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胁,超过2.05亿人口遭受荒漠化的直接影响。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同20世纪末相比,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平方公里,创造出可供各国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宣传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今日,本报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联合推出防治荒漠化专题,集中展示各地扎实有效、各具特色的治沙经验举措,凝聚社会共识,展现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中国智慧。
陕西榆林拴牢万亩流沙
陕西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残存天然林60万亩,林木覆盖率只有0.9%。
榆林秃尾河水源保护区治沙工程陕西省林业局供图
为逆转恶劣的自然环境,年榆林建立了林业机构——陕北防沙造林林场、陕北防沙治沙局,初步形成了由总场、分场、分站、苗圃构成的政府造林网络基地,拉开了治沙造林序幕。20世纪50-70年代末,榆林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开启,总结出了设置沙障、前挡后拉、引水拉沙、四面围攻拉平沙丘等一整套科学治沙技术措施。
改革开放后,榆林持续推进治沙造林纵深发展。年提出以林促农、抓一促三解决两个问题新思路。年给每户划拨3-5亩荒沙地,迈出林业改革第一步。年放手划“五荒”,持续将林业改革发展推向深入。年进一步放开政策允许个人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地。年施行多元化投入机制。年进一步明确造林主体权责利。
进入21世纪,榆林全面推行合同制造林治沙,相继启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义务植树“三个一百”十年工程,年均完成营造林70万亩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环榆林城区百万亩绿化生态圈建设、城镇绿化、绿色通道建设、村庄绿化、沙化土地治理提升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成了城郊森林、生态公园16个。
在治沙过程中,榆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多万亩,以红枣、核桃、“两杏”、山地苹果等经济林果产业为主,建立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
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榆林荒漠化土地面积比年减少万亩,沙区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也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公里。(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刘倩玮)
西藏山南筑起雅江绿色长廊
山南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中西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森林植被缺乏,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当地居民曾自发植树,但零零星星,难以保证成活率。雅鲁藏布江河谷因此被称为“造林禁区”。
山南江北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为遏制土地沙化趋势,山南市将防沙治沙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工程来抓。市政府与各县(区)人民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将灌木林纳入地方公益林管护范围,加强草原禁牧、禁垦管理,综合工程造林、退耕还林等项目,逐步向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严重区域布局转移。
通过学习借鉴宁夏、甘肃、青海等地防沙治沙经验,山南市摸索总结出了具有西藏特点的治沙模式和治沙方法。建立了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采取“林围沙、砾压沙、草固沙”的片状固沙模式,达到综合治理效果。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山南林业人发扬雅江治沙造林精神,实施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防沙治沙工程、自治区财政专项防沙治沙、山南市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防沙治沙重点工程项目。坚持采取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方法,大面积种植人工林,大力推广栽植沙生槐、水柏枝等当地沙生植物,积极引进花棒、沙柳、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建立了扎囊县朗赛岭的沙化土地治理示范点,探索积累了大量在高寒干旱地区进行防沙治沙的技术和经验。同时鼓励、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培养出扎囊县边久农牧民林业工程专业施工队等有经验、懂技术、重实践的农牧民治沙队伍。“十三五”期间,防沙治沙工程为群众增收多万元。
随着防沙治沙、造林绿化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山南市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大面积流动沙丘或半流动沙丘逐渐变成了绿洲。如今,山南市森林覆盖率达24.79%,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居西藏全区第一。雅鲁藏布江两岸也形成了一条长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廊。(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刘倩玮)
吉林双辽风沙止步林茂粮丰
“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里接着补。”这是曾经流传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顺口溜,生动地描述了曾经风沙肆虐、生态环境恶劣,人们生产生活极其艰辛的情形。
吉林省双辽市荒漠变绿洲赵冷冰摄
位于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地处科尔沁沙地东缘的双辽市,现在是林成网、田成方,数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数百公里的护路、护岸林,形成了“南成一片、北连一线”的整体格局,庇护着万顷良田。到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8%。昔日满目的流动沙丘、漫天的风沙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林茂草丰田肥的喜人景象。
双辽市是吉林省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前沿阵地”和“第一道防线”,被生态专家称为保障吉林生态安全的西大门。长期以来,双辽市委、市政府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大事。如今林网产生的小气候改善了农田种植环境,促进了增产增收。
广袤挺拔的农田防护林使万顷良田得到有效庇护,确保了农业稳产增收。同时,大规模沙化治理工程的实施,改善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带动了依托于林地的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了惠民增收,活跃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
多年来,吉林省西部地区以沙化土地治理为主攻方向,中部地区以完善农田防护体系建设为核心,同时积极推进身边增绿,开展创建绿化美化示范村屯活动。各地把治沙造林与林业重点工程紧密结合,发挥三北工程的主体作用,继续推进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造林补贴试点,稳步开展了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实施清收还林行动。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从地块选择到苗木准备、栽植技术、抚育管护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科技始终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科学设计施工,大力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政策引导和创新机制,从发展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造林入手,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赵冷冰)
山东冠县崛起35万亩沙地果园
冠县位于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故道区长年风沙堆积,沙丘遍布。冠县的林业史就是一部造林治沙、发展沙产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县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每年都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发展林业生产。一届接着一届干,绿色不断在全县延伸。
平原涌绿赵坤摄
年,县委、县政府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关于大力发展果林的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果树产业。“要想富,栽果树”的标语遍布城乡。全县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每年扶持发展经济林2万亩以上,果树树种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建成了李才、李芦村葡萄生产基地,蔡庄大棚油桃基地,田马园、崔王段大樱桃生产基地,韩路鸭梨生产基地,刘屯苹果生产基地……错时生产,四季有鲜果,销售不断档。冠县实现了自产果品周年供应。
冠县田马园村有0亩沙荒地。在村党支部书记田洪勋的带领下,种植大樱桃、油桃、苹果、梨等经济林,年产各类果品万公斤以上。年村集体收入约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近几年,田马园村先后投入多万元,对村内街道进行硬化、绿化、亮化。
冠县林业局局长任广民介绍,全县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果品50万吨。果品加工企业2处,年加工能力1.5万吨,年产值7.1亿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基本形成了生产、销售、储藏、加工一体化的格局。
一业兴,百业旺。冠县林果业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畜牧业、林果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单纯治沙造林向沙产业的迈进。兰沃乡韩路村依托丰富的古梨树资源,建起了中华第一梨园生态旅游景区,成为鲁西最大的平原森林景区,每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了从卖果实到卖生态的转变。相继建成年加工1.5万吨果品的百果庄园、奈伦果汁和年产3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的新瑞木业木材加工企业,年实现税收多万元。(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赵坤通讯员林东全常红梅)
河北平泉九种治山造林新机制
平泉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冀、蒙、辽三省(区)交界处。距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风沙区仅公里,距北京公里。
河北平泉黄土梁子林场油松人工林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平泉造林绿化肩负重任。平泉是典型的石质山区,裸岩较多,荒山植被稀少,立地条件差,十年九旱,造林成活率低。为此,平泉专门成立科研攻关小组,潜心研究出“干旱阳坡石质山地程序化造林技术”,解决了燕山干旱阳坡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平泉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意愿相结合,明确所有权,稳定经营权,放活使用权,积极探索出四荒拍卖、联户承包、反租倒包、先治后包、交绿化押金、以坑入股、土地置换、户退统还、股份合作等“九种治山造林新机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造林绿化积极性。
70年间,平泉通过工程造林、“民办国助”造林、民营造林等多种形式,人工造林、飞播、封育补植补造等方式结合,建设人工林万亩左右,封育恢复天然林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由年的3.4%,增加到年的59.2%。林业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产值由年的不到万元,增加到年的20亿元,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平泉市目前培育了山杏、刺槐、速生杨树、林果等各种经济林基地万亩,常年产果品18万公斤。累计有1.6万人通过发展林果、食用菌、农家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木材碎屑为主要原料的林菌产业链、以杏核为主要原料的山杏产业链、以木材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林板产业链。(中国绿色时报通讯员刘环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原标题:《荒漠化防治丨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