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聚焦京津冀大兴融媒记者带您走进不一样
TUhjnbcbe - 2023/8/30 20:25:00

近日,“聚焦京津冀见证十四五”协同宣传活动在河北省承德市正式启动,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9家媒体追循总书记的足迹,踏寻承德绿色发展。10月19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一行4人,走进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聚焦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59年可歌可泣的艰苦创业史。

三代务林人的薪火相传

“一定要锁住沙源,为京津挡住来自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这是京津冀人民的梦,更是名第一代塞罕坝人的梦想。”作为第三代务林人,程李美是听着第一代塞罕坝人追梦的故事长大的。“常听父辈们提起,当时条件艰苦,最冷的时候温度零下四十三度半,冬季是白毛雪,春季是沙尘暴,住的是马架窝棚,吃的是黑莜面……”

然而,对第一代务林人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自然条件的恶劣导致树木成活率低,由于外调苗木在运输途中缺水,连续两次造林都失败了。但是,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他们克服困难,自己育苗。年,开展“马蹄坑会战”,一次性造林亩,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马蹄坑会战”的成功不仅是机械造林的成功,更极大提振了塞罕坝人的信心,让他们更有战胜恶劣气候条件和艰苦生活条件的勇气和动力。

“父辈们不怕条件艰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塞罕坝造林的成功。作为后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扛起新时代务林人的责任与担当。”程李美说。

据了解,从第一代务林人人到今天人,三代人植树近4亿株,建起了总面积万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月亮山的瞭望员

选择林业就是选择了责任,选择林业就是选择了坚守。在林区,要说最怕的,那就是“火”,正因为如此,塞罕坝9个望火楼的瞭望员在防火季节不能离开半步。

月亮山望火楼瞭望员刘*

“每15分钟就要向总部报告火情,发现可疑的地方,看着像是冒烟的地方,心跳都在加快。”刘*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火楼瞭望员,他的生活、工作都在这里。望火楼附近没有水源,食物和水都要靠山下送,如果赶上恶劣天气,山下送不上来,就要靠雪水和雨水生活。

虽然环境恶劣,但整个塞罕坝9个望火楼的瞭望员,用他们的责任和坚守,精心守护着这片希望的绿海和心中的梦想。50年来,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

塞罕坝有护林员、防火员、消防员、施工员,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坚守着自己的责任。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坚守,才有了塞罕坝这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塞罕坝人的“第二次创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除了生态梦,他们还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科技梦和富民强场梦。

“樟子松嫁接红松,能大大提高塞罕坝林木的经济价值,优化木材品种。种子经过低温处理后,发芽率提高,育出苗木的抗力性增强。”塞罕坝林场技术员孙双印介绍说。

从雪藏种子技术到容器育苗,从一年生的留床苗埋土防风技术到造林苗的草帘防风技术,无不体现着几代塞罕坝人的智慧和用心。

塞罕坝林场场长告诉记者,得益于科学的育苗和种植技术,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0%。同时,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着旅游业、种苗业、林下经济等多种经营的发展,林场的收入会越来越多,富民强场的梦想也会实现。

记者手记:

来到塞罕坝,正值10月中旬,应是金秋时节,但这里即便是天气晴好的傍晚,气温已达零下6摄氏度……

在天蓝树*草绿的动人画面中驻足,在美不胜收的唏嘘感叹中震撼,在草木苍劲的闪耀中收获感动。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荒原成林海,沙漠变绿洲。

一代代塞罕坝人用智慧、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无前例的绿色奇迹,这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这里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木,更是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美丽高岭”,更是“精神高地”。

一代代塞罕坝人用青春、奋斗和无悔的付出,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种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一棵树木的年轮里,铭刻在每一个塞罕坝人的生命里,必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种精神支撑,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新时代光芒!

记者:李玉凤

摄影:孙朝晖

编辑:王虹霖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焦京津冀大兴融媒记者带您走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