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新闻网讯:在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有许多人都有着双重身份,三尺讲台上,他们是辛勤耕耘的园丁,穿上白大褂,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医者,王震就是其中的一员。幼年时,他体弱多病,后又因病成医,变身为大家津津乐道是“王老中医”。那么,“王老中医”是怎么来的?他和中医缘从何来?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采访。
幼年体弱偶遇岐*始结中医缘
王震现年38岁,出生于西安市新城区,自幼天资聪慧、心地善良,广受邻里夸赞。但由于幼年体弱、不耐风寒,屡发咽喉疾患,上小学期间几乎每月都要被西医注射青霉素,方能压制病情,当时家中常备土豆,就是每次臀部注射青霉素后,为了抑制疼痛,母亲就把土豆切片敷在针眼处。长期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小时身体机能越来越差、面*肌瘦。
等到他上初中时,旧病依然不减,随着机体的耐药,肌肉注射青霉素已经不再有效,故而医生开始为他静脉滴注才可控制病情。此时正值青春发育期,面部开始三不五时地冒“痘痘”,这让青春年少的王震苦不堪言。也许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一次家庭大扫除中,无意翻出一本已经发*的旧书,竟然是《本草备要》与《汤头歌诀》的合订本。于是便怀着浓厚的兴趣品读起来,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能够治病的中草药方,渐渐地,熟悉了一些常用中草药物性能功效,如人参大补元气、山楂消食开胃、生姜发散风寒、金银花疏风清热解毒、甘草解毒调和药性……在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前提下,年少的他仿照书上的方剂,给自己开出了人生第一个处方,用于治自己面部的痤疮,方子是:金银花、连翘、桔梗、天花粉、薏苡仁、紫花地丁、皂角刺、牡蛎、甘草。在努力争得家人的同意后,便开始抓药、熬药自己服用,没过多久,脸上的“青春痘”竟然奇迹般的烟消云散了。后来邻居们有一些小毛病总会前来问长问短,有些问题知道该怎么解决就如实相告,有些问题确实不懂便继续翻书学习钻研。
一时之间,少年的王震就被邻里呼为“王老中医”。后来为了给自己增强免疫力、预防咽喉疾病复发,就相继使用了“玉屏风散”“玄麦甘桔汤”等调治,咽喉疾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身体逐渐变得强壮起来。到了高中阶段,几乎再没打过针、输过液。高考填报志愿时,王震毅然选择攻读陕西中医药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中医学专业,正式开启了他步入杏林、探索岐*之术的漫漫之路。
“王老中医”终成医教融通的双师型教师
五年大学本科的学习使青年的王震更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毕业之际,在启蒙恩师中医体质学专家孙理*教授、*帝内经大家张登本教授的推荐鼓励下,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公费考取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的是能更进一步研究“中医学之基”的经典著作——《*帝内经》,从而达到窥中医学奥堂之秘!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研究生期间收获良多,顺利考取执业医师证,并多次拿到奖学金。导师孙理*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待人的崇高风范、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他,此时的王震决心将来也能像导师一样能够在校园中传播中医事业。
研究生毕业当年,为了坚持自己成为一名中医教师的理想,王震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商洛支援当地的中医教育事业。年,王震被商洛市人社局以当年第一名的成绩录用到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他的中医教学生涯,承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经典医著选读》《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教学。由于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被学院领导青睐,多次组织教学观摩,课堂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好评。
在课堂上,王震总是能以他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谈笑风生,每当下课时,还没有来得及喝一口水润润嗓子的王震又开始为前来求诊的学生“望闻问切”、把脉开方,并对围观的学生现场讲解,他总是说:“上课是教室,下课是诊室”。王震不仅上课精彩,而且在教授知识时会和盘托出,从来都不“留一手”,这让许多学生深深感动,多年以后还与王震保持着良好关系。王震曾帮扶多位贫困学生,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学生带来了生活上便利,目的是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希望将来能够以所学改变生活并且造福更多的世人。受到帮扶的商州阮同学成绩优秀,顺利考取医师资格,医院上班,工作稳定;四川的李同学酷爱中医,实习时经常向王震请教辨证论治,通过努力顺利考取西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由于王震所教授课程是中医专业课,因此课堂内外总有学生、同事前来诊病开方,疗效颇佳。后来院长知晓此事后,安排王震既担任学院教学工作,医院的中医科门诊工作,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自年起担任中医教研室主任。年成功为学院申报中医学专业,担任专业带头人,组建中医实训基地,设立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临床3个实训室和1个中药标本室,于年首次招收中医学专业学生,并率先在院内开展中医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诊室抽屉里的“应急钱”
医院中医临床工作以来,备受单位领导的支持与同事的关心,与商洛市著名祖传中医陈宁明老师结为了莫逆之交,经常相互探讨、交流心得。经过教学与临床的“医教融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自学与求教的互相渗透,几年下来,王震通过胆大心细、踏实认真的“摸爬滚打”,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经验,创制出了20多个临床验之有效的方剂。其诊疗思维活跃、中医理论扎实,为很多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治愈了多年的旧病沉疴,得到患者赠送锦旗近三十面,感谢信数十封。多次被评为“最美医生”“优秀医生”“业务标兵”“优秀管理者”。
患者张女士,52岁,患支气管哮喘十余年,时常喘促、气短、咳嗽、痰多,每遇季节交替、天气变化时则尤为加重,身困疲倦、少气懒言,稍不注意则感冒,咳喘加剧,内心压抑不舒,备受病痛折磨,数十年来遍服消炎止咳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熟人介绍,前来求诊,经王震辨证论治,服药后咳喘咯痰明显减少,身困乏力气短懒言均显著减轻,精神大有好转,自觉体质日益增强。遂经巩固治疗,目前病情平稳,诸症大有减轻,心情十分舒畅。为表示诚挚感谢,携家人一起于年6月15日赠送锦旗一面:“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
王震医术精湛,很多远路的患者也会慕名前来看病。有一次,一位患者看病时身上钱没带够,考虑到患者健康为主,王震就先将自己的钱借给他用。之后,王震就有了一个习惯,他会专门在自己诊室的抽屉里放了一些“应急钱”,以备患者不时之需。每当有患者钱不够时,王震总会不假思索地从抽屉里拿出递给患者。有的患者不肯接受,说:“王大夫,能否少开几幅药?”王大夫说:“您路远,来一趟不容易,慢性病中药喝少了疗程不够,下次来还要花路费。”患者说:“那您就放心把钱让我用?您不害怕我走了就不来了?”王大夫说:“我都不怕把钱让您用,您还怕什么?还推辞什么?赶紧去抓药,回去就喝上,这样就会好得快!要是记得了下次来了多拿点钱,记不得了就算了,治病要紧。”
潜心钻研医艺结合致力于中医药事业传承
生活中的王震很少出门在外应酬,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钻研学术和陶冶情操之上,他常说“医文相通”“秀才学医、笼里捉鸡”,故而他多才多艺,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哲学、文学、书法、绘画,其硬笔书法真草隶篆别具一格。在中医经典《*帝内经》中记载有音乐疗法之说,“五音”对应“五脏”,可以有效调节脏腑功能,王震从小喜欢音乐,尤其古琴、箫、京剧,并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社会古琴教师资格证,擅长弹奏《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等古曲,韵味悠长、沁人心脾,登台饰演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也是扮相潇洒、字正腔圆。“医艺相通”,王震经常说,乐器把指头玩灵活了,既锻炼了脑子、预防老年痴呆,又对号脉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从事中医工作以来,王震大夫常常手不释卷,认真钻研古代医学典籍,他常常说搞中医的理论不过关,临床怎么能突破?因此,《*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成了枕边书,始终读经典、做临床,坚持守正、继承创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诊疗工作。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王震主持及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担任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参与编写《中医学基础》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真正地发挥了业务骨干的作用。
王震在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优秀青年教师3名和优秀青年医师2名,其中冯盟盟医师是“双师型”教师,在青年医师中出类拔萃,擅长针灸治疗面瘫、鼻炎、颈肩腰腿痛等病证,每日出诊时患者络绎不绝,“初出茅庐”已小有名气,他理论功底扎实,担任学院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获医学院教学大赛三等奖,并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江蕊老师是硕士研究生中“双师型”教师的青年才俊,近年来担任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师生好评;陈悦医师天资聪敏,跟诊以来颇有心得,顺利考取执业医师证,能独立开诊、针药并用,效果颇佳,且已顺利考取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医药的今天,王震总是感叹祖国中医药学的伟大,首先自己是中医药的受益者,进而家人、邻居、朋友、学生、同事也相继成为了中医药的受益者,然后广大患者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医药的受益者,看到学生有所收获,看到患者疾病痊愈,王震心中无限喜悦。他希望自己能够继承前贤、守正创新、发扬国粹,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接班人,让中医的后世子孙能够接过前人传承下的火炬,使之在新生力量的手上更加大放异彩、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