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慧生活
I导读:李老用药,注重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攻而不猛,补而不滞,更强调用药力求精练。请参考上部分李翰卿临证妙语51句(绝对真东西)一起学习。(编辑/王超)
方药心得
作者/李翰卿
81.凡用药之前,首先应该一分为二地考虑其效果,即既要考虑到其正面作用,亦要考虑其负面作用,究竟会否发生别的问题。如果用热药,寒证虽宜,但容易伤阴,或引致肝阳上逆;用寒药,热证虽宜,却易伤人之阳。因此,不要因某药有效而过量或连续多用,而应掌握好度,中病即止,见好就收,方不致出现负面作用。
82.药品的作用必须弄清楚,用量也是治疗的关键,同样的病证,同样的处方,有的见效,有的无效,就是用量上的问题。所以要学习,须从头做起,先弄清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配伍规律,庶几临床加减应用,心中有数,头头是道也。
83.用药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正面作用;二是反面作用,也就是用药后有什么副作用,有多大,如何补救和防止;三是和同用药的关系,有无矛盾和相互影响。用方也是一样,同样要注意三个方面,即主要作用、方中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副作用。只有掌握了所用方药的上述三个方面,应用才能正确无误。
84.驱邪药能除邪,补虚药能扶正,然药皆有毒,过则生病,故《内经》有“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警句。至若病久,虚实寒热夹杂证尤多,或寒,或热,或补,或泻,用药稍有不慎则过之,故不可乱施药耳。若少服或间断服用,针对其虚、实、寒、热治之,候其气之来复,自然可愈也。
85.补药之用,如异功散之有陈皮,归脾汤之用木香,意在行补药之滞。所以,用补药时,一定要注意反佐些行气之品,以防滞腻。
86.治外感病,每用荆、防、羌、独。一般发散用荆、防为主,身痛者以羌、独为主,上半身痛用羌,下半身痛多用独,恶寒无汗而喘者,用麻、杏,兼热者加生石膏。如需用辛凉解表,只要无汗,也可以用荆、防,不过须结合连翘、薄荷、竹叶等同用之。麻*、石膏配伍,亦成辛凉,如大青龙汤都属之。又如虚者无汗,配合*参用之。总之,用药当灵活掌握之。
87.童便,咸寒,滋阴降火,凡属各种上行之出血,由阴虚所致者,皆可用之。如系实火,类似于泻心汤用大*之意。
88.白术为补脾之正药,陈氏说过,术能补脾之阴,又能益脾之阳。欲补脾阳宜炮用,补阴可用生术,欲补气白术合*参,欲胜湿白术合云苓,欲行气白术合陈皮,所以,四君子汤既为补气药,又为补脾方也。
89.石膏之清热,为清燥热,厌烦口渴饮冷之证宜用。芩连之清热,为清湿热,大热、口不太干燥而口苦、苔稍腻若为宜。
90.甘草有和胃、解毒、泻火、补中等功用。遇用药时,需顾护胃气者,可炙用;需泻火解毒者,可生用。
91.紫河车本身偏于补肾阳,如欲其滋肾阴,则必须配伍滋阴之剂,如麦味地*丸、知柏地*丸等。
92.海螵蛸之止崩漏,当注意以下问题:①因血热妄行所致者,不宜用;②因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者,用之无效;③因瘀滞所致者,不宜用。其所适应者,为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之崩漏,宜合茜草用之。海螵蛸又有去寒湿之作用,故又用于带下之证属寒湿者。
93.天麻治眩晕证多用之。但眩晕的原因不同,如血虚之晕,宜养血平肝;阴虚肝阳上升者,应滋阴平肝;如邪热炽盛,引起肝风者,又须清热降火。惟肝风夹痰湿者,天麻始为相宜。天麻辛燥,功能祛风燥湿化痰。所以火盛者、阴虚者均应慎用。
94.有寒热往来之症,不一定完全用柴胡,但用柴胡时,必须以寒热往来为主症。如桃仁承气汤之用于热入血室,可以将桂枝改为柴胡,效果很好。所以必须细心辨证及掌握方剂之主要精神,临证才能运用自如。又如用柴胡时,夏季多并用连翘、银花,或者不用柴胡。疟疾夹痰湿者,用柴胡于平胃散中很好。
95.山萸肉主治之证有八:①肝肾不足,腰酸眩晕,阳痿遗精,小便频数。②女子月经不止。③大汗亡阳虚脱。④止老人尿不节。⑤大能收敛元气。⑥肝虚自汗。⑦肝虚胁痛腰痛。⑧肝虚内风萌动。
96.丹参主治之证有十:①月经困难。②经闭癥瘕。③产后恶露不尽及瘀滞作痛。④消肿止痛。⑤乳痈初起红肿疼痛。⑥热病伤营,心烦不寐。⑦腰脊强。⑧脚痹。⑨破宿血,生新血。⑩安生胎,落死胎。
97.麻*发汗解表,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亦有不见发汗者,亦有少量用之而大汗不止者,综其原因有三:①新鲜者发汗作用强,陈久者发汗作用弱,甚或无发汗作用。②气虚、阴虚证发汗作用强,风寒闭郁至甚者发汗作用弱。③热证发汗作用强。
98.麻*宣肺定喘,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有有效者,有加剧者,综其原因有二:①风寒闭郁,肺气不宣之咳喘其效甚佳。②肾不纳气之喘和肺气虚的喘用之必甚。曾治一咳喘难止之患者,先予诸种定喘止咳方无效,后邀余治,诊为肾不纳气,予金匮肾气加蛤蚧,某医恐其无功酌加麻*无效,及至改为去麻*后愈。
99.白术:有健脾燥湿、补气安胎之功,为补脾正药,临证用之,欲运多于补则生用,欲补多于运则炒用。本品不宜炒焦,炒焦则伤脾增胀。
.西洋参:苦、微甘,寒,补肺胃之阴,降火生津。凡肺胃津虚有火者用之。可用人参配麦冬或生石膏代之有同样效果。
.百草霜:止血消积,主治吐衄、外伤出血、脏毒下血、妇人崩中、食积泄痢及肠鸣泄泻。本品能止血但无益肠胃,救标则可,治本则非,故不宜多用。
.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利水,能舒肝脾之郁,不寒不燥,行而不峻,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胆矾:酸、辛,寒,有毒。用本品治重证沙眼时,以本品小块平面快速擦过,隔日1次,3次即愈。
.玳瑁:甘、咸,寒,可解岭南百药毒、蛊毒及一氧化碳中毒。
.*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凡表证未解,中满邪实者忌用。
.草蔻、草果:二药辛温,皆治寒湿,草蔻偏补,用之不宜过多,恐助脾热,伤肺损目,草果偏消。
.桂枝:能升能降,升大气,降逆气,孕妇慎用,因胎前多热,恐胎堕。
.荆芥:风邪郁于上之头痛多用穗,炒炭入血分止血,单用治风在皮里膜外,症见肌肤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与防风同用兼治风入骨肉。
.防风: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临床常与多种药物配伍,治疗各种风证。与南星同用,能治破伤风,如本事玉真散。与荆芥同用,能治时疹血风和皮里膜外、骨肉全身之风,如荆防败毒散及其他一切散风之方。不过兼寒者,配合苏叶等辛温之品,兼热者,配合连翘、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兼食滞者,配伍神曲、麦芽等消食之品,兼痰者,配伍陈皮、半夏等祛痰之品,兼疮毒肿痈者,配伍银花、连翘等解毒之品,更为有效,如不谢方“风寒温散剂”、“风热凉散剂”、“风寒夹食剂”、“风寒夹痰剂”、“连翘败毒散”等方剂,都属这一类的例证。与苍术、白术、防己等药同用,能治风邪兼湿之证,如海藏神术散、白术散、不谢方“风寒夹湿方”等即是。与*芪同用,能治卫虚兼风之自汗证,如玉屏风散便是。与羌活同用,能散太阳经之风寒,治头痛项强,一身疼痛。发热恶风寒,或有汗或无汗,如九味羌活汤等方即是。
.*芪:补气升气,止痛生肌。气陷者生用或伍升麻、柴胡;中虚者炙用或伍人参、白术;虚甚者配人参,防热则再伍知母。
.升麻:透疹解毒宜多用,升阳举陷宜少用。
.柴胡:和解寒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可解伤寒少阳旺,热入血分之寒热如疟证,及小儿食积、午后发热等证。退实证寒热宜多用,升阳解郁宜少用。
.桑叶:疏风清热,凉血明目,并滋肾阴,故可用治肝阴不足之眼目昏花,寓肝肾同源之意,并治劳热咳嗽。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酒炒可使上升,醋炒入肝去瘀。泄泻腹痛宜酒炒,失血醋炒,大便燥、肝阳上逆者宜生用。
.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营血,生用发散之力强,煨用温中之力大,治脾胃虚寒证,浸汁点赤眼,捣汁与竹沥同用,既制竹沥之阴寒,更借辛温之力以畅达其药性。炮姜、干姜守而不走,治胃中寒,姜炭温经止血,用于寒性出血。
.大*:苦、寒。峻下宜生用,缓下宜熟用,泻头目之火宜酒制,破瘀血宜醋制。凡血中无郁热,肠胃中无积滞,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应慎用,否则出血不止,泄泻不止,或胎墮,或断乳。
.生地:多液,性凝滞,胃气弱者服之恐伤胃,宜酒炒,忌铁。
.猪蹄:补血生乳,解百药毒,煎汤煎药或单用。
.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用酒洗,止血用头,补血用身,行血用尾,通络用须,和血全用。多生用,炒炭则具止血之效。
.炒三仙:为消食药品,于脾虚证少用,如脾虚兼停食则须与参、术、苓等药相伍,方能有利无弊。
.砂仁、藿香:二药利气行滞,化湿开胃,与熟地、人参、*芪等补益药同用能防止其壅滞影响食欲之性。
.马槟榔:欲断产者,常嚼二枚水送服,久则子宫冷而不孕,临产细嚼数枚治难产。
.*柏与知母同用滋阴降火,与苍术同用清热除湿。
.治病当处处吻合病机。曾治一腹胀满因于气郁,但系久病体弱,仿厚姜半甘参之意,用人参、厚朴,酌加香附、木香以疏其气,半夏、茯苓以燥湿利水,应手而效。如果单纯疏气或单纯补虚,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暑邪最易伤气耗津,伤气则气短、倦怠,耗津则汗出、口渴、心烦,暑伤肺则咳,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徐洄溪说:“麦冬、五味,咳者忌用,不咳之暑证可用。”我认为,因寒之咳,忌用麦味,而暑证之咳为热,又无痰,用之无妨,但须注意夏季贪凉而感寒咳嗽者多,用时必须辨明。
.心脏病如引起气短、浮肿,兼有畏寒喜温的情况,可酌用真武汤治之。虚者,可加人参。
.肝炎,用逍遥散时,须用赤芍;肝区疼痛时,可酌用郁金、姜*、乳香、没药;肝炎初期,不必加补药;食欲不振者,可以调理脾胃为主;憋胀甚者,可以加青皮、枳壳、香附等品;兼见口苦、舌*、脉弦数者,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等。
.月经过多服他药而无效者,可用红枣,不拘多少,烧服之,每验。
.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时,如有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腹泻者,加干姜,这是栀子豉汤应用的加减法则,本系仲景之意也。
.疣子,以薏米煮粥食之有效。
.胃脘压痛,可用枳实,胀满可用厚朴,便秘加大*,燥用芒硝,兼虚者,辅以参归,兼郁者,加入香附,兼寒者,酌加姜桂。用泻下法必须如此,可触类引申,灵活掌握。
.根据我的经验,无腹胀满症,虽大便不通,也不用枳朴,有胀满症,即使是泄泻症也可用之。仲景曰:“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条)我认为调胃承气汤中(大*、甘草、芒硝)没有除胀满的药品,本条当是小承气汤(大*、枳实、厚朴)的适应证。
.痛痹,若初感寒即痛者,可用桂枝及酒煎熨治,寒化为热禁用。
.痹证见筋脉拘滞,屈伸不利者,此血虚血燥之证,非养血养气不可。
.痛风,痛久邪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银花、钩藤之类,最能入络,可随宜加之。
.痹证不愈,久痛必夹郁,郁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瓜蒌根、*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都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
.痛痹,凡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生芪、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柔润熄风之法。
.闪挫扭伤所致腰背肢体疼痛者,可用活血通络之品,酌加麝香效果较好。麝香有活血通络之功,可入丸剂。如入汤剂,可冲服之,用量0.03~0.06克即可。
.关节炎之急性者,用少量醋柳酸,每次0.2克,1日3次。有热者,加生石膏效果很好,用量不宜多。
.药物配伍,要注意有机配伍,而不是随意堆砌。如厚朴配人参,用于虚胀;厚朴配枳实、大*,用于腹胀满而拒按;厚朴配干姜,用于寒胀;厚朴配栀子,用于烦满等。还有一种配伍为复用,可增强其同类作用。如败毒散中的羌活配独活,柴胡配前胡,清肺汤中的麦冬配天冬等,虽然作用有所差异,但大的方面作用还是一致的,互相配合,协同应用,取其力量增强之意。如无机地配合,则没有什么意义,也难以取得较好疗效。
推荐阅读
老中医日记:70年用药经验日知录(收藏)
信中碎玉——从信件中“窥看”章次公虫类药用药经验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翰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李翰卿,编辑/王超,校对/孙红梅、代卓凡。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