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敏
几乎每天贺中强都要在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展览馆接待新的参观者。
他是八步沙林场展览馆现任馆长,他也是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这座展览馆就讲述了他的父辈们几十年来与荒漠作斗争的故事,他的父辈们被叫做八步沙“六老汉”。
八步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境内,位处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缘,这里是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也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为严重,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之一。八步沙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步沙周边的土门村、漪泉村、台子村深受风沙危害,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当地曾有俗语“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来形容风沙的肆虐。
几十年来,治沙是古浪人离不开的词。年,石满、张润元、贺发林、郭朝明、罗元奎、程海等6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决定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开启有组织有规模的治沙之路。展览馆里陈列的承办合同,见证了六老汉当时矢志治沙的初心,六枚鲜红的指印,按下了一个不服输的诺言。
承办合同及资料。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敏摄
第二代治沙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把六老汉治沙的故事称作“一把炒面一碗凉水’吃’出的林子”。初期,由于环境恶劣,资金有限,第一代治沙人选择最原始的方法,通过植树、种草来压沙。附近没有水,六老汉就拉着车运水,饿了吃口随身带的馍,喝了喝几口凉水。他们早出晚归,为的就是把更多的树种下。
随着“六老汉”一个一个的离世,他们的孩子接过接力棒,继续治沙行动。90年代初期,林场曾经面临着破产的危险,第二代治沙人盘算着打一口井,取水种庄稼,把林场盘活。这个井,竟然打了米深,也差点让第二代治沙人付出性命。但父辈的嘱托以及对治沙的决心,让他们继续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治沙,第二代治沙人放弃了很多,但他们却都觉得,这样的放弃是值得的。
治沙人的汗水和泪水,浇灌着这篇荒漠,沙漠里终于长出了绿色。至年,八步沙得到了有效治理,一个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区被建成,保护了周边10多个村庄,10万亩农田,同时也保护了穿沙而过的省道线和干武铁路线,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年,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在场长郭万刚的带领下,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他们在治沙现场搭建的窝棚中连续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
八步沙目前已大面积覆绿。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敏摄
年秋季,八步沙林场又将脚步迈向了更远、条件更加艰苦的古浪境内最北面的麻黄塘百里风沙线生态屏障建设区。他们承包实施了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15.6万亩封禁保护区的管护任务,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万多亩,栽植树木近千万株。
今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感动着千万群众。
而对于治沙人来说,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八步沙林场带领周边农户积极发展沙产业和林下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沙化土地,在黄花滩移民点建立枸杞、红枣等经济林基地和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途径。
“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首古浪老调唱着六老汉和他们子孙三代坚守大漠的故事,这故事也将继续在古浪的荒漠中延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