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这一中药材,拥有众多别名,如落马衣、假紫苏、马衣叶等,彰显了其在民间的广泛认知。它属于唇形科植物,以全草入药,经过干燥处理后,长度可达至.5米。防风草的茎呈现草质,四棱形,直径最大可达5毫米。其表面覆盖着棕色或红棕色的毛发,特别是在棱角处更为明显。质地坚硬,断面纤维丰富,中央有白色的髓心。叶片常出现皱缩状态,边缘带有锯齿,颜色灰棕色,两面都覆盖着毛发,质地脆硬,容易破碎。有时还能看到密被毛茸的花序,花朵多已脱落,仅留下灰绿色的花萼,其中包裹着至4枚小坚果。品尝起来,其气味微弱,味道淡而微苦。在选购时,以叶片完整、干燥无杂质者为佳品。
防风草不仅别名繁多,而且具有显著的祛风、除湿、解毒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它常被用于治疗感冒身热、呕吐、腹痛、筋骨疼痛等症状,同时对于疮疡、湿疹和痔疾等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药材的植物形态为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度在至2米之间。其茎为方形,多分枝,且被有白色茸毛。叶片对生,形状为阔卵形至卵形,先端渐尖或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牙。花朵轮生,下部为腋生,上部可排至顶端形成总状花序。
防风草主要生长在野外的路旁、荒地或村边草丛中。其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在采收时,通常选择夏、秋季进行割取地上部分并晒干处理。
防风草的全草长度可达60至80厘米,整体覆盖着白色短粗毛。其茎呈现四棱形,有明显的纵沟,并伴有分枝。茎的表面颜色为灰绿色或棕灰色,质地略脆,断面显示出纤维性,中央部分近方形,有白色的髓心。叶片以对生方式排列,常呈现皱缩卷曲的状态。展开后的完整叶片形状为阔卵形或卵形,叶片上表面为灰棕色,下表面为灰绿色,边缘带有疏锯齿,质地脆硬,容易破碎。有时还能在叶腋处见到钟形灰绿色花萼的残留。品尝时,其气味香浊,味道微苦带辛。
防风草在性味上属于温性,味道辛、苦。其归经属性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不同的记载,其性味特点如下:
《生草药性备要》中描述其“性温”。《陆川本草》中指出其“苦辛,微温”。《南宁市药物志》则记载其“辛,温,微苦”。防风草在中医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感冒身热、呕吐、腹痛、筋骨疼痛等症状,同时对于疮疡、湿疹和痔疾等也有显著的疗效。它属于解表药中的辛温解表药,具有祛风、除湿、解毒和止痛的功效。
防风草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用量为9至5克,可以煎服,或者根据需要外用,煎洗或捣敷。它主要用于治疗感冒身热、呕吐、腹痛、筋骨疼痛,以及疮疡和湿疹等症状。
具体来说,防风草还有以下几种重要的临床应用:
治疗百节筋骨疼痛:可以采用蒸晒后的防风草,加入蜂蜜制成丸剂服用。治疗高血压病:使用鲜防风草和鲜海州常山根,按照一定比例煎煮后服用。治疗中风口眼歪斜:将鲜防风草与红糖煎煮后服用,同时用叶和蓖麻子仁捣烂后贴敷在麻痹侧。治疗痈肿:将鲜防风草捣烂后绞汁,加入黄酒炖煮,渣子外敷;或者用鲜防风草和马鞭草煎煮后调酒服用。治疗湿疹:将鲜防风草煎煮后,加入食盐或醋清洗患处。治疗毒蛇咬伤:使用鲜防风草和?莶草煎煮后服用,渣子与食盐、米饭混合捣烂后外敷。此外,防风草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卵防风二内酯等,这些成分在体外试验中显示出抑制KB细胞增长的作用。同时,该植物中的一些化合物还具有降压、抑制血管紧张素酶(ACE)以及对离体蛙心脏和牛蛙心房单细胞钙离子流的作用。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防风草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