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术论坛丨年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一期
TUhjnbcbe - 2022/6/5 16:33:00

学术论坛·第一期

-AcademicForum·(1)-

才感春来忽而已夏

交流所得感谢相聚

-

不开会,就无法了解学术界的前沿动态

不开会,就无法向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创建更加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促进各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锐意进取的学术范围,经前期精心准备与宣传后的年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一期于5月24日晚7点在文汇楼B成功举办。

本期的学术论坛邀请到李双双老师作为点评嘉宾,论坛由研究生会执行主席闵晨主持。

本期点评嘉宾李双双老师

本期主持人闵晨

AcademicForum

01

孙高鹏丨级地信专业硕士

汇报题目:《-年*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

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气温与大气CO2浓度不断上升,人类活动贡献程度高,气候变化程度更加剧烈,各类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卫星遥感观测结果显示,自年以来,全球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其中中国-印度两国主导了全球变绿的进程。

研究内容及结果:

基于MODISNDVI植被指数、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数据和气象数据集,辅以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本文分析了*河流域-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

技术流程设计

结果表明:(1)-年*河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速为0./10yr(p0.05),不同植被类型增速差异明显,林地最快。(2)空间上,植被覆盖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土高原、甘肃省东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等退耕还林还草*策、生态工程实施区域,而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城市群、*淮海平原以及青藏高原等区域,说明该区域内建设用地扩张、农用地开垦不利于自然植被恢复且高海拔地区中的部分植被呈退化趋势。

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偏相关分析

(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温、二氧化碳浓度、降水等影响因子整体会对植被长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且绝对贡献率依次降低,而大气饱和水气压差、辐射等因子则对于植被长势普遍呈现抑制作用。

本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气候变化对*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综合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

AcademicForum

02

张瑾丨级自然地理专业硕士

汇报题目:《基于植被状态指数的甘肃省-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研究背景:

甘肃省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农业发展受干旱影响极为敏感。过去对甘肃省农业干旱的监测常采用对站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的方法,但精度低、局限性大。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遥感手段对农业遥感进行高精度监测成为主流。

研究内容及结果:

本文使用NDVI作为基础数据,将植被状态指数(VCI)作为表征干旱的指标,通过分析VCI的变化趋势、计算干旱频率和干旱面积占比、分析VC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探讨-年不同空间尺度甘肃省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发生不同程度旱情的可能性。

甘肃农业旱情时间分布

结果表示:(1)研究时段内,VCI指数集中在0.3-0.6之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表明甘肃省的旱情集中在轻旱与中旱之间,且有逐渐缓解的趋势。从时间分布来看,甘肃省旱情春季最为严重,其次是夏季。(2)研究时段内,甘肃省一直表现为全域性干旱为主,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但干旱面积占比的值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表示甘肃省旱情正在逐渐缓解,这与VCI反映的趋势基本一致。

VCI与当月降水量的相关性

(3)VCI与当月的降水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结果表明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这是甘肃省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的结果。

(4)不同用地类型发生干旱的比例不同,其中林地和草地发生干旱的比例最低,未利用地发生干旱的比例最高。

(5)甘肃省各个地区的气候格局、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用水源均有较大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缓解农业干旱的相关*策。

AcademicForum

03

马慧榕丨级自然灾害专业硕士

汇报题目:《-年青海省共和县土地沙漠化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研究背景:

沙漠化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经济问题。共和盆地区域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对龙羊峡水库的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年共和盆地塔拉滩建立光伏发电基地作为青海省开发光电新能源的主要地区之一,年继续在塔拉滩设立封禁保护区试点,同时进行人工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等。

研究内容及结果:

基于-年5期生长季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GIS与RS技术对共和县的不同沙漠化土地演变进行时空变化监测,分析共和县-年土地沙漠化演变规律。研究自然气候及当地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区、封禁保护区及光伏发电基地等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发展的影响,跟进当地沙漠化现状和发展动态,对治沙工作做出及时的效益反馈,为共和县沙漠化科学防治提供借鉴。

土地沙漠化时间变化

结果表明:(1)共和县近20年沙漠化整体变化为先增后减,以年左右为转折点呈逆转趋势。极重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一直呈减少趋势;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变化为先增后减;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总体为增加趋势;轻度沙漠化土地整体面积变化微小。

沙漠化土地演化

(2)-年整体土地沙漠化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以各类沙漠化土地之间的转移为主。-年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等级降低,以沙漠化逆转为主,部分沙漠化土地转变为非沙漠化土地。

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分析

(3)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于共和县沙漠化土地的发展。年之后共和县积极修建光伏基地、设立封禁保护区,草方格及种植防风固沙植被,人为防沙治沙措施增多且效果显著。

AcademicForum

04

互动交流环节

现场提问

现场同学积极提问交流

Q:对于自然地理学专业水土保持等研究方向来说,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小尺度研究范围、野外调研考察、通过实地观测获取数据等。今天这个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的汇报,主要为基于遥感时间序列数据对*河流域进行的中-大尺度研究。请问二者之间如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衔接、相互转换,从而实现融会贯通?

孙高鹏:对于利用遥感GIS手段来解决地学类问题的研究领域,数据同化(DataAssimilation)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具体含义为:充分利用地面实测数据在精度上、遥感观测与模型模拟数据在时空上的各自优势,有效将观测数据与模型融合,提高模型精度与预测能力,这对于各研究领域内容的衔接有着重大意义。对此有如下建议:①进一步搜寻拓展各不同类型的数据来源。②将例如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传统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借助GIS专业软件,向中-高尺度研究推广应用。③有意识等引入机器学习、人工卷积神经网络等当前最新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度挖掘数据信息,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Q:植被状态指数vci具体是什么意义?为什么选这个指数不选其他指数?

张瑾:植被状态指数的意义是将研究时段内植被生长最好的状态定义为1,将植被生长最差的状态定义为0,将研究时段内每个月的植被生长状态进行归一化,然后分为5个等级,以此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和农业干旱情况。选择这个指数首先是因为甘肃省地区已有学者用其他指数识别农业干旱,但用植被状态指数来识别农业干旱的文章较少,其次是因为甘肃省农业用水源不仅仅是降水,还有冰川融水和灌溉,植被状态指数不考虑农业用水源的影响,仅用植被生长状况来反映农业干旱。

Q:对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敏感区具体是什么能展开讲讲吗?

马慧榕:以青藏高原为例,气候方面由于地势高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更加的容易被加热进而气流上升气压明显降低,从而加速了陆地上低压的形成。这个结果就是使得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明显增强。而季风的变化使得雨带明显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热力作用有着持续的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我们东部地区呈现“南涝北旱”的局面,到了后期青藏高原的热源强度有所恢复我们夏季东部雨带有了整体的北移,但是由于东亚夏季风主雨带在江淮流域跟青藏高原关系较强的还是夏季江淮流域的降水。青藏高原的热源只要偏强一般江淮流域地区的降水就会偏多。青藏高原气候敏感区其独特的位置地理特点对我国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

老师点评

首先,李双双老师从专业角度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三位汇报同学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指出未来可以改进和优化的方向。其次,李双双老师以自身研究生求学之路为例,鼓励同学们在秉承地理思维的同时要注重创新,不断扩大科研格局,立足师大,放眼全球。科研之道虽少坦途,但只要保持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定可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观众心得

自17年加入地科院就一直参加或者聆听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突破以往的固有思路,采用小而精的模式,作为聆听者感受颇深。3位汇报人的研究工作非常细致,角度新颖,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同时邀请李双双老师作为点评嘉宾,李老师不仅从汇报内容进行点评,还及时总结概况学生的想法。总结概况思路是我要学习的,深有体会。李老师还鼓励我们研究生要学会分享和交流,不要闭门造车,这样我们的研究路才能走的更加长远和深入。期待下一场更加精彩的学术报告!

——级自然地理学博士苏雪萌

AcademicForum

HEY·下一场不见不散

学无止境,思考不停歇。学术论坛第一期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科研交流,极大鼓舞了同学们的科研自信。每一场学术论坛都是思想荟萃之地,愿大家都能在学习交流中有所获益。期待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在科研之路取得更大进步!

END

图片:李嘉宁

文字:孙高鹏张瑾马慧榕等

编辑:李嘉宁

责编:王凌

审核:闵晨王凌

指导老师:陈林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赞”和“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论坛丨年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