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耕为生活手段的人群叫做农民,在在每一季(年)收获以后都得对谷物进行脱粒以后储藏,在北方这个脱粒过程是在场院里进行,早期的庄稼脱粒使用连枷打所以叫做——打场(吉林人读作打常),在东北大地上曾经是地广人稀和广种薄收,耕种的土地面积大收获的庄稼也多所以打场是一件很重要的生产活动,看着金灿灿的谷穗和珊瑚珠似的高粱一大垛一大垛摆在场院的四周,场院里正在打*豆磙子吱吱扭扭响声响彻在场院的上空,牲口的嘶鸣声、赶场老板子打的响鞭声、嘴里哼着的小曲声混成一片,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丰收的喜悦忙碌着。当年的老辈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很保守的,年轻人中年人在春耕、夏锄、秋收三个季节的劳动中都是默默地劳作,如果谁偶尔唱上几句也会遭遇老一辈人的白眼甚至是斥责,唯有在场院里年轻人唱流行歌曲、中老年人也会哼几句民歌小调,这个时候再传统的老年人也不再说什么。在东北人口中的打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准备场院开始到粮食入库、最后把做烧柴的秸秆都运出去、把留下的谷草(做过夏饲草)上大垛封顶储存关上场院门,才能叫“打完场了”,这一过程至少要忙碌两个月。随着社会的发展谷物脱粒都由机械完成,人工马力的打场场景已经成为过去,记录下这个过程给经历过的人一个回忆,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一点谈资。
?一。准备场院
打场前的第一项工作都要准备场院,就是用牲口拉着磙子把秋收后用来堆垛没有脱粒庄稼和柴草的地方整平压硬压光,俗称——溜场院,之所以叫溜场院是因为压场院的过程中牲口拉着磙子慢慢的走,马蹄上不能打着马掌,只有这样场院才能平整、坚硬,以后的庄稼脱粒才能少掺杂土。场院有临时的和固定的,因为耕作的土地较多距离家很远就在就近选择一块地方溜成场院周围没有围墙,打下来的粮食先期运回家,剩下的柴草待闲暇的时候再运回家。解放前的地主家和解放后的生产队都有固定的场院,固定的的场院都有一人多高的围墙防止小偷和散养的牲口祸害粮食,场院门边上还有一个小房叫——场院屋子,屋子里有炕供看场院的人住宿、干活的人进去抽烟、取暖和休息、放置工具。场院选址在高岗周边没有高大的树木(防止扬场挡风),远离居民区(处于防火考虑),场地土质含有腐殖质少(压出来的场院硬),土质中不含有沙子小石头(免得脱粒后粮食里带有砂子),如果场院土质达不到要求就要从别的地方运来好土全面覆盖一层,把场院的土用犁趟松再用压有重物的拖子拖得非常平整浇足水,待上半天或者一晚上达到人走上去不沾脚的程度,用人满场院撒夏天打小麦留下的长麦草把土面全部盖严(防止泥沾磙子),根据场院大小选择用磙子的数量,在公社化的年代生产队溜场院都有几亩大的面积甚至更大,每个牲口拉着一个磙子叫一盘磙子,一般是根据要场地面积确定用几盘磙子,多的可以有七八盘磙子编为一组用三到四组,最前边的牲口缰绳接上一根长绳子(叫做撇绳6—7米长)另一头系在老板子(赶车、赶犁杖的人东北人统称老板子)腰上,后边的牲口缰绳依次都是前面牲口左面的磙子绳套上,石头滚子都是一头粗一头细都是粗的一头在右边,磙子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重量最轻的磙子在最前面,后面的磙子一个比一个重,开始溜场院是老板子赶着牲口以绳子长度为半径、老板子为圆心,始终是逆时针方向用牲口的行走轨迹画圆,磙子运行时沿着一个方向向前运行,老板子要保证每一圈前进都要向前运行半个磙子的长度一直画着相切圆的轨迹,半径的长短和圆心的位置由老板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压到马蹄走在场院上有轻微的蹄印,把上面的长草清理出去再撒上夏天打小麦时留下的碎麦糠接着用磙子压直到整个场院都溜光表皮发干为止,放在那里不许进牲口待用,以后如果下一场雨(甚至一场浓雾)就要撒上碎麦草再用磙子普遍再压一遍,保证场院地面不裂纹、起皮、发宣,在没有上冻的时候往场院里拉庄稼的重车行走路线都要铺上秸秆,牲口蹄子不许钉铁马掌免把场院蹬破皮。溜场院也是有主次之分,用来打场脱粒的场地必须光滑坚硬,堆垛庄家的场地标准稍微降低。
?下一项工作就是往场院里拉谷物,庄稼人叫做庄稼上场或者庄稼登场,庄稼上场前要用大竹扫帚整个场院来一次彻底的清扫,扫掉的麦糠、土块运出场院。拉回来的谷子、糜子、高粱会垛垛,垛都是沿着场院墙方向南北或者东西向,但是四个角是不能堵上给日后扬场留开风道,庄稼上场才能真正的打场,打场方式又分“打懒场”和“打圈子”两种,在吉林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种植的粮食和油料品种主要是,谷子、糜子、大豆、高粱、玉米、小豆、绿豆、小麦、荞麦、小麻子等作物。除了打谷子和糜子需要“打圈子”之外,高粱、豆类、荞麦、小麦、都适合“打懒场”。之所以叫打懒场是与“打圈子”场相比人工翻动庄稼的次数少所以才叫做打懒场。
二。打懒场
开始打场也是有规律的,都是先打油料作物和小零粮,麻籽、荞麦、小豆、绿豆,这些品种数量少如果分开堆垛占用场地多,直接脱粒后粮食入库秸秆运出场院给其他大宗庄稼打场腾出场地,这些作物都是赶着晴天从地里拉回来就铺在场院里直接脱粒免去了上垛再拆垛倒运工序,降低劳动强度。接下来是打*豆,同样是边拉边铺场,在场院的中心点开始用木头叉子挑着大豆棵按预想的厚度铺上一堆,之后之后都按着这个高度把豆棵均匀的铺下去,标准的方法是保证豆棵都是斜倚着中心向外一圈一圈的延伸,如果有压得紧凑的成堆豆棵还要抖松散免得铺的薄厚不匀,铺好的场周边都是大弧线圆滑衔接,突出部分清理掉,凹进去的要补上之后“圈边”,人用大竹扫帚把散落在周边的豆粒用力扫到铺好的豆棵下边,这就叫“圈边”,目的是免得有牲口拉着磙子跑出圈外压碎豆子损失粮食。大豆先脱粒的更主要原因是为了减少大豆食心虫啃食豆粒,被虫子啃食过得豆粒很像兔子的嘴,所以农民俗称“兔嘴儿”,大豆植株上垛时间越长危害也越严重,降低了粮食品质出售的价格自然就低了,在没有农药防治虫害的年代里,随时上场随时脱粒是最好的保证提高粮食品质好办法。再一个原因是对场院再次镇压,给后来脱粒小粒谷物打基础,打完*豆打高粱,最后打的是糜子和谷子。打*豆必须选择晴好的天气,这样脱粒干净省时间,豆秸里裹挟豆粒少,如果在打场的半路上遇到了阴天空气潮湿就要费时费力,所以乡下人口中广泛流传一句歇后语:阴天打豆子——潮巴叽的(指人的理智不健全)。
接下来是一个人牵着并排练在一起三四个牲口在豆棵铺满的场院里始终逆时针走圈,场院大的豆子铺的面积大需要四五组牲口在铺好的豆子上踩踏,铺的厚的场牲口一脚下去整条腿都陷在豆棵里上边挨上了肚皮很难走,需要老板子一只手牵着牲口,另一只手拿着小鞭子(是与大鞭对比所说的小鞭子,鞭杆和鞭穗都有五尺多长)驱赶着、嘴里吆喝着,经过一圈普遍的踩踏原来支楞巴翘的豆棵被踩实成很多,开始根据牲口的体力安排套磙子、排磙子,从前面往后数一个比一个重,最后边的牲口多数是刚开始学着干活的小牲口(三岁左右),和溜场院一样把磙子练在一起老板子开始拿着大鞭赶起磙子走圈,走的圈的大小老板子根据场的大小决定,生产队时候打场有时候六盘磙子一串的一个大场地上面同时跑三四组,慢悠悠的走在中间的老板子赶着牲口看着每个牲口套的长短是否合适。站在圈外的人随时给牲口调整磙套的长短,待一切就绪除了赶场的老板子之外其他人都到场院屋子里短暂的休息一下,寂寞的老板子会哼起小调,刚开始磙子走得很慢速度逐渐加快直到表面的豆棵呈现白色把磙子靠在一边慢慢的走,另一边人开始“翻场”,用木叉子挑起压好的豆棵翻过来注意不要有空地和均匀然后又要“圈边”。之后接着用磙子压到翻过来的豆秸发白再开始“抖搂场”,用叉子挑起压好的豆棵抖搂掉裹在里面的豆粒、碎末,把压在底下的豆棵都挑出来边抖搂边铺场继续用磙子压,这回磙子走的速度要快一些牲口要达到慢跑的速度,这样有利于豆粒从豆荚中弹出,在脱粒程度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停下磙子卸掉牲口开始“起场”。
起场,人工用木叉把豆秸抖搂静豆粒堆在一起运到打场场地周边暂时堆放,再用搂场耙(全部是木头制造场院专用的耙子)搂出较长的碎秸秆运出场地,用大抢板(六尺多长、一寸多厚、二尺多宽的底边平直木板穿上两根立柱、横向安上扶手,栓上长套、套上牲口一个人牵着牲口向指定地方走,两个人在后边按住抢板),大抢板走过后还有单人手持的小抢板跟着向堆的方向推,后面跟着手持大扫帚的人跟着向前扫静场院上的粮食,抢板拉来的带有杂物的粮食要人工扬铣、钢叉攒高堆,(少占场地、场院中心的位置,便于使用从各个方向风扬场。),这个过程叫做“打头栏儿”。接下来把刚才运到周边的秸秆再铺到场院里,保证薄厚均匀没有空地直接赶上磙子重复“打头栏儿”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叫闹”捞扬“,把残存在秸秆上的粮食打下来归到大堆上,起场抖搂出来的秸秆直接运出场院做烧柴用,及时扬场、送公粮、入库,一个目的给打圈子场倒场地。
三。打圈子场
在经过了打零粮、打*豆、高粱以后场院表面更平整坚硬不亚于水泥地面,浮土基本没有了进入初冬空气干燥便于谷子、糜子脱粒。以生产队时打场为例,用六盘磙子的场地需要50米直径大的场地,用老板子的大鞭杆和鞭穗长度做半径画圆,把打开捆的谷子根部沿着圆边铺开,谷穗向着圆心方向抖搂开死绺蓬松程度下二寸多厚铺成一个大圆圈,再把谷子穗朝外根朝圆心铺上一圈,厚度要比外圈厚一倍,里外圈的谷穗相对但是不能相压,整个场地上共有八个人,圆圈里边一个老板子负责赶场铺场,还有两个人叫“打零的”负责从谷垛往场地(圆圈里)运谷子捆和铺场、协助老板子赶牲口,牲口依旧是始终逆时针方向画圈。两个人“扒拉叉子”都是由有经验的人担任,两个人手里各拿着一把木叉走在场院的外圈,不停地用叉子拨弄地下的谷子保证谷子植株始终向着圆心、铺摆均匀、内外谷穗相接不脱节。两个人中一个人是这一组的组长称为“头叉子”,另一个是副手称为“二叉子”,两个人行走占位基本保证是这个圈的直径,头叉子掌握翻场时间,头叉子边扒拉着谷子边逆时针走着观察者场上的谷子,直到谷穗上没有了谷粒、谷草最硬的根部都压破瓣了招呼“翻场”,老板子停下磙子,头叉子把外圈的谷草敛成均匀的小堆挑起来根部在地上墩一下沿着圆圈半径方向摆放,随着时间的延长场地上的粮食逐渐多了起来,二叉子把里圈的谷子根部翻到外圈,保证铺匀、圈圆二叉子在翻场的时候逐渐扩大外圈,保证谷子在硬地上被磙子压以提高脱粒速度。场外的三个人一个人把头叉子甩出来的草堆用垛钩子或者镰刀理顺、两头基本齐整,边理顺边用刀杆敲打谷穗一头的谷草让谷粒掉落在场院上,这个人叫“刷草的”,冬天里捆草不能戴手套都是两个人捆草,每捆草的重量都在5—7斤左右,这三个人刚开始要把成捆的草顺着垛起一人来高的围墙防风掫翻场上铺的谷子,再以后要把草捆运到指定地方上大垛,保证场地内没有碎草,每翻一次场就要圈一次边把谷粒扫到正在打场的圈子里免得裹进谷草里糟践了。冬天里滴水成冰捆草要求速度,在手没有冻僵时完成一圈任务,都是戴狗皮套袖护住脉窝手上不冷,也免得草磨破棉袄袖子,两手一抄手暖和得快。在场地上积累的粮食达到二指多厚头叉子招呼“上粒子”,大家一起动手把场院上的糠皮和谷粒一起用专用的“小戗板”按圆心推成一个圆圈和刚开始一般大如此往复,到了晚上收工再场地清扫干净,把这一圈粮食攒上圆堆,场地上用具:二齿木叉两把、扬铣两把、四齿钢叉一把、搂场耙一把、小抢板一把、抬杆两根、镰刀一把、大鞭一杆。
?四。扬场
在生产队参加扬场的人都是队长在人群中挑选出来的,肯干不耍滑头的年轻人和有经验的人,见习的人打下手,扬*豆、玉米是新手练习扬场的时候,在几个老农指导下完成,用扬铣把带有杂物的粮食沿着与风向垂直的方向扬起,粮食和杂物被风分开粮食落在预想的位置上积累成堆,堆型也是与风向垂直的长堆,扬场的人耳朵要听着风的大小随时变动扬起粮食的力度。如果是只有千八百斤的粮食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个人手持扬铣扬场另一个人先拿扫帚扫粮食堆上长秸秆,积累多了再撂下扫帚搂场耙搂出去,然后又是拿起扫帚接着扫,如果是一个人扬场就要这三样工具交替使用,东北人形容某个人很能干活的话:“撂下耙子就是扫帚”就是起源于这里。扬大堆的粮食一组人要十来个人,一主一副两个缦扫帚人,主扫帚站在粮食堆后边背对着来风的方向拿着一把安上长把的大竹扫帚(这把扫帚是经过挑选的,竹枝细长均匀下边没有硬条),缦二扫帚同样是拿一把扫帚前进后退方向平行着粮食堆,把头扫帚扫下来的杂物再往下扫,然后有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