不同病种及病性,分别予以通络固定方为主加味治疗。

其中,血管神经性头痛,属寒证者酌加川芎、羌活、细辛、白芷、荜茇之类;属热证者酌加石膏、菊花、*芩;属寒热挟杂证者在寒证加味的基础上再加石膏、*芩。

郭教授还认为,本病必用全蝎搜剔络中之痰瘀才能获取捷效。

舌咽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痛,属寒证者酌加细辛、当归、蜈蚣、延胡索;属热证者酌加忍冬藤、丹皮、赤芍;属寒热挟杂者在热证基础上再加蜈蚣、细辛。

坐骨神经痛,重加白芍40~50g,甘草10g,牛膝15g;痛剧者加罂粟壳15g,延胡索15g。其寒证酌加细辛、桂枝;热证酌加丹皮、*柏、忍冬藤;寒热挟杂者则寒热证加味同时投入。

臂丛神经痛,因热证少见,故一般酌加蜈蚣、甲珠、鹿角霜、姜*、麻*少许宣通阳气。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寒证酌加细辛、桂枝、鹿角霜;热证酌加细辛、白芍、丹皮、*柏。

带状疱疹急性其神经痛难忍者,则加罂粟壳15g,延胡索15g,再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蒲公英之类。

各类神经痛痛止后,善后一般以养血柔筋为法,以制首乌、当归、生地、鸡血藤、白芍、木瓜、枸杞之类巩固疗效。

二.顿挫喘咳案

李某,男,68岁,退休干部。年7月9日初诊。

病史:自诉10余年来每于咳嗽气逆之际遂即昏倒不省人事,1个月发作数次或数月发作1次。近月来,每日发作数次之多,呈痉挛性连续频咳,以致颜面通红,气逆不转,随之昏迷,历时数分到10余分钟不等,气息平缓方才慢慢苏醒,吐少量稠痰,服中西药无效。

现症:频繁咳嗽,痰少质稠,形体丰盛,唇甲微紫,苔白滑,脉弦滑。

辨治:此乃风痰阻络,引起一时性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乃拟通络、祛风、解痉、降气豁痰之法治之。用通络固定方加味:

全蝎8g(水洗,同煎),地龙15g,僵蚕15g,法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5g,杏仁15g,天竺*10g(冲),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

4日后复诊,服上方后症状大减,服第1剂后即咳嗽短暂,仅昏倒1次。效不更方,续进3剂。

4日后三诊,一直未见发作。乃以柴芍六君子汤调理善后收功,服4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除因感冒引起一般咳嗽外,未发生痉挛性喘咳昏倒现象。

按:郭教授细查该患者原服中药处方,皆为祛痰止咳、降气之品,在此加入全蝎、地龙、僵蚕之后却立效,经长期验证,始有通络、祛风、解痉有利于降气祛痰之治验。

其中,风痰痉咳如本案,常以二陈汤加三虫药;寒痰喘咳,轻症、重症分别以三拗汤、小青龙汤加三虫药;热痰喘咳,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三虫药。

此皆取通络、祛风、解痉,降气祛痰之义,曾治无数病例,均有良好顿挫喘咳之用。

郭教授还观察到此三虫药似有协同之功,因有些病例只用僵蚕、地龙加大剂量,或只用全蝎虽也有效,但不速捷。故其治喘咳重者,强调三虫合用,而一般喘咳则不必使用三虫。

本文发表于《郭子光临床经验集》,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郭子光的经验方几则

过敏方

过敏方组成:防风15-20克、蝉蜕15克、丹皮15克、地骨皮20-30克、白鲜皮15-20克、生地15-20克、白蒺藜15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甘草5-10克。忌虾、蟹、甜酒、酒等发物。

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过敏性皮炎、鼻炎等。

方解:各种过敏性荨麻疹和皮炎多是血热生风引起。方中防风为祛风之圣药为主,而以蝉蜕佐之,蒺藜助之,其余诸药均为清热凉血之品,平淡之中具有协同之效,因血热得清则风无由生也。

加减法:

1.过敏性鼻炎,风多于热者,可去银翘,酌加桂枝、白芍;自汗则加*芪、五味子。

2.治各种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尤须保持大便通畅,若大便结燥者,加大*10克另泡服,便通停后服。

病案举例:

例1.过敏性鼻炎。

钟某,女,17岁,学生。年5月16日初诊。患者一年多来,每日早晨起床后遇冷即不断喷嚏,有时连续数十下,清鼻涕长流,平时遇冷风也发作,甚感痛苦。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服西药后有疲乏倦怠之感,而来求治。察其舌苔白润,脉浮缓。是为风邪外袭,肺卫不固之证。过敏方去银、翘、生地、白鲜皮,加*芪20克、五味子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服4剂而愈。

例2.过敏性荨麻疹。

鞠某,男,13岁,学生。年8月21日初诊。患儿一周前全身突发皮疹,痒甚。一般先从耳后发际等处开始,继则胸腹、四肢皮肤出现红色突起之痒疹,有的由散在性逐渐融成一片。

西医诊断“过敏性荨麻疹”,用扑尔敏等药有所减轻,但未控制发疹而来求治。目前仍大片发疹,痒甚,且腹中隐痛,大便正常。察其舌质偏红苔白干,脉滑数,乃血热生风之证也。以过敏方加白芍15克,服3剂而愈。

2口炎方

口炎方组成:麦冬30克、天冬15克、生地20克、*芩15克、枳壳15克、茵陈20克、石斛15克、玄参15克、丹皮15克、连翘20克、枇杷叶20克、前仁15-20克、生甘草5-10克。

适应证:口腔炎、舌炎。

方解:各种口腔炎、舌炎多是心胃阴虚生热夹湿为患。方中二冬、地、玄、斛滋阴;翘、丹、芩、枇、草清火;茵陈除湿;前仁引心胃之虚火湿热从小便而出。且湿与热结多有气滞,故用枳壳宽中调气,共奏滋阴清热除湿之效。此方实即甘露饮(《和剂局方》)加减化裁而成,但其作用较之更强。

加减法:

1.大便干燥或秘结者,加大*10克(另泡服),解便停后服,务必保持大便通畅。

2.口腔粘膜溃疡多,痛甚,口臭甚者,用银花30克、连翘20克、*连10-15克、蒲公英30克、煎汤待温,含漱。用靛玉红撒布溃疡面,更妙。

病案举例:

例1.舌炎。

冯某某,女,57岁,干部。年8月17日初诊。自诉一月来喉头常感不适,舌边有小泡疹作痛,常含化余柑子、润喉片等药,暂时缓解,未予介意。7天前突感舌痛异常,冷热之物均不得入口,去本医院口腔科门诊,诊断为“舌炎”,注射庆大霉素并内服中药未效而来就诊。目前舌体连及咽部烧灼样痛,遇辛辣更甚,张口困难,口渴不思饮,3日未大便,小便*,且微恶寒。察其形体肥胖,面色苍暗少华,咽部红,舌体红肿边有点状溃疡,上覆白色假膜,脉细而数。此乃感染性口舌炎,原因心胃阴虚生内热引起,近乃内热化毒之象,其恶寒绝非表证,是热毒蕴蒸由里达外而使营卫失和所致,绝不可表散也。以口炎方加赤芍15克、*连10克、大*10克(泡服)。并嘱用淡盐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8月20日复诊。上方服3剂,舌红肿及疼痛大减,大便日一、二次,能进饮食,恶寒已。原方去大*再进6剂。8月27日三诊,舌咽淡白,外观正常,脉细缓。但患者陈诉仍感咽喉干燥而微痛。是口舌热毒已去,阴津未复也。乃以养阴清肺汤加味,服而收功。

例2.复发性口腔炎。

魏某某,女,62岁,干部。年6月9日初诊。自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已数年之久,服维生素无效,严重时注射青霉素等缓解症状,但不能痊愈,更不能防止复发。近年来口腔溃疡一直存在,只是症状缓解与加重交替而已,多次查白细胞等均属正常。此次疼痛加重,口苦,口干不思饮,手足心热,心烦,睡眠欠佳,饮食尚可,小便*,大便每日一次而干燥。

察其形体偏瘦,面色苍暗,神情易激动,舌体偏瘦,其边有豆大溃疡两个,周边微红,上呈白色。舌苔白滑,脉细数。此证阴虚湿热之象甚明。以口炎方予服,因当时无靛玉红外用,仍嘱淡盐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6月13日复诊,上方服2剂,证大减,自感比以往注射青霉素等效果好,且大便滋润,每日解2次。舌苔变薄,脉细。再给予4剂而愈。3月后,患者因感冒咳嗽来就诊,询知口腔炎未曾复发。

3眩晕方

眩晕方组成:石决明30克、赭石30克、夏枯草30克、半夏15克、前仁15克、泽泻20克、茯苓15克。前二味先煎15分钟,后下其余诸药再煎20分钟即成。1日1剂,分3-4次服。

适应证:本方对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等,以及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多种内伤实证之眩晕,均有迅速中止的显著疗效。

方解:古谓“无风不眩,无痰不晕”,上述诸病之眩晕,多由肝风挟痰上扰头目,或阻于中焦使清阳不升所致。方中前三味平肝清肝以制风之动,半夏祛痰降逆,妙在后三味通利小便,引上逆之风痰下行,有上病下治之义。是方药味不多,却包含从三焦论治之理,故其性味平和而效验彰著。

加减法:

1.眩晕重者,加天麻15克。

2.呕吐频繁者,加生姜15克、竹茹12克,先少量频服以和胃止呕,呕止则分次给服。头痛者加羌活15克,血压高者加钩藤30克。

3.大便秘结者,大*10克另泡服,解便停后服。

病案举例:

例1.美尼尔氏病。

王某,女,15岁,学生。年7月6日初诊。其母代诉:患者几乎每年在此月份即发眩晕,发时卧床不能动,天眩地转,频频呕吐,心中不适,必住院治疗,打针输液才得缓解。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病”。昨日复发,卧床不起,头晕目眩,自感外物旋转,恶心呕吐,大便二日未解,好在假期中未误学业而来求治。察患者表情烦躁,舌苔薄白而润,脉略弦数。认为风痰上扰,胃气失和。以眩晕方加竹茹15克、生姜2片,嘱服3剂。7月9日复诊,陈诉服完2剂诸症消失,开始复习功课,3剂服完已如常人。察其舌正脉平,再给原方加谷芽、白术调理脾胃以巩固疗效。年暑假中随访未复发。

例2.高血压病。

田某某,男,58岁,退休干部。年7月5日初诊。患者高血压病多年,提前退休,常服罗布麻、降压灵等维持。突于近日晕眩异常,天旋地转,不能动弹,动则眩而呕吐,耳鸣如蝉,口苦,不渴,四肢麻木,小便*,大便已三日未解,由家人护持前来就诊。察其形体壮实偏胖,目光炯炯,面色红华,舌质略红,苔*白相兼,脉弦滑,血压:24/15kPa。认为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挟痰上扰,气血奔逆,腑气不通之证,是中风之先兆。

急当镇肝潜阳,祛风豁痰,利水通腑,引奔逆之气血和上扰之风痰下行,方可免中风之虞。以眩晕方加天麻15克、大*10克(另泡服),1日1剂,并嘱静卧少动,情绪安静,以免扰动阳气。7月9日复诊。患者不需人照顾走来门诊,自诉服药3剂,大便日2-3次,小便增多,诸证大减,已不眩晕呕吐,四肢麻木减轻,查血压:22/9kPa。上方去大*,加钩藤3克,又服4剂。自觉无不适而停服中药。

例3.脑动脉硬化。

张某某,男,55岁,干部。年6月12日初诊。患者经常性头痛、眩晕、耳鸣,近日加重,不能上班工作,西医脑血流图检查:脑血管紧张度增加。目前头痛、眩晕殊甚,尤以眩晕突出,动则更甚,仿佛天旋地转,但不恶心呕吐,口和知味,二便调畅。又其耳鸣如蝉,有时“咚咚”作响,与脉动一致,夜静时尤明显,而五官科检查,两耳本身并无异状。

察其形体偏胖,面色红光,目光炯炯,舌质红苔白滑,脉沉弦滑。其血压不高,血脂正常范围。认为证属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用眩晕方加天麻15克、羌活15克。服两剂眩晕和头痛如失,惟耳鸣虽减未除。后以养肝阴、活血化瘀之剂,从本图治。

节选于《名老中医郭子光临床经验》一书

这位老中医的方子学会了,全身上下没淤血

1
查看完整版本: 久病入络,国医大师的通络固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