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将军到树司令,老兵张连印的小目标
TUhjnbcbe - 2024/6/25 17:26:00

戎马倥偬40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毅然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致力于绿化荒山。19年来,他带领当地村民植树1.8万余亩、万余棵,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我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

仲春之月,春山浅黛。在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北梁山坡上,草木已舒展筋骨抽枝发芽,一抹抹新绿从一座红顶凉亭边如涟漪般荡漾开来。

这座凉亭由当地群众自发捐款修建,竖立着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在当地群众言谈话语间,能听到它的另一个名字——“将军台”。

绿意环绕的“将军台”,铭刻着乡亲的质朴民心,见证着老兵的绿色情怀。年逾古稀的老兵叫张连印,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迎着拂面的春风,山坡上,张连印与老伴王秀兰、儿子张晓斌给不久前栽种的树苗又浇了一茬春水。

“曾经,这里到处是高低起伏的沙丘,现在树长得很好、很茂盛,郁郁葱葱的。”这些年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张连印对每棵树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告诉记者,19年间,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和乡亲们共同植树1.8万亩,其中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如今,樟子松、油松、侧柏、云杉……一排排、一行行,万余棵树漫山遍野。张连印还在昔日荒芜的河滩上建成多亩苗木种植基地,却分文不取,并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无偿的背后,是张连印这些年不计回报的付出。育苗基地要选址,他一趟一趟到县、乡政府汇报协调;资金不足,他动员全家人筹措;不懂种植技术,他就跑大同、上北京,向苗木专家请教,并购买书籍自学种植知识。

荒山、铁锹,风沙、日晒……塞北左云,雁门关下,戎马一生的他脱下军装、扛起锄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绿色在沙海里一点点、一块块地浸染,最终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屏障。

时过境迁,而今的左云县,青山绿水花草香,塞北大地穿新装,林木覆盖率由年的38.6%上升到45.03%。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采访中,张连印却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就多培养一名环境‘卫士’。”张连印说,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麾下万个“环境卫士”的“树司令”,“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没人吃这个苦、受这个累,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

19年前,从军40载的张连印退休。解甲归田后干点儿啥?

就在他冥思苦想的时候,那首在家乡张家场村流传已久的民谣,又一次在耳边响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

想到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张连印当即决定——回到左云县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尽自己所能改变家乡面貌。

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迎着塞北的寒风,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走上了人生的“第二战场”。

左云县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带兵内行的“老将军”,在种树方面明显经验不足。第一年,张连印自掏腰包,买来1万棵樟子松苗种在荒山上,结果转年全死了;再栽棵,又是成片枯萎……

“改善生态环境,不像我最初想得那么容易,光有满腔热情不行,得有方向有规划,知道朝哪里努力。”张连印告诉记者,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回乡后,他依然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5点起床,带着镐、锹和树苗,上山植树,“挖坑种树,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一天下来耳朵、鼻孔里都是沙子。”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扛着铁锹,一身旧迷彩服。初见张连印的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退休的将军,反倒更像一位朴实的农民。妻子王秀兰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起老高,有时水泡裂开,血就顺着嘴唇往下流。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看着迎面走来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父母,心疼得掉眼泪。

苦不苦?累不累?“没人吃这个苦、受这个累,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对记者说,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能种什么树、不适宜种什么树等问题,张连印心里慢慢有了谱儿,渐渐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种树的门道儿,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覆土……对种下的每一棵树苗都倾注了心血。

年,张连印从辽宁彰武买来万株优质樟子松幼苗进行培育。这些幼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成为“防沙卫士”,实现了左云县及周边地区樟子松首次大规模成功种植。

△去年8月,张连印与王秀兰在北梁山坡上栽下棵沙地柏,纪念他们结婚50周年。(受访者供图)

“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张连印终生难忘要去当兵的那一天,村里锣鼓喧天,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嘱咐着“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

尽管从军报国了半辈子,但在他看来,党和人民的恩情远没有报完。无论他走得多远、职位多高,儿时那个风沙漫天的张家场,还有哺育他长大成人的乡亲们,始终是无法割舍的乡情。

“退休了,可我还是党员,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五好战士”、原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一直到副军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年10月18日,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同时叮嘱子女一定要把为民造绿的事业坚持下去。

同年7月接受了手术治疗,第二年正月,张连印就带着妻子从石家庄坐火车到大同,再坐客车回到了张家场村,他惦记着那些没种完的树,担心“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

哪怕后来又经历了肺癌骨转移,这位性格坚毅的“老兵”也没有离开植树造林一线。住院一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家乡。如今,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骨转移也没有进一步扩散,他还是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植树至今,张连印把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为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植树造林、管林护林的行列,他把自己繁育的樟子松、侧柏、新疆杨等苗木,无偿提供给需要种树的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全都自筹资金;逢年过节,他总会买些东西去看望村里生活困难的乡亲。

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年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回村跟着父亲种树的张晓斌,越来越理解他当初义无反顾的那个选择。张连印曾站在林子里告诉他,“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年7月,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张连印在林场建起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如今,基地成为右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接下来,他还计划建设一处生态园,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当地生态振兴。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

来源:《人民政协报》(年04月12日第11版)

记者:赵莹莹

版面编辑:赵莹莹

新媒体编辑:黄喆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将军到树司令,老兵张连印的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