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从毒论治皮肤病
TUhjnbcbe - 2024/8/15 3:51:00

●“毒邪”指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毒害深的邪气,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多因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等邪气蓄积不能疏散,郁久顽恶,厚积超过常态而形成。

●在疑难皮肤病的辨治方面,除祛除常见致病因素外,从病因病机上重视毒邪致病,治疗上重视解毒祛邪,是发扬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传统理论的关键,更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皮肤解毒汤”由乌梅、莪术、土茯苓、紫草、苏叶、防风、徐长卿及甘草组成,全方关键在于解除外犯之毒与内蕴之毒,根据各种毒邪之轻重随症加减即可。

“毒”释

“毒”字,古老而深邃,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在《说文解字》中,它被描述为“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仿佛一幅充满警示意味的画面,诉说着毒草的肆虐与危害。在中医学的广阔天地里,“毒”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不仅是药物或药性的代名词,更是医师手中的利剑,承载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聚毒药以共医事,正是医者运用药物之力,为病人带来希望的生动写照。同时,“毒”字也代表着诊断的智慧。在外科疾病中,丹毒、疔毒等字眼如同明灯,照亮医者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他们精准地识别病情,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在治疗的舞台上,“毒”字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拔毒、解毒、排毒等方法,如同魔法般将病魔从病人身上驱逐,让生命重获新生。此外,“毒”字还是探寻病因的钥匙。从《素问》中的“大风苛毒”,到“内生之毒”,都揭示了“毒邪”作为特殊病因的独特性。它如同一位狡猾的敌人,隐藏在生命的深处,等待着被揭示和征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毒”的概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从《伤寒杂病论》中的“阴毒”“阳毒”,到《诸病源候论》中的“蛊毒”“药毒”,都体现了中医学家对病因学的深入探索。而在温病学中,温热疫毒致病的理论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为治疗温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毒”的范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农药化肥等释放的有毒气体,建筑装修材料释放的化合物,药品的毒副作用,工业废水对水源的污染,以及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等,都成为了现代“毒”的源头。这些无形的杀手,正悄然侵蚀着人类的健康,威胁着生命的延续。面对这些新的挑战,中医学家们不断丰富和发挥毒邪学说,努力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他们如同勇士般,挥舞着手中的利剑,与“毒”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毒”与皮肤病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中,“毒”邪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有着内外之别的细致划分。所谓“外毒”,宛如凛冽的寒风或灼热的阳光,是那些由外部环境侵入人体,对机体造成毒害与侵扰的病邪。它们如同不速之客,悄然而至,给人体带来种种不适与疾病。而“内毒”则更为复杂,它如同人体内部的阴霾,源自于脏腑功能的紊乱和气血运行的失调。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内的生理产物或病理产物,如同堵塞的河流,无法顺畅排出,而是在体内淤积、凝聚,进而化生出种种毒素,如粪毒、尿毒、痰毒、瘀毒等。这些内毒,如同潜伏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在人体内肆虐,既能加重原有的病情,又能催生新的病证,它们多标志着疾病已经进入了较为复杂的阶段,如同夜色中的迷雾,让治疗之路变得更为曲折与艰难。因此,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对于“毒”邪的辨识与治理,至关重要。医生需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诊断,准确地判断出是外毒还是内毒,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毒”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因,有其特殊致病特性,如暴发性、剧烈性、危重性、传染性、难治性、顽固性等。四时不正之气往往是毒邪产生的先决条件,故不能将毒邪与六淫截然分开,而毒邪也具有类似六淫的属性,常和六淫夹杂致病,故临床上可称为“风毒”“湿毒”“温毒”等。

风、湿、热邪是皮肤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这些邪气侵及人体后,若不能及时化解,与阳热体质相合,极易化火,蕴而成毒。若邪气伏于体内不发,感春夏温热之气,则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熏蒸体肤,而成疾患。若内伤七情,五志化火,宣泄不得,蕴毒生热,亦可发为皮肤疾患。

有文献统计了近年来与中医“毒”相关的文献有篇,涉及的与“毒”相关的疾病种,大多见于复杂性、难治性疾病之中,其中论述皮肤病“毒”证相关的文献仅次于大内科系统疾病。

大凡由“毒”所致的疾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外感受,如直接为温热毒邪所侵袭,或间接由风、寒、湿、燥等邪所转化;二是素体阳盛或阴亏,兼以七情失调,气有余便是火,火自内生,壅而成毒。

除六淫、七情、外伤、禀赋等病因病机之外,许多疑难皮肤病的发病和迁延常与“毒邪”蕴结有密切的关系。

在疑难皮肤病的复杂病因病机中,这些病症往往如同顽固的荆棘,纠缠不清,反复发作。风、湿、热三邪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转化为毒性,如同毒素在体内堆积,阻塞了气血的流通,侵蚀着脏腑的机能,无情地耗损着人体的津液。病程越长,毒素的积累就越深,对“毒”邪的防范与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个令人头疼的皮肤病,其病情多变,病机错综复杂。然而,在这层层迷雾之中,肾阴亏虚与瘀毒内蕴犹如两根主线,贯穿了整个病程。从那些常见的症状中,我们不难发现:颜面红斑、身热起伏、脱发、面赤潮红,以及腰膝酸痛、头目眩晕等,都是这一病机的外在表现。对于这样的病情,补肾阴、解瘀毒,就如同两把锋利的剑,直指病机的要害,既治标又治本,实为治疗之良策。此外,众多疑难皮肤病与禀性不耐有着不解之缘。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生物和化学物质,如空气、水、日光、动物、食物、药物、金属等,在一般人看来或许并无大碍,但对于皮肤病患者来说,却可能成为致病的元凶。这种由禀性不耐引发的高敏反应,正如《辞源》所言:“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毒”在疑难皮肤病病因病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治疗疑难皮肤病时,我们不仅要祛除常见的致病因素,更要从病因病机入手,重视毒邪致病,解毒祛邪,这不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体现,更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皮肤解毒方

在探讨“毒”邪致病的治疗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治疗之道在于直接对抗与调和机体。一方面,我们使用特定的药物,如清、消、汗、下、吐等方法,犹如战场上的利剑,直指毒邪,迫使其从汗液、尿液及消化道等通道撤离人体。另一方面,我们亦注重提升机体自身的抗毒能力,这好比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以抵御毒邪的侵袭,实现扶正祛邪的目的。在解毒的战术中,我们运用了清透、清泄、清解、清降、清通、清凉、清开等多种策略,每一种都如同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针对不同的“毒邪”实施精准打击。而历代医家,他们在与“毒邪”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金匮要略》中的升麻鳖甲汤,以升麻、雄黄为先锋,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其勇猛之势可见一斑。然而,这些解毒方剂有时如同猛烈的火焰,虽然能迅速击退敌人,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伤及自身。因此,在面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疑难性皮肤病时,我们必须审慎选择,寻找更为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难治性皮肤病常与各种“毒邪”蕴结有关,如血热毒邪、寒湿毒邪等。于是,我们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基础方,旨在广泛适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如同一位智者在纷繁复杂的战局中找到了破敌之道。

▲莪术

在千锤百炼的医学实践中,我们精心炮制了一款被誉为“皮肤解毒圣品”的“皮肤解毒汤”。这款方剂由八味珍贵草药精心配伍而成,分别是:乌梅、莪术、土茯苓、紫草、苏叶、防风、徐长卿及甘草。乌梅宛如深夜的繁星,为方剂带来滋阴解毒的深邃之力;莪术则如同破晓的利剑,祛瘀解毒,无物不破。土茯苓宛如清泉,利湿解毒,洗涤身心;紫草如夕阳余晖,凉血透疹解毒,给予肌肤温柔的呵护。苏叶,它如同春日的和风,善解鱼虾之毒,让人在享受美食之余,无需担忧毒邪的侵扰。防风,这自然界的守护者,祛风解毒,为身体筑起坚实的防线。徐长卿,如同山间的智者,通络解毒,让身体的脉络畅通无阻。而甘草,它如同母亲般的温柔,善解药毒,为方剂带来和谐与平衡。全方之精髓在于解毒,无论是外界侵犯的毒邪,还是内在蕴藏的毒素,皆能一一化解。在临床应用中,我们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知母与乌梅的配伍,可强化滋阴解毒之力;石上柏、九节茶与莪术的搭配,可大大增强活血解毒的效果。如此种种,皆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健康的追求。

#深度好文计划#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从毒论治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