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子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凉区域。由于沙漠中的水资源极少,人们一般认为沙漠中没有生命存在,所以也将其称之为“荒沙”。事实上,沙漠中也有少数生命存在,包括蜥蜴、响尾蛇、蝎子、沙鼠和骆驼等。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62亿平方千米,其中约三分之一(万平方千米)属于沙漠,而且每年正以6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
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讲,沙漠的危害很大。沙漠中的土地不能耕种,使人类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沙漠会给周边城市带来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导致水土流失,造成草场退化,吞噬附近的耕地农田等。沙漠还会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气候。
据统计,由于沙漠带来的危害,我国每年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则更为严重。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很多耕地、草原、森林等宝贵的土地资源逐渐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或者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不友好利用,包括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现象都有可能使得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本质上是人类的贪婪。长此以往,原本能够保护土壤、涵养水分的植被消失,土地水分无法保持,经年累月在风干作用下就会变成颗粒状的沙石。渐渐地,良田就会变成荒漠,直至变成寸草不生的孤烟大漠。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扩张速度非常之快,每年新增约一千五百平方公里。到九十年代末期,我国的沙漠总面积已经达到了.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这个面积,已经超过了全国耕地总面积。显然,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目前来看,土地荒漠化已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然而,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其实非常困难。
传统上,人们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大致上可以归纳为4个字:防风固沙。所谓防风固沙,一般就是利用稻草、干草、植被设置沙障,做成一个个的四方格子,再将四方格埋在土地中,从而实现固沙。
尽管这种方法很有效,实施起来也比较简单,但是它的缺点是效率太低,人工成本太高,用料成本也太高。治理一片沙漠,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见效。
为了更高效地治理沙漠,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多功能固沙集成技术装备,被称为“吞沙巨兽”。
那么,这个“吞沙巨兽”到底有多厉害呢?
从外形上来看,这个“吞沙巨兽“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厢式货车没多大区别,但是仔细一看,它的里面却大有乾坤。
科研人员在“吞沙巨兽”的后备箱里安放了好几种设备,包括草料箱、梳草机和固沙机等。
这些设备各有各的功能,当“吞沙巨兽”运转起来以后,它们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经过筛选的适合草料深埋在泥土里面,从而完成最基本的沙尘巩固。
“吞沙巨兽”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在机器启动之前,工作人员先要往草料箱里放入足够多的草料。机器启动以后,驾驶员平稳地驾驶着“吞沙巨兽”向前行驶,让它在沙漠里缓慢移动。
在向前行进的过程中,草料箱里的草料被传送带带动起来,运送到后备箱尾部的固沙机里,这些草料经过固沙机重新排列,变成能对沙漠进行固化的草方格,最后再被重重的滚轮压到沙子里。
除了铺设草方格,“吞沙巨兽”还能实现苗条插植、喷播和割灌平茬等多种作业。
据科研人员介绍,“吞沙巨兽”每小时能够种植株独立的植株,这种作业速度相当于熟练人工种植速度的50倍。在一天之内,“吞沙巨兽”就能够实现40亩沙漠的植物覆盖。
按照这样的效率,我国治理沙漠的速度将大大提高,而且总体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回顾我国治理沙漠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沙漠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位于我国陕西榆林长城一线以北的毛乌素沙漠,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现如今沙漠变成绿洲,即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消失的沙漠。
还有一项数据能够说明我国沙漠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从年到年,全世界绿色植被新增面积,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