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一段较为惊人的描述,原文是这样的: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
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有一个国家叫贯胸(匈)国,这个国家的人有个特点,胸前有一个洞,一直通到后背。
这句话严重违反了现代生物学的原理,试问,谁能在胸前穿了一个洞还能正常活着?
很显然,这个现象是不现实的,那么《山海经》为何如此特意描写呢?
山海经
几千年来,各种大神对贯胸国的解读,至今仍是谜
对于《山海经》贯胸国的描写,的确成为千古谜底,至今仍然无法得出明确的答案。最早针对贯胸国做出解析的是魏晋时期的《异域志》。
《异域志》:穿胸国,在盛海东,胸有窍,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胸抬之。
具体的意思可以结合下面这张图来理解,它的意思是,贯胸国的人,胸有个洞,比较受人尊敬的人在出行时,会脱去上衣,然后从胸前的洞里穿入一根竹竿,叫那些卑微一点的人抬着他走,这算是一种交通方式吧。
这样进一步的说明,更加让人感到惊讶,穿了洞还不至于,还用一根竹竿穿过去让人抬着走,这怎么可能?也许这就是《山海经》诡异的地方。
后来,又有人说《山海经》的描述其实是在描述一种服饰。在《太平御览》中有这样的描述:“穿胸人,其衣则缝布二尺,幅合二头,开中央,以头贯穿,胸不突穿”。
再后来,又有人说是古代的一种巫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确有些巫术是这么做的。
反正,不管谁来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只是猜测而已。
贯胸国的女人
《山海经》一句话,被古人演绎出了一段故事
因为神秘,得不到准确的解析,演绎才过瘾。所以,汉代的《河图括地象》对《山海经》的贯胸国尽情演绎了一把。
汉代的文人是怎么演绎《山海经》贯胸国的呢?它在这句话的基础上,一相情愿地编了一个故事,让人看了这个故事,就情不自禁地认为贯胸国就应该是那样得来的。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大禹治水的时候,召集各山神去开会,但是其中有一个叫防风氏的山神不当回事,会议差不多都开完了,他开姗姗来迟。大禹一看,这还了得,完全没有纪律。为了整肃纪律,树立威严,大禹就下令杀了这个叫防风氏的山神,还把尸首陈列出来示众。
后来,大禹治水有方,成功治了水,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首领。天帝当然很高兴啊,一高兴就赏赐了两条龙给大禹,用来防身的。
大禹治水
大禹成了首领之后,带着两条龙到处巡视,体察民情。有一天刚好来到了当年防风氏的家族领地。这个防风氏的后代一看是大禹来了,心中升起一股怨气,于是其中两个防风氏的后代密谋着要杀了大禹,为他们的祖先报仇。
防风氏的两个后代做好了埋伏,正当大禹出现时,准备拉弓射死大禹。就在这时,风云突变,雷声大作,瓢泼大雨。两条神龙拉着大禹的车飞上了九霄。防风氏的人一看这架势,肯定是失败的了,于是各自拿出尖刀刺向了自己的心脏,当场死了。
大禹一看这两个家伙就这么死了,好像有点可惜,毕竟他们也是一片孝心,才前来刺杀他的。所以就采来不死草塞进他们胸前的洞中,结果这两人还真起死回生了。但是很遗憾,胸前的伤口一直没有愈合,就留下了一个洞,一直穿到后背,不仅如此也跟着胸前有个洞,所以这一带就被人称之为贯胸国。
贯胸国
如何演绎与解读,都逃不出一种文明
前面我们说了古人对《山海经》贯胸国的解读和演绎,都无法百分百正确破解《山海经》描写贯胸国的用意,更无法破解这个事件是不是真实的。
但是,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由于《山海经》描写贯胸国那句话,引发了一个文明思想的诞生。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这句话带来的文明道路。
首先是《山海经》里说有一个国家叫贯胸国,然后是有人各种猜测这是不是真的,再后来有人干脆演绎或者一相情愿地美化了贯胸国的由来。至此,产生了一种思想。仿佛在告诉别人,做坏事的人,最后都会被人认出来的,因为你内心会因此空洞,就像贯胸国的人一样,不管你经历了多少后代,后人还是可以认出你是一个曾经做过坏事的人——你的胸口破了个洞。
这个理念在《山海经》之后,一步步优化,并巩固,还有点警示后人的意思。而这个理念后来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文明用词,叫道义。这个思想被后来的孔子加以精细化,巩固了华夏文明,形成了儒家学派(当然,道义仅仅是儒学的一部分而已)。
孔子
为什么这么神奇?《山海经》什么观点都没有说,甚至连一个文艺类的演绎都没有,为什么能让后人沿着它的这句话,逐渐逐渐形成一种文明的理念?
其实这就是《山海经》的高明之处,他只是制造一个引子,让后人不断地根据这个引子来丰富内容,从而衍生出一种适合后人的文化理念。
《山海经》就像一个至高无上的王者,他不用说具体的方案,只说了一句话,底下就有千千万万的人根据他的话来落实各种方案,并且经过时间段洗礼后,最终形成了真理。
所以,我们说《山海经》是上天遗忘在人间的一本书一点都没有过誉。虽然书中很多离奇荒诞描述,看着跟这个世界不着边,但实际上,它已经用这些荒诞离奇的描述,悄无声息地让后人去解读、研究,从而衍生出了值得人间考验的真理。
好了,如果您也觉得《山海经》很神奇,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