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除了正统的学术方面,还有一些整个社会形成的固定习俗。比如到今天还依然十分繁荣的酒文化与茶文化。如今,三五好友在一起也好,或者是宴请远方来的尊贵客人也好,美酒都是不可缺少的。
而茶就更加普遍了。除了以上招待作用之外,哪怕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习惯品一杯香茗,独自欣赏杯子中溢出来的一缕清香。
在古时候,丝绸、瓷器和茶几乎是中国名片。来自中国的这些产品,被其他国家的上流社会视若珍宝,只要是来自中国,就被贴上了高级的标签。中国的茶,在我们中国家庭中,几乎每家每户都必不可少,就如柴米油盐一般。而当时在17世纪传入欧洲时,中国茶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高级品。甚至一度引起市场恐慌,让欧洲贵族惊呼即将亡国。
关于茶的历史,我们国家早有记载。在神农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我国就已经有了一部中草药方面的经典巨著,名为《神农本草经》。其中有句话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为了了解各种草药的药性、功效,亲自尝遍百草。这些草药中,难免有一些因为使用习惯不当而引发的中毒事件,或者是有的草药本就有毒性。这时候,神农曾经吃茶而解毒。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了解了茶叶有解毒之功效。
到了西周时,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四川一带当时形成了一些小国家,当时他们就以茶叶作为珍稀的贡品。在中国封建社会,茶叶作为贡品后来持续了几千年。而西周时期的这一记录,是茶叶第一次作为贡品出现。
茶叶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西汉时期。当时人们家里都会准备精美的茶具,用以招待来到家里做客的人们。茶叶也作为居家必备品的身份出现,人们开始常常聚集三五好友一起,在家里品茗。后来,神医华佗记载了茶叶的功效,这时候,人们开始对茶叶的药理作用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大家都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很多场合不便饮酒,有时候为了表示敬意,便会说“以茶代酒”,虽然茶是饮品,但是与其他饮品不同的是,茶也具有社交功效,用以代酒,不失礼仪。在《三国志》中,第一次出现“以茶代酒”的记录,这一社交习惯被延续到了今天。
到了隋唐时期,茶叶就更加普遍了,普通人家都能够喝得起茶叶了。不过,普通人家喝的是粗茶。上等的茶叶还是在上层社会之间流通。唐代时期,民风开放,社会文明相对先进。很多别的国家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来领略我大国风采。当时,日本使者就带了一些茶叶回去,这是日本第一次从我们国家获得茶叶。唐朝时期,也是第一次出现专用茶具的时候。
大明朝时期,茶叶正式传入欧洲,当时,欧洲人终于喝到了来自于中国的这一神奇的饮品。他们惊叹于茶叶的口感,这种入口略苦,细细品尝,喉间又生清甜,喝完之后,唇齿留香的神奇饮品,让当时的欧洲贵族为之疯狂。
再加上当时与中国的交流渐多,他们得以了解茶叶更多的功效。提神、解毒、明目等等,这些功效让他们对于本就十分神秘的东方帝国更加充满向往。在那个时候,茶叶这种植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中国与欧洲国家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欧洲国家了解我大国风采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国家的一张绿色的名片。
不过,当时交通运输并不方便,能够传入欧洲的茶叶少之又少。所以,虽然很多贵族对这种神奇的饮品心向往之,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年,茶叶第一次登上欧洲各国,那时候各大媒体报刊都在争相报道这一来自遥远东方帝国的饮品。当时的欧洲贵族争相购买,但总是供不应求。
那个时候,在中国一般的家庭中基本上都可以喝上茶了,虽然比较普通的等次,但是在欧洲贵族眼中却是非常上等。他们甚至愿意花重金购买,当时有的比较普通的茶叶,都能够达到约元人民币一磅的价格。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拿着钱,却买不到。欧洲王室尚且得不到充分的供应,更何况是一般的贵族呢。
茶叶的口感和作用让欧洲人为之疯狂,可同时,一些欧洲贵族却大喊着这种饮品要让他们亡国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一些商人看到了其中的暴力,和市场需求。他们来到中国,买低等的茶叶,以次充好,卖给西方国家的贵族。
这些茶叶价格并不会定得太高,所以一些贫民也能买得起。要知道,欧洲的等级制度十分严格,茶叶是上流社会身份的标志,而贫民也来喝茶,就让这些欧洲贵族感到社会秩序紊乱,他们的贵族特权受到威胁。而他们也担心,中国会借助茶叶来打开欧洲市场,进而使得他们国家经济紊乱,直至亡国。
与此同时,一些英国人开始着手自己种植茶叶。今天我们喝的养胃红茶,就是出自于英国人之手。
从茶叶的发展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工业革命让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曾经我们小农经济产出的茶叶量完全不够全世界使用,而工业革命后,机械化代替了人工,产能得到巨大提升,而此时中国没有跟上,我们也因此失去了茶叶大国的地位。
每一次革命都会让一批国家迅速崛起,美国英国抓住第一次第二次革命,成为了大国,而我国抓住了第三次革命的尾巴,也就是互联网革命,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那么下一次革命何时到来?
这没人能够预测,但可以知道的是,下一次革命需要的就是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此让孩子在学校里对学习产生兴趣非常重要,我身边经常有朋友抱怨:“孩子其他科都还好,就是数学学得太差”,家长急,孩子也急,其实学习数学也是需要方法的。
寻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就极为重要,有这么一本书,杨振宁看完后恍然大悟,他对记者说:
“有一位刘熏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的关于智力测试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能让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有如此高的评价的书籍,到底是什么书?这本书叫《给孩子的数学三书》,这三本书分别是《马先生谈算学》、《数学趣味》、《数学的园地》。
在《马先生谈算学》这本书中,作者用心举例了一百多道数学题目,主要解决中小学生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数四则的问题,而且举的例子都很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小学生读懂了这本书,中小学80%以上的数学知识就完全吃透了。
而第二本《数学趣味》就更有趣了,就连对数学不擅长的画家丰子恺看完后都恍然大悟地说:
我一直没有尝过数学的兴味,一直没有游览过数学的世界,到底是损失!最近给我稍稍补偿这损失的,便是这册书里的几篇文章。我与薰宇相识后,他便做这些文章。他每次发表,我都读,诱我读的,是它们的富有趣味的题材。我常不知不觉地被诱进数学的世界里去。
注意丰子恺最后说的话,他用的词是“诱进”,一个画家被数学问题不知不觉给吸引住了,可见这是多有趣,这本《数学趣味》用的生活中常见而又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比如书中有这么一个问题:
有一个数,如果三个三个去数它,最后会剩下两个,而五个五个去数它,就会剩下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去数它,也会剩下两个,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数是多少?
这个问题或许不难,可如果说得有趣?这本书用一首诗来回答: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你们知道这首诗如何解决数学问题吗?聪明的你在评论区留下您的高见。
最后一本《数学的园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难度会高些,它涉及了微积分、函数等知识,但作者用了非常巧妙的语言,让大家都能看懂,激发年幼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这几本书完全可以当作孩子们的数学辅导书,我给十岁的妹妹买了以后,许多我无法讲通的知识点,她自己就可以弄懂了,不用辅导孩子的感觉实在太好,这几天还在搞活动#我的年度书单#,券后价格只需要39元,也就是一包好烟的钱,就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更多课本外的学习方法,有孩子的读者,可以趁着活动,点击下方导购栏购买。
¥8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刘薰宇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淘宝月销量¥33¥99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