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以条粗壮、外皮细、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止泻。
解热、降温,镇痛,镇静、催眠,抗惊厥,抗凝血、抗血栓,抑制平滑肌、解痉,抗应激性溃疡,免疫调节,抗炎,抗过敏、抗组胺,抗细菌。
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煎服,4.5~9g。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祛风宜生用,止泻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阴虚火旺、血虚发痉、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临床应用本品,有防风偶可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但停用后即愈。
龚士澄经验
本品解表散寒,兼能除湿,多用于风湿痹痛,不宜用于风热各证。
疗风寒外感、湿痰内泛之咳嗽我们的经验方为防风平胃二陈汤。以防风泻肺中实邪,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满宽胸,亦降气逆,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的综合功效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无一味直接止咳药而咳可止。
治胸痒咳嗽喉痒者用荆芥,咳嗽胸痒者用防风。胸中作痒而咳,是肺之气管中有风,非荆芥可散,我们用防风深入托出而散之,非常有效。如属上焦津液亏乏或阴虚火炎而致胸痒干咳者,当忌防风之辛散。
解流行感冒病毒凡属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头痛、肢体酸痛等症,服用防风后,周身出汗,病毒解散,咳嗽因而减轻。防风也治咽喉不利,喉间有痰水上泛而咳。但不宜于咽喉干燥的患者。(《临证用药经验》)
张志礼经验
防风,亦名铜芸、尚芸、屏风,又名山芹菜、白毛草。性味辛甘温,入膀胱肺脾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风邪,祛风之力强于荆芥,能入骨肉,善搜筋骨之风,故诸风之证皆可配用,一般用量3~10g。皮肤科取其祛风胜湿之功,可达止痒止痛之效。
配蝉蜕、猪牙皂、天麻,用荆芥水送下,可治风、疥、癣、疮、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配*芪、白术可治自汗,预防荨麻疹;配羌活、白可祛上半身之风,用于头面部湿疹、皮炎等症;配独活可祛下半身之风,用于下肢湿疹、皮炎:配当归、牡丹皮可祛血风,用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配苏叶、麻*可祛寒风,用于寒冷性尊麻疹;配*芩、*连、桑叶可祛风热,用于风热性等麻疹。
据现代科学研究,本品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多糖类,有解热发汗作用,能促进汗腺分泌和皮肤血循环。(《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朱鸿铭经验
防风主要用于外风,凡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年8月,曾遇一头痛患者,头痛隐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某医予辛散之剂,其中防风用至15g,连服6剂,头痛益剧。
此证为血虚不能养肝,而致肝血不足,阴不敛阳,肝阳上扰。辛散之剂,在所必禁。李东垣指出,风药能燥血,愈治愈厉害。应以养血为法,后予四物汤去川芍,加生石决明、牡蛎、女贞子、钩藤而收效。[山东中医杂志,(4):4.
陶庆升经验
解天南星毒天南星性温有毒,与半夏同属天南星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本品毒性较半夏尤为剧烈,须经炮制,方可入药内服。否则,易致中毒。中毒则口腔黏膜糜烂,甚则部分坏死脱落,唇舌浮肿麻木,大量流涎,味觉丧夹,言语不清,咽喉干燥灼热,声音嘶哑。每以生姜捣汁,开水冲服可稍缓解,不易速愈。
此外无其他特效疗法。
年间,邻村张某误食夹杂于蔬菜中之生天南星一粒。甫下咽,顿觉麻辣刺喉,不能言语。某医即令以生姜煮汤内服,仍不减轻,急就诊于余。寻思《本草纲目》有天南星“得防风则不麻”句。即以防风20g,生姜10g,同煎汤给服。
服后觉麻辣之感减经,渐能言语,入夜再服一次,次日早起,除喉间尚有轻微之燥热感外,唇舌不复觉麻。(《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1辑》
陈一鸣经验
医院主任医师陈一鸣拟有升麻防风汤治疗乳儿风泻效佳。升麻防风汤组成:防风5g,升麻1.5g,钩藤6g,葛根5g。本方具有祛风升清的功效,主要治疗乳儿风泻,症见泄如败卵,其气如鱼腥,或伴恶寒发热,苔白腻者。本方药仅4味,配伍精当,用于因感受风寒而致的小儿腹泻患者,屡见奇效。[中国社区医师,(2):37.]
*融琪经验
重用防风治疗胃下医院*融琪主任医师在其经验方“益气防风汤”中重用防风20~30g治疗胃下垂,每获良效。其基础方为:炒防风、*芪各20~30g,人参、白术、炒当归各10g,升麻、柴胡各4.5g.
孙某,女,32岁。年9月13日初诊。患者胃下垂病史3年,消瘦乏力、体重肢困、食纳减少、胸脘胀闷不适,进食后即产生腹下坠的感觉,平时做弯腰动作时感觉疼痛,久医乏效。x线检查提示: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以下13cm。拟诊为重度胃下垂。
诊得舌质暗淡少苔,舌底脉络色暗,略有纡曲。辨证为气虚血瘀,中气下陷。治宜益气升阳佐以活血行瘀。处方:炒防风30g,*芪30g,人参10g,白术10g,炒当归10g,莪术6g,桃仁6g,升麻4.5g,柴胡4.5g,6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纳增,胸脘胀闷不适减轻。"续前方再服7剂。
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弯腰自如,不疼痛。此后,以前方加减治疗共20天,复查腹部线提示:胃小弯切迹于髂嵴连线2cm,为轻度胃下垂。宗原旨巩固治疗20天,嘱患者加强腹肌锻炼。疗程结束后,复查腹部线示胃位置已回归正常,患者饮食正常,精神体力明显好转。
体会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之胃缓证,患者多为禀赋薄弱、身体瘦削之体质,一般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脘腹痞满、嗳气、厌食等胃动力不良的症状。防风不仅能加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力,同时尚有加强并协调胃肠道运动的作用。*老的临证经验表明,重用防风治疗胃下垂,对改善胃动力效果显著。如按常规量使用,则难以获效。[中医杂志,,44(7):.]
刘强经验
重用防风治疗医院刘强副主任医师的经验。魏氏随师应诊,每用多获佳效。耳鸣之作,多责之于肝肾,因肝经循行于耳,肾开窍于耳,故治耳病多以清肝泻火,或滋阴补肾。耳鸣虽为肝肾之病,但因脾虚而浊阴上逆蒙蔽清窍而致者亦属多见。刘师认为其治用防风乃为理想之品,因防风味甘,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泄湿,达乙木而息风。
李东垣谓其“土中泻木”;陈修园谓其“禀春和之气入肝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以和木气”:王好古谓其“搜肝气”。可见防风之功在于祛风胜湿,升清降浊,搜肝达木而健脾。故防风实为治疗浊阴上逆、蒙蔽耳窍所致耳病之妙品。刘师临证多重用防风(30-40g)治耳鸣,其效甚捷。
年11月,治一刘姓男子,年30余岁。患耳鸣近3月余,无有休止。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服西药未能缓解。后延中医诊治。初以龙胆泻肝汤不效,继用杞菊地*汤治疗月余罔效。刘师应邀为其诊治。患者除诉其耳鸣隆隆不休以外,尚有头部昏沉且重如裹,时眩晕泛恶,胸胁满闷,食少,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脉沉弦滑。
证属浊阴上逆蒙蔽清窍,刘师初以苓桂术甘汤2剂,其眩晕、泛恶略除,但耳鸣不减,后刘师在前方基础上加防风30g,患者服药1剂耳鸣减轻,2剂后耳鸣及诸症皆除。
后魏氏又遵刘师之经验治疗耳鸣患者多例取效。如张某,年47岁,患眩晕、耳鸣,服用中西药、高压氧治之不效。据辨证以泽泻汤加防风40g,服药7剂后而取效。[中医杂志,,44(7):.]
任德勋经验
防风治愈顽固性腹泻程某,女,38岁,农民。年3月5日初诊。因腹泻10日始求医,经治疗症减,唯遗留触及风寒即腹泻,历2年余。近2个月病情加重,终日卧床避触风寒免腹泻之苦。检验:血、大便均为正常。患者,体胖,面色能白,纳食正常,触及风寒即腹胀,肠鸣,泄利窘迫,大便呈粥状,舌苔白腻,脉缓。证属:风寒湿杂至,大肠传导失司。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方药:防风18g,水煎服,日1剂。服3剂药后,周身汗出而黏,腹部舒适,腹泻症减。
效不更法,继服5剂,诸症悉除,随访未见复发。
冯某,男,31岁,农民。年10月3日初诊。因感受风寒,当晚遍身瘙痒,黎明腹泻数次。经乡医治疗瘙痒除,黎明腹泻久治不应。历3个月。西医诊断为过敏性肠炎,治疗不效。各项检查均正常。
刻诊:头昏,四肢酸楚,纳食正常,每日黎明即腹泻2~3次,大便水粪夹杂或呈粥状,舌苔*腻,脉弦。证属:风寒入络传里,下迫大肠。治以祛风、散寒、燥湿。方药:防风20g,生姜5片。水煎服。每日1剂。5剂效应,黎明仍有便意,继服5剂,诸症恶除。[中国社区医师,(8):19.]
经方日记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