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的问题,真的是让人有苦说不出,
不挠吧,实在是瘙痒难耐,
挠吧!越挠越痒先不说,还容易破皮流脓流血,
关键是光挠不治标,也不治本。
其实吧,皮肤瘙痒在中医范畴中,多为风邪、湿邪、热邪夹杂着入侵人体肌表所致。
中医认为啊,诸邪侵袭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是故,郁于肌表腠理之间所致。症见皮肤瘙痒不断、疹出色红,或者啊抓破后津水流溢。
因此,治疗皮肤瘙痒,当祛风、清热、燥湿、泻火并用,以求标本兼治。
此外啊,中医还有句古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主要说的是风热内郁,易耗伤阴血,湿热侵袭,易瘀阻血脉,是故,还当活血。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功善祛风除湿、清热养血的方子——消风散,出自《外科正宗》。
消风散: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木通、石膏、知母、当归、生地、胡麻、甘草。
乍一看,这么多药味,难免头晕目眩,然,方子药味虽多,却早已兵分五路,逐点击破,不妨花个几分钟,听远志一一细数:
祛风止痒: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荆芥、防风味甘、辛,性温。
中医认为啊,辛香善透散,是故,荆芥、防风性善升散,善行全身,温而不燥,甘缓不峻,药性缓和,功善祛风解表,可将外来入侵之风邪统统驱逐出体外,
多用于外感表证,不论寒热,皆可选用。
痒自风而来,风除痒自消。
荆芥
防风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主入肺经,
中医讲啊,辛能行能散,苦能泄能降,肺在体和皮,
是故,牛蒡子能散能泄,能升能降,善将腠理之风邪、寒邪通过皮肤的毛孔透散出去。
不仅如此,寒性善凝,有些疹子就像是在我们的肌表腠理冬眠了一般,好久都没有往外冒的意思。牛蒡子的辛散之性,善透发麻疹,可将捂在皮肤里的疹子透发出来。
《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纲目》:"消斑疹毒。"牛蒡子
蝉蜕味甘性寒,轻浮宣散,不仅善助牛蒡子透发麻疹,祛风止痒。
同时啊,蝉蜕与牛蒡子同为寒药,可制荆芥、防风之温性。
《纲目》:“治皮肤风热痘症作痒。”
蝉蜕
清热燥湿:苍术、苦参、木通苍术辛温而燥,入脾、胃经,
于内可化湿浊之郁,于外可散风湿之邪,是故,苍术尤善健脾燥湿,
但凡是湿邪为病,不论是上下表里,皆可选用苍术来化解。
《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苍术
苦参,正如其名,味苦性寒,苦能降泄,寒可清热,
因此,苦参长于清热燥湿,尤善清泄下焦之湿热。
此外,苦参兼有祛风止痒之效,为皮肤瘙痒等顽疾之常用药。
《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
《珍珠囊》:"去湿。"苦参
木通也是一味苦寒的药材,善清热除湿,功兼利尿通淋,可将体内的湿邪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不是说木通有毒吗?
须知,有毒的木通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早在十几年年前就已经销声匿迹了,而我们这里说的木通,是木通科的木通。
换而言之,即便在如今,你想购买关木通,怕也是买不到的,所以,大家无须担心。
《本草新编》:“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
木通
滋阴泻火:石膏、知母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入肺、胃经。
辛散之力可解肌表之寒而宣散透达;
大寒之性可清泄脏腑里热而去火邪;
甘寒之味可生津除烦而补火燥之邪所伤阴液。
实为滋阴泻火之良药。
《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石膏
知母味苦之中夹杂着少许甘味,性寒,入肺、胃、肾经,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既能清热泻火以清实热,又可滋阴润燥以退虚热,为温病气分壮热之证要药。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知母
养血滋阴:当归、生地、胡麻当归,大家都很熟悉了,味甘而温,功善养血活血,善治血虚诸证,
但凡是补血的方子,多有用到当归,素有十方九归之说。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当归
生地、胡麻功善滋阴补液,可将风邪、燥邪、热邪所伤之阴液补回来。
生地
胡麻
调和诸药:甘草最后,再用一味甘草,一来可以清热解毒,二来缓和诸药之峻猛之性,三来可调和诸药。
甘草
然而,消风散中药味多为寒凉,是故风疹属寒者当慎用,
此外啊,服药期间,为避免影响疗效,当尽量减少食用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
夹缝中的远志草感谢认可、更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