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婚姻嫁娶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唐会要》卷八十三《嫁娶》记载:“婚姻之礼,人伦攸尚,所以承绍家业,嗣续祖妣”。敦煌壁画中保存的从盛唐至北宋时期的婚礼图,以形象、立体的画面表现了敦煌民间的婚礼场景,展现出古代社会婚嫁的习俗和理念。
据《弥勒下生经》称,在弥勒世界中,人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敦煌石窟绘有46幅婚嫁图,一般绘于“弥勒三会”左右两侧或下方,其中描绘最为生动的是莫高窟第窟的婚礼图。
弥勒信仰
源自弥勒经,其大致内容为:弥勒为佛弟子,先佛入灭,转生兜率天宫为弥勒菩萨;五十六亿万年后,下生娑婆世界为佛,称弥勒佛。弥勒经向信仰者描绘了弥勒先后所处的两个净土世界:上生世界即现在的兜率天宫,下生世界即未来的娑婆世界。
第窟开凿于盛唐,北壁通壁绘弥勒经变,内容详尽,画面复杂,上半部分为上生经,约占全画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为下生经。
第窟婚礼图位于北壁下部西侧,画一座宅第,门外设帷帐及“青庐”,帐内宾客对坐饮宴,帐前正举行婚礼。
婚礼图莫高窟第窟北壁盛唐
婚礼图莫高窟第窟北壁盛唐(李其琼临)
宅院最右侧青幔即为青庐,青庐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穹庐,覆以青缯、青幔,为避煞场所,婚礼专用者称之为青庐。据考,青庐之俗从后汉以来一直在包括敦煌在内的我国广大地域流行。南陈使臣江德藻《聘北道记》记载他出使北齐时见到的婚礼场景是:“北方婚礼,必用青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
青庐之前,新郎五体投地,跪拜宾客,新娘盛装,于傧相侧立于旁,侍婢往来忙碌,其间舞者正伴随着音乐起舞。
敦煌文献P.张敖《新集吉凶书仪》记载,男家在女方等待时,“向女家戏舞,如夜深即作催妆诗”。既表示欢庆,也是打发时光、等待新娘盛妆的最佳方法。敦煌壁画再现了戏舞的场面,画面中心有一红衣髫辫儿童正翩翩起舞,旁有六人乐队伴奏。研究者认为此舞为“绿腰”(也称“六幺”),画家生动地展示了古代的婚礼场面和行礼时男拜女揖的习俗。
婚礼图-戏舞莫高窟第窟北壁盛唐
院子里还设有屏风,这样方便贺礼的宾客在里面观看乐舞,也为了遮挡风雨来用,所谓“屏其风也”。屏风是可折叠的围屏,使用比较灵活。自古以来,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屏风能起到与外界阻隔、美化、防风等作用,并且起到点缀环境的功效。可以根据需要和场地大小随时摆放挪动,与婚礼场面相互辉映,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古代画工们以现实生活中的婚礼仪式为素材,巧妙构思,绘制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征的图画,使我们今日得以目睹千年前的婚嫁场面。这幅婚嫁图中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歌舞乐伎都被一一表现出来,而且独具匠心地刻画了场外的情景。宅院下部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由于受到限制不能进入场内,当听到美妙的乐舞后便好奇地从缝隙中偷看,神情专注,极具生活情趣。
主创团队
策划/李萍、宋淑霞
撰稿/郭瑶
诵读/韩文君
学术顾问/王惠民
音频剪辑/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