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最近有养殖户咨询鳖类养殖,今天详解中华鳖
TUhjnbcbe - 2022/6/2 22:58:00

一、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是中华鳖养殖场建设的首要环节,应根据中华鳖的生态习性和拟发展的生产规模,综合考虑环境、水源与水质、饲料供给、土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同时还要考虑交通、电力及市场等因素。

1.环境条件

由于中华鳖喜静怕惊,生性胆小,在晒背、摄食和产卵时,外界稍有惊动,就会停止原来的正常活动迅速逃入水中躲避,从而对其生长和发育造成影响。

无论是幼鳖、成鳖还是亲鳖,也无论是鳖的生长期、繁殖期还是越冬休眠期,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因此,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养殖场必须建在环境较为安静的地方,尽量使鳖的正常活动少受干扰,特别是要避开繁忙的公路、噪声大的厂矿区、地面震动较强的区域等。

中华鳖喜阳怕风,养殖场应尽可能选择建在背风向阳、空间开阔的区域,这样有利于池水温度的升高和保暖,满足鳖对晒背的需求,对保证鳖的健康生长和繁殖、减少病虫害发生很有益处。

2.水源、水质条件

中华鳖的摄食、生长、繁殖、栖息等活动主要是在水中进行的,水是中华鳖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供水量的多少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鳖的生长、繁殖和成活率。

(1)水源

中华鳖喜欢生活在无毒害、无污染、水质清洁、新鲜的水体中。养鳖场的水源可以是地下水、地面水和工厂余热水。

地下水一般无污染,全年温度较稳定,透明度高,特别是地热水为养鳖场最理想的水源,但要注意大部分地下水含氧量较低,必须经过曝气后才能使用。

盐碱度过高的地下水也不能用来养鳖。一般来说,地下水应先进行水质化验后再确定能否使用。

地面水主要来源是河流、湖泊和水库,由于水体较大,环境参数变化幅度较小。

地面水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透明度较低,鳖生活在其中有安全感,相互干扰少;

地面水溶氧量较高,但易受环境污染。工厂余热水只要没有化学污染,仍是养鳖场的良好水源,但事先也要经过水质分析。

(2)水质

中华鳖生长发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度过的,因此要求水源的水质良好,不受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的污染。

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中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华鳖对水质的要求,使鳖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生长。

好的养鳖水质应该是溶氧量不低于3毫克/升、pH值为7.0~8.5、透明度为20~30厘米(水色为浅绿色)、氨态氮不超过1毫克/升、亚硝态氮小于0.1毫克/升、盐度小于0.5。

3.饲料要求

饲料要求充足,供应方便。

中华鳖喜食动物性饲料,养鳖场最好建在动物性饲料来源丰富、运输方便的地区,如:能提供低质廉价鱼虾、贝类的渔区附近,或能大量供应畜禽、鱼类下脚料的肉食品加工厂附近等。

4.土质条件

池塘土质以保水性能良好、渗透性差的黏土或沙壤土为好,如果在底层土的上层有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层,更有利于鳖的栖息和冬眠。

酸性土壤或盐碱地不宜建设养鳖场。

5.地形、地貌及地质

地形、地貌、地质等条件会对养鳖场基础设施的建造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场址时应调查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等状况,以利于建造施工和养鳖场内池塘的布局。

同时还要考虑进水、排污、土层渗漏、防涝等方面的问题。此外,选择场址应有发展的眼光和长远的规划,要为今后扩大生产规模留有余地。

二、养鳖场的规划

规划是养鳖场建造前的重要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场址的环境条件、自然资源、场内各类单元(生产区、生活区等)的合理排布,使其既有利于生产管理,又要环境优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结合。

养鳖场规划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合理规划场内各类养殖池塘及设施的布局,尽可能使场地结构紧凑、美观、节约土地、工程量小、便于管理。

养鳖场的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形是养鳖场规划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地形特点影响建场的规模,并进一步影响养鳖场内生产区、生活区及生产区内各类养殖池和辅助设施所占的面积、排布方式等;

加温、供电、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也受到场地地形的影响,其中进排水设施一定要依照养鳖场内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做到排灌顺畅、操作简便、节水、节能;

尽可能将养鳖池布置在保水性能较好、底质为黏土或沙壤土的地段,而且池塘要做好防渗处理;

根据场内地形,还应在生产区内规划出一定面积的尾水生物净化区。

2.规划应有利于生产和管理

一个功能完整的养鳖场应由养殖生产区、生活区和产品流通区三大部分组成。

由于鳖有喜静怕惊的习性,尤其是池塘养殖,极易受到人、畜、车、船等因素的干扰,影响鳖的生活和生长;

同时,养鳖又具有动物养殖业的共性,需要重视疾病的防疫工作。

养鳖场的规划应便于生产和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在规划设计养鳖场时应将生产区、生活区和产品流通区进行分区隔离。

为此,要根据测量图、地形、地貌特征及面积,确定生产区、生活区和产品流通区的位置和面积。

(1)生产区

生产区是养鳖场最主要的区域,一般占养鳖场总面积的95%,主要由养鳖池、进排水渠道、活饵料生产区及辅助设施组成。

由于中华鳖有相互撕咬和同类残食的习性,因此养殖时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规格大小进行分级、分池饲养。

养鳖池一般可分为稚鳖池、幼鳖池、成鳖池和亲鳖池。亲鳖池一般建在最安静、远离生活区的位置。

幼鳖池、成鳖池与亲鳖池最好能够兼用,以利于不同季节池间的调节使用。

生产区内各类养鳖池的配比并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养鳖场的规模、基础

设施条件、技术水平和养殖模式等来确定。

若养鳖场采用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稚鳖池、幼鳖池、成鳖池和亲鳖池的面积可按1∶3∶20∶6的比例设计;

若养鳖场采用“温室培育鳖种、池塘养殖成鳖”的分段式养殖模式,人工控温温室应建在生活区附近,面积占5%左右。

(2)生活区

生活区包括饲料制作加工场、仓库、孵化室、办公室等设施。

考虑到鳖有喜静怕惊的习性,生活区一般不建设在养鳖场的中央处,而应在交通方便的边角处,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鳖生长的影响。

(3)产品流通区

产品流通区主要是销售或购买养殖产品(如商品鳖、鳖卵、稚鳖或幼鳖等)的区域。

由于在鳖产品流通活动中存在着疫病传播的风险,因此这个区域应该规划在养鳖场排水渠道的下游出口处,并应建立隔离带,与生产区实行严格的隔离。

3.规划设计应符合生态学原理

由于养鳖排放尾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含量较高,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极易引起周围水域的富营养化,所以在规划养鳖场时应考虑在生产区留出养殖总面积10%~15%的区域,用来对排放尾水进行生物净化,使其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养鳖场内应适当进行绿化,如池埂、道路两旁等可种植果树、观赏植物等,既美化了环境,又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池塘底泥循环利用、调节场内微气候等作用。

养鳖池的设计与建造

一、养鳖池的设计

中华鳖是水陆两栖爬行动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但主要是用肺呼吸,养鳖场及养鳖池的设计应符合鳖的生态习性,以确保鳖能健康、快速生长。

养鳖池一般应具有栖息、晒背、冬眠、摄食的场所及防逃、防敌害的设施,亲鳖池还要具备亲卵场所。

1.养鳖池的类型

养鳖池根据建造用材可分为3种:

一是土池,适宜养亲鳖和常温下养商品鳖;

二是水泥池壁、土质池底的池塘,各种规格的鳖均宜养殖;

三是水泥池,适宜室内或室外稚、幼鳖的培育。

无论哪种结构的养鳖池都必须加设防逃、防敌害设施。

养鳖池的形状不限,可依地形而建,但以背风向阳、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原则是节约土地,合理布局,设施使用方便,有利于生产管理。

2.养鳖池的面积和深度

养鳖池的面积和深度无严格的规定及统一标准,但一般来讲,稚、幼鳖规格小,放养密度可以适当高一些,水位要浅些,所以稚、幼鳖池面积应该设计得小些;

随着鳖个体的长大,放养密度逐步降低,养鳖池的面积逐步加大,水位也要加深。各类养鳖池的面积可参考表3-1。

表3-1养鳖池的参考设计参数

3.防逃设施

养鳖池四周要建防逃设施。

土池可用内壁光滑、坚固耐用的材料将各个养鳖池围栏,围栏建在距塘边50厘米以外的池堤上,高出堤面40~50厘米,竖直埋入土中15~20厘米,池塘四角处围成弧形;

水泥壁池池壁顶端用水泥板或砖块向内压檐10~15厘米,池塘进、排水口处安装金属或聚乙烯的防逃拦网。

4.晒台

在养鳖池的向阳面,利用池坡用砖块或水泥板将池边硬化,做成与池边等长的斜坡,让鳖爬上休息、晒背或摄食;或用木板、竹片等材料做成浮排形晒台,固定于池中水面上。

5.食台

食台可采用石棉瓦(规格为厘米×50厘米)制作。

食台数量按鳖的规格和放养数量来确定,稚鳖池中每只铺设一块,幼鳖池每~只铺设一块,成鳖池和亲鳖每50~只铺设一块。

食台均匀铺设于池塘四周,与水面呈20°~30°夹角,2/3淹于水下,1/3露出水面。

二、养鳖池的建造

稚鳖池

刚孵出的稚鳖比较娇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养鳖池的要求较高。

稚鳖池可以建在室外,也可建在室内。

现阶段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多把稚鳖池和幼鳖池建在室内,通过人工加温方式保持水温恒定,并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使之能顺利、安全渡过孵化后的第一个冬天。

也可将稚鳖池、幼鳖池建在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内,延长生长期,提高越冬成活率。如果把稚鳖池建在室外,则须选择向阳、背风、比较温暖的地点,以防严冬水温过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室内或塑料大棚内稚鳖池面积可比室外小一些,一般为10~20平方米。根据生产需要,一次修建数口或更多稚鳖池时,应当排列在一起,方便管理。

2.幼鳖池

幼鳖的养殖介于稚鳖和成鳖之间,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因此幼鳖池的建造和使用有一定的灵活性。

幼鳖池建造方法与稚鳖池基本相同,只是面积稍大些,一般水泥壁池为~0平方米,土池为0~0平方米。

有条件的养殖场多把幼鳖池建在室内或塑料保温大棚内,面积一般为20~50平方米。

3.成鳖池

成鳖池主要用于商品鳖的养殖,或者选取为后备亲鳖。

进入成鳖饲养阶段的中华鳖个体一般在克以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增强,但同时攀缘潜逃能力也增强,撕咬打斗现象也较为严重。

因此,成鳖池的防逃设施要比稚、幼鳖池更牢固、更完善。成鳖池一般应同时建造多口,以便在放养幼鳖的开始阶段即按大、中、小规格分池饲养。

成鳖池一般建在室外。

4.亲鳖池

亲鳖产卵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为防止外界的干扰,亲鳖池应建造在养殖场内最僻静、向阳的地方。

一般亲鳖池面积为0~平方米,水深1.5~2.0米。

亲鳖池的建造与成鳖池相似,不同的是亲鳖池的一边必须修建产卵场,产卵场有沙坪和产卵房两种形式。

(1)沙坪

在池塘的背风、向阳、僻静的堤岸上,用沙质土铺设沙坪。

每个沙坪长3~5米,宽50~60厘米,沙厚30~50厘米。

为保持产卵场的干湿度,产卵场需高出水面1米左右。沙坪的数量要根据池中雌亲鳖的数量来定,一般按每只雌亲鳖占0.1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进行设置。

沙子要求松软,沙的粗细以亲鳖产卵挖洞不倒塌为度。

鳖喜欢在向阳背风、无直射阳光的环境中产卵,因此,产卵场上应种植一些阔叶树木,或杆高叶茂的植物,并盖以顶棚,创造出一个隐蔽、凉爽、幽静的产卵环境。

(2)产卵房

为了防御敌害和便于产卵,可将室外产卵场围建成产卵房。

产卵房大小应根据雌亲鳖总数而定,每~只雌亲鳖配建2平方米的产卵房,房高1.5~2米,房内铺厚约30厘米的细沙,沙面与地面持平,由亲鳖池铺设坡度小于30°的斜坡至产卵房。

堤外的一侧或两端开一小门,供管理人员进出。靠池塘水面的一侧留出一排洞口,便于亲鳖爬入产卵房内产卵。

除修建产卵场的一边外,亲鳖池的其余三边不宜露土或者铺以较硬的路面,以防亲鳖分散产卵。

养鳖温室的设计与建造

常温培育稚幼鳖,当水温降至10~12℃以下时,便潜入水底泥沙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期。

冬眠期间稚幼鳖不但会减轻体重,而且死亡率很高,成活率一般只有20%~30%。

为提高成活率,可采用塑料采光保温大棚或全封闭加温温室培育稚幼鳖,然后用室外池塘养殖成鳖。

一、塑料采光保温大棚

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养殖不采用任何人工加温设施,而是通过覆盖塑料薄膜,使大棚内的池水与外界空气隔开,通过合理的采光和积温,减少大棚内热量的散发和棚外冷空气的侵入,有助于延长稚、幼鳖的生长期,同时减轻稚、幼鳖越冬期的冻害。

据测定,塑料大棚内的水温可比棚外高5~8℃。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室外气温为16℃时,棚内气温可升至35~38℃,水温可升至28℃左右,到夜间室外气温降至7℃时,棚内气温仍在23℃,水温仍维持在25℃左右。

在南方地区,秋末延长和初春提早使稚鳖、幼鳖进入适温生长期,每年可以延长生长期2~3个月,成活率提高到50%以上。

1.大棚结构

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可依照地形,因地制宜建成单坡式或全弧式,以全弧式为好。

一般全弧形、中间无柱支撑的大棚宽度为8~15米,中间有柱支撑的棚宽可达到20米以上,棚高为2.5~3.0米;单坡式大棚的宽度为6~8米。

棚架用镀锌管焊接成圆拱形衍架,在四周池埂上安装纵向钢筋联接固定。

棚面用0.12~0.14毫米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冬天时采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内外层间距10~15厘米。

大棚下檐四周(留门处除外)塑料薄膜用土严密覆盖,以利保温。棚顶需设置一层网眼为15毫米左右的加强网,来防护塑料薄膜。

为了保证大棚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又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设计时要对每一个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其形状和规格,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即固定载荷(大棚结构的自身重量)、积雪载荷和风压,特别要注意的是棚顶不能积有雨水,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达到落至棚顶的雨水能沿薄膜顺利流至地面排水沟内。

中午棚内温度达到35℃以上时应将薄膜揭开一角,使温度下降,下午或傍晚盖好薄膜,保持棚内温度。

当外界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晚上应在塑料薄膜上加铺一层厚草帘子,进行保温;白天太阳亮度较大时,可将草帘收起,增加棚内光照,提高棚内温度。

2.养鳖池

塑料大棚内养鳖池一般设计成并列2排。

单个养鳖池规格以长6~8米,宽4~6米,深1~1.2米,面积20~25平方米为宜。

养鳖池采用砖砌池墙水泥抹面、土质池底,池壁顶端用砖块彻成“┌”形防逃檐,四周池埂高出地面15~25厘米。

排水口应设在养鳖池的边角,位于池底最低处,以便排放污水,同时排水口处还需增设铁丝网防逃。

排水控制可用PP管插拔方式来进行,池底与排水沟的落差不得低于30厘米。

进水管道设在靠近中间走道的池墙内壁上,并在每个池的角上装一个注水阀门。

养鳖池内还需设置食台和晒背台,面积占养殖池面积的10%,材料可用石棉瓦。

二、全封闭加温温室

1.温室设计与建造

全封闭加温温室保温性能好,热量损失小,水温保持在30±1℃,气温保持在33℃,稚幼鳖摄食旺盛,并打破了鳖冬眠的习性。

平均个体5克左右的稚鳖,经5~6个月的饲养,平均体重可达~克,提高了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温室设施包括温室大棚、养殖池、加温装置、增氧系统、进排水系统及操作室等。

建造温室大棚可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单栋温室一般长50~60米,宽8~12米,面积一般控制在~平方米。

温室大棚高度2米左右,顶部弧形。四周墙体高度为50~60厘米,用空心砖砌成,中间一层夹5~6厘米厚的泡沫板保温;

屋顶采用直径为4厘米、壁厚为2毫米的镀锌管弯成“钢管拱架”。

顶层部分分层处理,由内向外分别为厚塑料膜、5厘米厚的泡沫板、塑料膜、5厘米厚的泡沫板、塑料膜、防水帆布,并用绳索牵拉至地面,以压紧温室顶棚防风。

在温室的一端设置操作室,主要用于放置加温设备、生产资料,同时为温室增加一道防风御寒的屏障,有利于冬季保温。

养鳖池建在地面下80厘米,采用水泥池结构,池壁用水泥抺光,池四角做成圆弧形,池顶向内出檐10~15厘米,防止幼鳖逃出。

池底最好设计成为锅底形,以方便排污和操作管理。单个养鳖池规格长4~6米,宽3~5米,深1~1.2米,面积以15~20平方米为宜。

养鳖池平面布局一般采用“两边池、中间路”的方法,即温室内中间设置过道,在过道的两侧设置养殖池及排污口、排污管、排水沟。

2.温室的配套设施

温室的配套设施包括加温装置、增氧系统和通风设施。

(1)加温装置

温室养殖需要在低温季节依靠供热采暖系统来保持养殖所需要的水温和气温。中华鳖养殖最适生长水温为30±1℃。

在外界温度低于最适生长温度时,需要给温室内水体和空气加温。加温装置主要有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水源热泵、太阳能等。

燃煤低压蒸汽锅炉较适合于养殖生产。

根据生产规模选用不同蒸发量的锅炉,一般每0平方米温室配用1吨/时蒸发量的锅炉,即可满足生产需要。

锅炉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加热供水,另一部分用来加热室内的气温。

锅炉蒸汽输送到调温水池,通过调温池的盘管或直管加热调温池的水体。

用于直接向鳖池供水的水温不能超过30℃。如果平时向鳖池补充供水,则调温池的水温可稍高一些,35~40℃即可。

在向鳖池加注热水时,要控制热水流量,防止水温波动过大,一般不能超过2~3℃。

室内采暖由锅炉蒸汽通过散热器加热空气,保持室内气温高于水温3~4℃。

水源热泵是利用专用空调机组从机组内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水中吸收热量,再由水源热泵机组驱动的压缩机和热交换器把能量集中,并以较高的温度释放到室内,使大棚内的气温升高。

热泵机组运行无任何污染,无燃烧、无排烟,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量,用户可以得到4.3~5.0千瓦时的热量,按照每栋温室平方米计算,需要水源热泵功率为5匹的空调机组2台。

(2)增氧系统

中华鳖虽然不像鱼类必需依靠水中溶氧生存,但池水缺氧时,易使水体中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水质变坏,水中有益微生物消亡,有害微生物孳生,使鳖生长缓慢,体质下降,极易患病。

生产中无增氧设施的养鳖池,水色常呈黑色,带有一股硫化氢气味。

一般养鳖池每天充气增氧4~8小时,增氧可采用罗茨鼓风机,通过管道输送到温室内,分支后用软塑料管接入养鳖池中,出口处装微孔沙滤头,气体从滤头微孔压出,形成小气泡,增加溶氧量。

(3)通风设施

为了保持温室内空气新鲜,需定期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因此在建设温室时最好设有排风扇或排气窗等通风设施,但每次排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室内气温下降过多。

(4)进排水系统

进水系统可用不同型号的PVC管,安装在养殖池的顶部。

排水口位于养鳖池的最低处,便于排污。排水系统可以是水渠,亦可是涵管、PVC管等,但都要低于养殖池的池底。

养鳖场的水处理设施

养鳖场的水处理包括源水处理、养殖排放尾水处理、池塘水处理等方面。养殖用水和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养殖排放尾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才可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

一、源水处理设施

养鳖场在选址时应首先选择有良好水质水源的地区,如果源水水质存在问题或阶段性不能满足养殖需要,应考虑建设源水处理设施。

源水处理设施一般有沉淀池、快滤池、杀菌消毒设施等。

1.沉淀池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原理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水处理设施,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应大于2小时。

2.快滤池

快滤池是一种通过滤料截留水体中悬浮固体和部分细菌、微生物等的水处理设施(如图3-1所示),一般滤速达8米/小时,最大可达35米/小时。

图3-1一种快滤池结构

快滤池一般有2节或4节结构,每节结构的滤层滤料一般为3~5层,最上层为粒径较细的石英砂,向下依次选用粒径逐渐变粗的滤料,如无烟煤粒、石榴石粒、磁铁矿粒、白云石粒、花岗岩粒等。

3.杀菌、消毒设施

养鳖场稚、幼鳖的培育用水最好进行源水杀菌消毒处理。目前一般采用紫外杀菌装置或臭氧消毒杀菌装置,或臭氧-紫外复合杀菌消毒装置等处理设施。

杀菌消毒设施的大小取决于水质状况和处理量。

紫外杀菌装置是利用紫外线杀灭水体中细菌的一种设备,常用的有浸没式、过流式等。

浸没式紫外杀菌装置结构简单,使用较多,将紫外线杀菌灯直接放在水中,即可用于流动水杀菌消毒,也可用于静态水消毒。

臭氧具有强氧化能力,是一种极强的杀菌剂,能够迅速广泛地杀灭水体中的多种微生物和致病菌。

臭氧杀菌消毒设施一般由臭氧发生机、臭氧释放装置等组成。淡水养殖中臭氧杀菌的浓度为0.1~0.3毫克/升,处理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在臭氧杀菌设施之后,应设置曝气调节池,以去除水中残余的臭氧,确保进入养殖池的水中臭氧低于0.毫克/升的安全浓度。

二、排放尾水处理设施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富营养化物质主要通过排放尾水进入到外界环境中,已成为水产养殖地区主要的面源污染物之一。

对养殖排放尾水进行处理回用或达标排放是养鳖生产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养殖尾水的处理一般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也可采用生化、物理、化学等方式进行综合处理。

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主要是利用生态净化设施来处理排放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并将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实现循环经济和水体净化,因此,养殖排放尾水生态化处理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生态沟渠

生态沟渠是利用养殖场的进排水渠道构建的一种生态净化系统,由多种动植物组成,具有净化水体和生产功能。

如图3-2所示为生态沟渠的构造示意图。

生态沟渠的生物布置方式一般是在渠道底部种植沉水植物、放置贝类等,在渠道周边种植挺水植物,在开阔水面放置生物浮床、种植浮水植物,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杂食性水生动物,在渠壁和浅水区增殖着生藻类等。

生态沟渠也可利用生化措施进行水体净化处理,主要是在沟渠内布置生物填料,如立体生物填料、人工水草、生物刷等,利用这些生物载体附着细菌,对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

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沼泽地类似,但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是一种人为地将石、沙、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水处理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是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工湿地按水体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种类型。

人工湿地水体净化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净化过程。当富营养化水流过人工湿地时,沙石、土壤具有物理过滤功能,可以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截流过滤;

沙石、土壤又是细菌的载体,可以对水体中的营养盐进行消化吸收分解;湿地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其根际微生态环境,也可以使水质得到净化。

利用人工湿地构筑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可以实现节水、循环、高效的养殖目的。

3.生态净化塘

生态净化塘是一种利用多种生物进行水体净化处理的池塘。

塘内一般种植水生植物,以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通过放置滤食性鱼类、贝类等吸收养殖水体中的碎屑、有机物等。

生态净化塘的构建要结合养鳖场的布局和尾水排放情况,尽量利用废塘和闲散地建设。

生态净化塘的动植物配置要有一定的比例,要符合生态结构原理要求。生态净化塘的建设、管理、维护等成本比人工湿地要低。

三、池塘水体净化设施

池塘水体净化设施是利用池塘的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构建的原位水体净化设施,主要有生物浮床、生态坡等。

1.生物浮床

生物浮床净化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作为载体,种植在池塘水面上,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吸附作用,消减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为多种生物生息繁衍提供条件,重建并恢复水生态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

生物浮床有多种形式,构架材料也有很多种。在池塘养殖方面应用生物浮床时,须注意浮床植物的选择、浮床的形式、维护措施、配比等问题。

2.生态坡

生态坡是利用池塘边坡和堤埂修建的水体净化设施。

一般是将沙石、绿化砖、植被网等固着物铺设在池塘边坡上,并在其上栽种植物,利用水泵和布水管线将池塘底部的水提升并均匀地洒到生态坡上,通过生态坡的渗滤作用和植物吸收截流作用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近有养殖户咨询鳖类养殖,今天详解中华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