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而坚强地活着(寿命)
春天来了,红彤彤的太阳洒下一束束春光,就像是慈爱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大地,让万物睁开惺忪的眼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的,枝头长出生机勃勃的新芽,为大地增添一抹绿意;封锁水面的冰雪完全化开,鱼虾在清凌凌的河水中随意游走;鸟儿忽而飞上高空,忽而落在林间,还不时地传来一阵欢快的鸣叫;还有那蝴蝶、蜻蜓落在湖边芬芳的花朵上,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春色……这万事万物仿佛都融化在春日的温暖之中。
此时,隐藏在泥土下的种子也不甘寂寞,在暖阳的呼唤和春雨的滋润下,慢慢地萌发,长出青翠欲滴的小叶来,然后肆意地享受大自然赐予它的一切美好。当下的美好惬意固然值得享受,而曾经的过往也是值得回忆的,不管那段经历是喜是悲,是坦途还是充满艰难困苦。
前一年的秋天,在慢慢失去温度的秋风中,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鸭梨、*橙橙的柿子、亮晶晶的葡萄以及其他数不清的果实全都成熟了。伴随着果实的成熟,一颗颗种子也在植物长期滋养和孕育中慢慢形成了。
按照古老的设想,种子成熟了就应该履行它的职责,去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将种族生命延续和扩大。可是,当种子满心欢喜,准备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萌发时,却发现它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在一阵惶恐中,种子慢慢静下心来,不断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儿。不久,它就从祖先父辈们留给它的记忆中找到了答案:此刻时机不对,需要耐心等待,等待来年水分、温度、空气等条件都适宜了才能够萌发。于是,种子安下心来,数着日子,等待那一天到来。
可是,天气越来越冷了,太阳的光辉早已无法温暖冰冷的大地,动物们都悄悄地隐藏起来,花草们早已凋谢枯*,就连曾经孕育种子的高大树木也忍受不了寒风的侵袭,不得不让叶子一片片飘落,只留下干巴巴的树枝。这时,种子才意识到记忆中祖先父辈们所说的时机不对是什么意思:如果在冬天来临之前,种子就已经发了芽,那么当寒冬来袭时,它们还长得不够强壮,很有可能会被冻死。
花草树木们有自己的方法过冬,那么种子该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天呢?种子想了一个好办法——休眠,就像很多会冬眠的动物那样,用睡觉的方式过冬。不管什么时候,种子要长久保持生命活力,都需要不断呼吸和进行新陈代谢,来消耗身体里储存的营养物质,获得足够的能量。可是,它们携带的营养物质是有限的,如果呼吸和新陈代谢作用太过强烈,那么用不了多久营养物质就会消耗一空,种子很快就会被“饿死”。而在休眠时,呼吸和新陈代谢作用会变得十分缓慢,但获取的能量足以维持种子的生命活力,这对于种子萌发是十分有利的,因为种子可以存活更长的时间,有更大的机会度过寒冬,等待萌发时机到来的那一天。
网络图片(若侵权,联系删除)事实上,种子进行休眠并不单单因为要过冬,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会让种子美美睡上一觉。
很多种子从母体上脱落,或者被动物随果实一起吃进肚子,在别的地方排泄出来时,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已经非常成熟了,可实际上胚还没有发育完全,根本无法萌发。这时,种子就会进入休眠期,让胚从胚乳中持续吸收营养,继续分化发育,直到完全成熟。银杏、人参的种子就是如此。还有一些种子在脱离母体时,它们的胚已经具备成熟的特征,但依旧不能萌发,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在内部完成一系列生理方面的复杂变化,之后才有可能萌发。樱桃、山楂的种子就是如此。
种皮对于种子来说非常重要,它维持了种子的形态,为种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可是有时却成为造成种子休眠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种子的种皮非常坚厚,胚芽和胚根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穿过,导致种子无法萌发,比如苜蓿、三叶草的种子。还有一些种子,它们的种皮不厚实,也不坚硬,可是“材质”十分特殊,有的不透水,导致吸水困难,阻碍萌发;有的虽然透水,但是不透气或透气困难,阻碍了种子内的有氧代谢,使胚得不到营养而不能萌发,比如椴树的种子。这时,这些种子就会进入休眠期。那些躲藏在果壳里的种子,也会面临类似的状况,暂时无法萌发,不得不进入休眠期。
有时候,种子不萌发,进入休眠期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因素造成的。种子、果实中含有很多特殊的化学物质,比如生物碱、脱落酸、酚类等,它们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些抑制剂有的存在于种子的胚乳中,比如鸢尾;有的存在于种皮中,比如桃子、蔷薇;有的存在于种子的坚硬的果皮中,比如小麦、燕麦;有的存在于周围的果汁中,比如西瓜、番茄等。当然,不管这些物质存在于那个部位,它无一例外会让种子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无法萌发。不过,这些物质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分解、转化和消除掉。
除了这些原因,水分、温度、空气、光照等不适宜,也会让种子进行休眠期。那么,种子是如何打破休眠期,然后萌发的呢?
和冬天相比,春天的时候,温度高了很多,光照时间也变长了,更重要的是时常有雨水飘落而下,滋润干涸的大地。雨水一点一点地渗透土壤,和干渴的种子亲密的“拥抱”在一起。虽然有些种子的种皮没有表现出对水分的渴望,可是架不住时间一长,还是有大量的水分透过种皮进入了种子里,让种子变成喝饱水的大胖子。这些水不仅让种皮变得柔软,很容易被突破,透气性也变得非常好,同时还将各种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溶解和清除掉。于是,萌发时所需要的内在和外在条件都具备了,种子便从休眠中苏醒过来,开始沿着祖先父辈走过的路,开始慢慢地萌发。
尽管在自然状态下,种子可以打破休眠状态,然后萌发出来,可是整个过程太过漫长。因此,有些种子被人们用来种植时,需要用人为的方式来打破休眠状态。比如,蔷薇科、松科植物的种子可以用沙土覆盖,在低温、湿润和通气良好的环境下,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萌发;一些杂草的种子要耕翻到地面曝光后才能发芽;桃、杏的种子需要“破壳取囊”来打破其休眠。
对于种子来说,休眠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特别是生活在气候条件变化特别大的环境中,能让种子度过不良环境,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萌发。这是种子应对未知恶劣环境采取的有效手段,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种子智慧的体现。
通过休眠,种子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等待合适的萌发时机,这在客观上延长了种子的寿命。对于种子来说,寿命的长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取决于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遗传特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母体的生长条件以及种子成熟后的所处的环境条件,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种子寿命的长短。因此,即使是同一种植物的种子,也会因为产地不同,成熟时间不同,所呆的环境不同,寿命长短有很大差异。
一颗种子静静地躺在一处,我们不知道它在那待了多久,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够萌发,不知道它还能活多久,甚至不知道它是否还活着。如果将种子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以及将来要经历的所有时间加在一起,就能得到种子具体的寿命。当然,这个前提是种子必须活着,而种子彻底萌发或死亡之后的时间是不计入种子的寿命的。因此,我们可以给种子寿命下一个定义:在一定环境下,种子保持生命活力的最长期限。换句话说,种子的寿命止于它们萌发。
在饱含营养成分的子叶和胚乳中,淀粉对种子萌发贡献最大。但是没有溶解在水中的淀粉,胚是无法吸收的。于是,胚拥有了一种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糖类。换句话说,当种子没有发芽的时候,淀粉酶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淀粉一直保持原样。可是,当水、温度、空气、光照等条件全都具备时,种子就会开始萌发,淀粉酶就会起作用。而当所有分解出的养分供给胚,让胚长出幼根、幼叶时,淀粉酶的使命也就基本完成了,种子也就“寿终正寝”了,变成了一株小幼苗。
不过,即使提供完全相同的外部条件,不同的种子发芽时间也不相同。有些种子十分心急,当果实还在树上的时候,它就等不及要发芽了。我们在介绍植物的根那一部分的时候,曾经提及过生活在热带沿海地区的红树植物,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头,种子还没有落地时,种子就已经发芽了。还有生活在沙漠里的梭梭树,它们的种子寿命也仅仅只有几个小时,只需要在成熟的时候,恰好遇到一点水,在几小时内就能发芽生长,速度极为罕见。有一种咖啡树的种子寿命极短,成熟后如果不立即种进土里,就再也不会萌发了。柳树和桑树的种子寿命也很短,在离开母体植物后,如果四五天内不发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一部分种子的寿命比较短,自然也就有一部分种子的寿命比较长,发芽能力可以维持好几年,甚至更久。这类种子通常要么有坚硬的种皮,要么有坚硬的外壳,吸收水分的时间非常长,因此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够萌发。当然,这漫长的时间中,种子一直活着,发芽的能力从未丧失过。比如,大麦的种子保存四十年后仍可以发芽,含羞草的种子可以保存六十年,芸豆种子在一个世纪之后种进土里依旧可以发芽。还有一些种子寿命更长,生命力可以维持几百上千年。考古学家在挖掘古墓时,经常在一些有上千年历史的墓穴中发现大量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虽然陈旧,但种下后依然可以像刚长出来那样生根发芽。
年,考古学家在中国辽东半岛的一处泥炭土里挖掘出了一种罕见的古莲子。经测定,这些莲子在泥土中已经埋藏了约一千年之久。经历了这么长时间,这些莲子还能萌发吗?这是很多研究人员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遍查古籍,终于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找到了栽培这种莲子的方法。
网络图片(若侵权,联系删除)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一株不同寻常的莲花绽放了。它的花瓣片片紫红,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玉盘似的莲叶上还有不少露珠在来回地打转。这株莲花就是古莲子培育出来的,它不仅将古时候的风采完美地展现出来,而且还能结子传代,十分得神奇。那么,古莲子为什么如此长寿呢?据分析,这些古莲子的种皮是一层十分坚韧的硬壳,能防止水分和空气流失、渗透,因此能在泥土中休眠千年而依旧保持生命活力。
年,考古学家在四川省成都市郊区发现了一座古墓,其年代大约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在出土的一个瓦罐中,人们发现了各种粮食和果核,虽然基本都已经炭化,失去了生命力,但其中夹杂的几十颗只有1毫米大的种子没有炭化。这些种子色泽紫红,质地坚硬,经过培养后,竟然有一大部分能够发芽,长出发育良好的幼苗。一段时间后,这些新生命竟然开花,还结出了番茄。这些番茄虽然比现在的要小,形如大枣,但味道却完全一致。
如果说,种子存活两千多年已经让人惊叹,那么存活一万年的种子那么只能称为神乎其技。年,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发现了一批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种子。澳大利亚是桉树的故乡,这些种子就属于它们。在研究人员的精心培育下,有一颗种子破土而出,让世人目睹了一万年前的桉树的风采。
种子的寿命长,说明了它们对抗岁月侵袭的本领十分强大。但如果种子长时间不萌发,尤其是超过了一定期限,生命活力就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因为种子无论在有氧或缺氧的状态下,呼吸作用都是不会停止的。这两种状态下,种子的呼吸作用尽管很微弱,但仍旧会不断消耗贮存的营养物质,再加上一些化学物质不稳定,细胞有自己的寿命,因此当胚中酶等物质流失或破坏、贮藏的营养物质消耗殆尽、胚细胞的自然衰退和死亡等情况出现时,种子就会失去生命活力,再也无法萌发。
就像人的寿命有长有短一样,大自然赋予种子的寿命也是不同的。可是,不管寿命如何,种子都表现出了不凡的智慧,它们周密地安排身后之事,在或长或短的一生里等待某个时机地到来,然后吸水、破皮和发芽,绵绵不绝地繁衍下去。虽然当种子萌发之际,意味着一生即将走完,但它们却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活下去。这既是它们的“父母”当初结出它们的初衷,也是它们最完美的归宿和结局。
对于单个种子来说,还没有来得及萌发,生命就走向终结,是有些凄凉的。可是对整个种子群落来说,这都是在预料之内的。它们并不强求所有的种子都能够存活,然后正常萌发,而是有一部分能够存活发芽,然后繁衍后代就已经足够了。当然,如果所有的种子都能够存活是最为理想和再好不过的,因此它们采取很多手段,防御各种危险和突发状况,让自己或者大部分同类可以活下来。
种子所遭遇的潜在危险和突发情况主要来自两方面:不良的自然环境和植食性动物的采食。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作为主要方向,来看一看种子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应对手段。
在戈壁、沙漠、高山、洼涝等不良环境下生存,固然是植物本身强大适应能力的体现,但这与种子在繁殖、传播和萌发方面的特殊机制也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总是说,水是生命之源,任何植物想要生长都离不开水的滋润。对于种子来说,它们萌发时也必须要有水参与。因此,在缺水的干旱地区,种子必须要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才有机会萌发,不然在等到遇到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就有可能早已死亡。面对干旱,很多旱地和沙漠植物有自己的对应方法。比如,有些旱生植物结的种子非常小,就像灰尘一样,并且在成熟后会借助风等立刻传播开来,躲藏到土壤的缝隙中被土壤颗粒掩埋,静静等待雨水的降临。
牛漆姑草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它结出的种子不到百分之二毫克重,极其细小。它们在成熟会被迅速干燥,然后在微风的吹拂下四处飘落。如果幸运,一部分种子有可能会飘落到水源附近,然后吸饱水生根发芽;一部分会散落到土壤缝隙躲藏起来,期盼雨水快点到来。当然,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等不到萌发的那一天。但对于牛漆姑草来说,只要有很少一部分种子能够存活下来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在它和种子告别的那一天就已经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活长大。这种悲喜交加的事情,它经历的太多,早已将世事看淡,唯一可能留下的就是看到有种子变成幼苗后的一丝欣喜和感激。
还有一些种子会通过缩短萌发、生长和结种的周期,来实现对干旱环境的适应。也就是说,它们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次世代循环。因为干旱的生态环境大大降低了那些生长、繁殖时间比较长的种子植物存活下来的可能性,而那些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一次世代循环的种子植物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来之不易的少量降水,然后存活,实现繁衍。比如,在极度干旱的撒哈拉沙漠有一种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植株开花结种,再到种子成熟大约只需要十天时间。野苋菜、鸡冠花也具有类似的特性,它们结的种子又小又多,而且不喜欢光,需要呆在黑暗且水分比较充足的环境中才能够萌发出苗,之后便会迅速开花结种,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一次世代循环。
在沙漠中,一些种子采用了另外的生存策略,它们拥有非常厚的种皮,从而防止生命力流失。沙漠中虽然雨水较少,但是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一次大雨。由于缺少植被,每次下大雨时,沙漠中都有可能爆发洪水。当洪水爆发时,夹杂的石砾就会拥有巨大的破坏力,能够轻而易举地将那些厚厚的种皮碾碎,促使种子萌发。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正是因为此时可以保证种子能够获得萌发所需要的充足水分。
还有一些种子拥有部分萌发的特性,它们可以在土壤中保存多年,并且每年都能够萌发,这样就极大增加了世代繁衍的机遇,不至于万一遇到突发大灾害而全*覆没。
缺水对于种子萌发时不利的,而水太多同样有副作用。因此,在容易积水的洼涝地区,种子同样要拥有一定的适应性。
不同的植物应对洼涝积水环境的能力是不同的。有些植物非常适应这样的环境,有些则或多或少表现出具有抗洪涝的特性,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过程中忍受无氧呼吸的能力;其次是供应和输送氧气的结构。
一些水生植物和它们的种子能够在氧气含量非常低的环境下依旧保持正常的呼吸。还有些水生植物和它们的种子在进行无氧呼吸时,还会采用其他的呼吸途径,因而最终代谢的产物不是通常的酒精,而是苹果酸、芥草酸等。还有些植物会把二氧化氮分解,然后合成氧气,以弥补环境中氧气的不足。
当然,上面这几种方法都只能作为应对水太多、氧气不足的生存环境的应急手段,如果想要活得潇洒从容,植物和种子还要从根本着手,进化出输送、储存氧气的通道或结构。水稻被水淹没了半截,可它的根一点儿也不怕缺水,因为它的根在生长过程中,一些呈柱状排列的细胞会凋凋亡分解,成为空腔,形成可以疏导空气的组织。莲藕不仅拥有类似的通气组织,而且种子具有非常厚的种皮,内部还有气室,因而可以在水中长期生存,并在合适的时候萌发生长。
除了干旱和洼涝,种子还需要适应盐碱环境。土壤中含有许多盐分,它们不管是对植物生长,还是种子萌发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是,一旦土壤中的盐分过多,种子萌发势必会受到阻碍,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使种子吸水受阻和直接毒害、抑制种子萌发。我们在前面讲过,种子吸水完全是物理作用,是种子内的亲水物质将水分从土壤中吸纳过来。可是,土壤中的各种物质也很“喜欢”水,总是紧紧的和水“拥抱”在一起。因此,种子和土壤势必会为争夺水而发生一场“战争”。在正常环境下,种子通常是胜利者。可是,一旦土壤中的盐分过多,这种局面就会有所改变,即使不能使“战况”发生逆转,也至少会减缓种子吸饱水的速度,从而影响种子萌发。
有时,土壤中过多的盐分随少量水分进入种子内部时,它们对种子的影响就会变得复杂一些。种子的内部就像一个小世界一样,各种结构和物质所处的状态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正常情况下,当水进入种子内部时,这种平衡虽然被打破,但却促使了种子向着原本就设想的那样,让各种物质“动起来”,一起为它生根发芽做努力。可是,当过多盐分进入种子内时,它们所带来的却是破坏。它们就像毒物一样,不断毒害种子,破坏种子的正常结构,使种子里的养分和别的物质无法按原先的“规划”执行任务,从而抑制种子萌发。
当然,我们一味的否定这部分身处种子内部的盐分给种子萌发带来的正面效应是不公正的。事实上,这部分盐分有时也会加速吸水,促进种子萌发。我们刚刚说过,土壤中的盐分会阻碍种子吸水。可当,这部分盐分来到种子内时,情况就不一样,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水泵一样,拼命地将水从土壤中“拉”过来,让种子“喝”得饱饱的,变成一个肚子圆圆的大胖子。这样就快速完成了种子在萌发时多要完成的第一步。尽管在大多数种子身上,这些盐分所带来的好处是远远抵不过那些负面作用的,但我们必须认可这种正面效应。
通常,在一些盐碱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土地上,大多数种子是无法萌发的,而且即使能够萌发,长出的幼苗也会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无法吸水而干死。不过,一些耐盐碱的植物,它们在长期演化中,适应了这种苛刻的环境,结出的种子也比较耐盐碱,能忍受盐分比较高的土壤环境。当然,在一些盐碱化非常轻微的土地上,多数种子还是能正常萌发的,这是它们长期适应大自然的结果。
我们在说到种子面临的不良自然环境时,总是强调它们有什么样的应对之法,如何能够正常萌发,看上去是在催促种子“赶快结束生命”,难道种子让自己长长久久地活着不好吗?如果这样想,那么就是忘记了种子的使命和种子植物结出种子的初衷。对于种子来说,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要能够在有限的寿命里能够正常萌发,变成一颗成熟的植物就足够了,这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
除了不良的自然环境,所有的植物都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它们的种子一定会受到动物们的采食。于是,为了生存,种子在形成的时候,植物就已经为它们想好了应对动物采食的对策。我们可以将这些对策看作是植物或种子队植食性动物的适应,也就是通过防御抵抗的方式实现种子的大量存活。通常,种子的防御水平要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更高一些。而且,即使植物的营养器官没有任何防御措施,它们的种子和果实也会有不同的程度的防御手段。
种子的防御手段主要有两种:物理防御和化学防御。很多植物的种子都被坚硬的外壳或硬刺所包裹,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被子植物种子的桃、杏,它们的种子外面就有坚硬的壳;松柏类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球上种鳞会增大并木质化,外露部分还会增厚变成像盾牌一样的组织。这些外壳能保护种子免受动物的采食。当然,有些植物种子在散播的时候要依赖动物的采食,所以它们的果实在成熟后要卸下武装,吸引动物,让动物将种子吃进肚子里。果实或种子这样做并不会自寻死路,因为它们坚硬的种皮或内果皮可以抵抗动物胃液侵蚀,使它们免遭消化。这样,当种子在动物的肠胃里走一遭后,被动物排出体外,反而更加容易萌发了,因为动物的粪便中不仅还有大量的水分,还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而这些都是种子萌发或者长出幼苗后所需要的。
还有一些种子,它们有没有坚硬的外壳或硬刺,抵御动物采食完全依靠庞大的数量。竹子、山毛榉等植物,会在某些年份结大量的种子,而其他年份很少结种子或者根本不结。当然,大量结种子的年份间隔期波动不定,有时只间隔几年或十几年,有时要长达上百年。一旦大量结种子,其范围可遍及数百平方千米的植株,产生的数量庞大的种子在完全填饱动物的肚子后仍能有大量剩余,以保证种族的延续。
这种情况在许多森林树种身上都有发生。比如,水青冈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它们在一般年份结出的种子有大约百分之四十会被动物们吃掉,而当它们在大量结种子的年份只有大约百分之三会被一种叫穿孔蛾的昆虫损毁;有一些草类在普通年份结的种子有高达百分之八十会成为动物们的腹中食,而在大量结种子的年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会进入动物的肚子里。植物这种间歇性大量结种子的情况通常会因为环境而发生变化。比如,南美弯叶豆是一种常绿乔木,它在波多黎各岛上从未出现过间歇性大量结种子的情况,因为这里缺少一种吃种子的昆虫。但是在哥斯达黎加,这种乔木却会出现间歇性大量结种子的情况,而且出现了一些抵御吃种子的昆虫的特征。
有一些种子学会了伪装,就像那些手段高明的昆虫一样,将自己巧妙的隐藏起来。比如,有些豆类植物的种子,它们的表面布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纹和斑点,如果不仔细看就像是一个个小石头或者在原地不动的小昆虫。这样,一些吃种子的鸟类或者昆虫就不会去碰它们,它们也就安全了。
种子内除了大量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外,还有很多别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大多是种子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是产生的一些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却具有非常强大的防御功能。有人认为,这些化学物质属于代谢废物,后来在种子进化过程中转变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物质。但更多的人认为,它们是植物和种子专门进化出来的对付植食性动物的化学武器。
幼嫩的种子、果实主要通过化学武器进行防御。曼陀罗的种子中含有各种生物碱,它们大多具有麻醉作用,能让啃食它们的动物变得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从而不再吃它们。欧洲防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它的种子中含有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在种子生长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橡树种子内有大量单宁,它能导致动物中毒死亡,因此松鼠不得不将橡子储存一段时间后,等单宁分解后再进食。可是,松鼠似乎记性不好,总是忘记埋藏的地点,橡子就得以在储存期间萌发。
事实上,几乎所有未成熟的果实和种子中都布满了毒素或者让口感不佳的物质,以避免动物过早采食,使种子失去萌发的机会。比如,柿子中的单宁要在它熟透后才会分解。
不管种子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进行防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止植食性动物的采食,使其能够存活下来,寿命延长,有机会萌发和繁殖。
到这里,关于种子的寿命我们基本上介绍完了。种子的寿命在人们眼中有长有短,可对种子来讲,寿命的长与短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它们之所以做了如此多的事情,采取了各种应对不良环境和危险的手段,仅仅只是为了在寿命终结之前能够萌发。这既是它们的使命,也是它们大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