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漠变绿洲阜新市彰武县科学治沙
TUhjnbcbe - 2024/3/25 17:22:00
                            

西旧府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草原上格桑花开得正艳,洁白的风车徐徐转动,秋日的德力格尔草原如诗如画。

绿油油的水田一望无边,清风习习,蛙鸣阵阵,如此场景并非江南水乡,而是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彰武县。

彰武县是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省防风治沙最前沿。历经70年奋战,一代代治沙人初心铸恒心,把大漠变成绿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从“沙窝子”到“鱼米乡”的嬗变。

一粒沙的变迁:从沙进人退到“点沙成金”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边界,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一年天,有天刮风,漫天风沙只需2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原,横扫沈阳、鞍山等辽宁中部城市群。

年,全国首个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在彰武县最北部的章古台镇挂牌成立,担负起科学治沙的历史重任。

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攻坚,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等一整套综合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如今的彰武,全县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加到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增加到34.5%。在浩瀚的林海面前,不仅流沙止步,风也放慢了速度,平均风速由上世纪50年代的每秒3.4米下降到现在的每秒1.9米,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

黄沙让彰武人吃尽了苦头,也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不仅要缚住“黄龙”,更要变害为宝。

在铸造专家眼里,彰武风积沙品质优良,是沙中“细粮”,铸造、玻璃、化工、航天、石油等行业都离不开它。作为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彰武硅砂产量占全国铸砂产量的10%,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是华晨宝马、奇瑞汽车等知名企业的指定用砂。

“普通水洗砂每吨售价几十元,我们在硅砂外面镀了一层膜,制成专利产品——疏水支撑剂,每吨售价近万元。”辽宁隆源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龙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点沙成金”的秘诀是32项专利,依靠独步天下的技术,硅砂的身价大增。

从黄沙变硅砂,一粒沙的变迁,是彰武科学治沙探索进程中的一次跨越。如今,沙旅游、沙健康、沙农业等“沙字号”产业方兴未艾,成为彰武经济的强大驱动力。

一条河的演变:从风沙策源地到鱼米之乡

柳河,彰武的母亲河。名字虽然秀气,却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流。它迤逦流过科尔沁沙地,每立方米河水最大含沙量达公斤,被称为“北方小黄河”。在辽河众多水系中,柳河水最少、沙最多。

每逢春季,长百里、宽数里的河道成为风沙策源地,白昼俨如黄昏,久而久之在两岸形成大面积次生沙地,农作物大量减产。

风沙从水陆两路袭来,治沙形势愈发严峻。年,彰武提出建设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辽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短短3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48.1万亩,在北部4个乡镇建成54万亩草原,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农民人均增收元以上,绿色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以林挡沙、以草固沙,林草叠加发挥出巨大威力。据测算,公里以外的沈阳市大气降尘量下降8.6%。在此基础上,彰武县又创造性地提出“以水含沙”的构想。

今年开春,彰武启动柳河综合治理项目,在满堂红镇、大冷镇、冯家镇开发5万亩稻蟹立体养殖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湿地。

满堂红镇蘑菇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春丰说:“引水进田以后,柳河泥沙摇身一变,成了优质肥料,地会越种越肥沃。”

李春丰这番话道出了“以水含沙”的奥妙之处: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态。去年还是白花花的沙坨子地,肆虐咆哮的“流沙河”,如今已是“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米之乡。彰武生态建设的两难:风沙和缺水,“以水含沙”却就此一题双解,柳河从此安澜,变身生态型河道、富裕型河流,显露“利万物而不争”的迷人风姿。

一群人的坚守:以热血丹心绘就华美画卷

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结茧的手掌,一样韧劲十足的性格……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英勇顽强的彰武人,为了保卫家园,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首任所长刘斌、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都与风沙搏击一生,长眠在林海深处。他们的子孙,也继承了他们的事业,依然奋战在治沙第一线。

在四合城乡刘家村,从空中俯瞰,草木葱茏,绿影婆娑。共产党员侯贵是这片绿洲的播种人,20年来,他凭一己之力,培育出0亩绿洲,用初心、恒心筑起一座绿色大漠丰碑。

在年“辽宁好人”颁奖盛典上,一个团队备受瞩目。他们中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农民,有铁骨男儿,也有巾帼女将。尽管身份不同,但有着同样的壮志与豪情,他们的名字叫“彰武治沙团队”。以宋晓东、杨海清、马辉、李东魁、王文、张守志、刘啟山、王喜生为代表的彰武治沙人,在莽莽沙海逐梦前行,以热血丹心绘就绿色家园的华美画卷。

一个人,一匹马,风雨无阻,默默独行。这是34年如一日“八百里瀚海”的一道风景。国有彰武县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行程20多万公里,他看护的林场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

马辉没穿过一条裙子,没穿过一双高跟鞋,没用过一盒化妆品,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与造林队员在山上度过,大地当床,星月作被,脸晒得黝黑,手磨出了血泡,嘴唇裂开了口子……10年时间,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46公里长、余万株防护林。她,把最美的装扮都给了沙丘。

彰武县委从波澜壮阔的治沙实践中,凝练出“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组建了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大力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无数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成为新时代治沙精神传人。展望未来,彰武人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增值通道,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样本。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记者侯悦林)

原标题:《辽宁日报头版刊发《初心铸恒心大漠变绿洲——阜新市彰武县科学治沙纪实》》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漠变绿洲阜新市彰武县科学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