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422万km,这块沙地即将消失中国的
TUhjnbcbe - 2024/9/1 17:30:00
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xwdt/

前不久,一个知乎热榜问题引起了阿信的注意:

不看不知道,原来,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横亘内蒙古、陕西、宁夏三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它的总面积曾经达到4.22万平方千米,比面积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省还要大,其中近半都在陕西榆林市。

而在去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宣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人们发现,这片沙地快要从中国版图上消失了。

黄沙与绿地界限分明的毛乌素沙地。图:《这里是中国》任世明摄

在评价这一成果时,很多报道都会使用这样一个词——“生态奇迹”。

所以,这样一个生态奇迹,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上千年的破坏后,一场刻不容缓的“绿化之战”

很多人看到毛乌素沙地的名字,可能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它为啥叫沙地呢?沙地和沙漠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种区分是为了强调我国东部和西部的沙漠,在自然条件和景观等方面的差异。

在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的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天然决定了这里的沙漠地形;而那些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却依然形成了沙漠地貌的区域,往往就被称为沙地——明明有一定的降水条件,却还是形成了沙漠,显然,这就和当地的人类活动脱不了干系。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图:新华社

毛乌素沙地,就是这样一块受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形成的沙地。

时间回溯到年以前,这里雄踞着一座占地面积超过万平方米的古城——石峁。

考古资料显示,石峁古城及其周边部落不仅种植粮食,还放牧着大量羊群。

一直到公元年,还有汉代文献记载这里“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图:央视新闻

不过,从中国建立起大一统王朝开始,榆林便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不断在这里发生冲突、战争与融合。

与此同时,每朝每代的边关和关中地区建设,都消耗着陕西各地的林材;明中后期到清代,这里的人口更是迅速膨胀。

人口压力使得榆林地区的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这里遭遇了几次温度较低、降水较少、尘暴频繁的冷干气候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使得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到了清雍正年间,榆林城已是一副“风卷沙土与城平,人往往骑马自沙土上入城,城门无用之物”的情状。

图:央视新闻

草地和耕地退化,土壤变为黄沙,在风的助力下,黄沙形成肆虐的沙尘暴,侵蚀着农田、牧场,掩埋了铁路和公路。

缺少植被保护的地表,又会不断水土流失,于是,土地盐渍化、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进一步威胁着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这样一片贫瘠而困窘的大地,一场绿化之战,刻不容缓。

70年,让沙地不再流动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拉开了大幕。

治沙的核心,首先是保水。管得住沙、保得住水,树木的成活率才会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在沙坡头腹地设立了沙漠试验研究站。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通过数年的试验研究,研究者们最终找到了固沙的“秘籍”——草方格。

图:人民网

将麦草或其他植物的茎秆对折插入沙漠,半埋半露,栽植成一个个网格。原本被风搬运的沙粒被草方格拦截、堆积,就减缓了沙丘的移动速率。

在草内部,水会在沙丘浅层聚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沙丘表面会形成一层“生物结皮”,这层结皮能够加快缺水、缺营养的流沙向固定表面转变,接下来,人工栽植的沙生植物和随风飘落的草籽才能在沙丘表面萌发、生长。

图:《这里是中国2》

就这样,在一个个方格之间,不仅沙子被固定下来,地表也逐渐出现绿色。

草方格是固沙的第一步,要想从根本上改造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还需要植树种草——这就需要灌木的协助。

对于对远沙大沙,榆林市在全国首创了飞播技术。每年5月到7月,飞行员们会顶着50多摄氏度的酷暑,每天飞行十几个小时,赶在雨季前把种子撒向大地。

他们播撒的种子,是经过反复试验,挑选出的花棒、柠条等易活灌木。这些沙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其貌不扬,地下却拥有极度发达的根系,耐旱、耐寒、抗盐,适应能力极强,是改造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有力援军。

执行飞播任务的,是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运-5型运输机。图:央视新闻

而对于近沙小沙,则适合人工营造针阔草灌混交林。这里的水分相对充足,也方便铺设人工灌溉设施,可以栽种乔木。

为了找到适合在毛乌素安家的乔木,林学专家们走遍了三北地区,最终从大兴安岭带来了珍贵的礼物——樟子松。

相较于寿命短、易生虫的第一代植树造林主要树种杨树,樟子松四季常青,耗水较少,且寿命可达百年以上,更适合沙地引种造林。

年,一辆大卡车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拉来了株樟子松,栽种在了1.3亩无灌溉条件的沙地上——从此,毛乌素沙地上也有了常绿树种。

到今天,最早的棵樟子松,不仅仍有77棵存活,而且已经发展成了面积以百万亩为单位的林场。

榆林百万亩樟子松基地一角图:陕西日报

于是,乔、灌、草三结合,就形成一个多层级的防风固沙体系。

最外层由草和灌木组成第一道防线,中间则是灌木和乔木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绿洲内部,林网成为第三道防线。它们层层嵌套,庇护着农田、牧场、公路和村镇。

之前一千多年人类活动给大地留下的伤痕,当地治沙人用了70年的时间,一点点地抚平。

如今的毛乌素地区图:央视新闻

如今的榆林,沙区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年扬尘从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每年30多次的沙尘暴不再发生……

更直观的,是从天空俯瞰。曾经一片黄沙的荒地,如今已经处处绿意盎然。

这项伟大的成果,来自植树造林人代代坚守的付出,来自飞行员们年年辛劳的播种,也来自林业研究者们的科学探索。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变绿,还只是一个开始。

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蓄住了水土,也就留住了财源。

曾经的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如今松柏连绵、牧草成片,水库、果园、农田、坝地一应俱全,已经是一幅“塞上江南”的风光。

于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都发展起来了。当地出产的玉米、土豆、沙棘、红枣、苹果等经济作物,不仅畅销国内,有的甚至出口海外。

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图:新华社连振摄

毛乌素沙地的消失,只是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一个缩影。

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

祖国大地上,不论是大漠戈壁,还是荒山野地,从西北大漠深处,到东南沿海之滨,处处可见国人植树的身影。

昆明滇池东岸的王宫湿地公园图:《这里是中国》施杨摄

根据统计资料推算,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11.4%,而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截至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

至今,我国净增的森林面积几乎可以铺满整个内蒙古,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在这一个个宏大的生态工程之下,无数个体值得被致敬。

[1]《这里是中国2》,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星球研究所著

[2]《毛乌素:“沙漠”没有消失,只是被人类缚住》,新华每日电讯,梁娟、姜辰蓉、毛海峰

[3]《近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及成因》,《中国沙漠》,白壮壮、崔建新

[4]《毛乌素治沙:与时间的较量》,《绿色中国》,蒋涵

[5]《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王雅婧

[6]《榆林市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纪实》,陕西日报

[7]《开飞机去播种!他们在沙漠创造奇迹!》,央视新闻

1
查看完整版本: 422万km,这块沙地即将消失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