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长江澳沿岸
绿意盎然
浓密的菌草互相缠绕着
紧抱沙地
正是有了这些防风固沙的绿色“精灵”
在种下去不到4年时间里
长江澳这块曾经飞沙走石的风口之地
出现了沙地变“绿洲”
荒凉变“草海”的生态奇迹菌林结合防风固沙显成效
这几天,在长江澳平潭菌草种植示范基地里,技术员李文龙一大早就会来给巨菌草浇水。这些巨菌草是今年5月份补种的,目测高度已经比他还高,有些都长到了2米多。从栽植到管理,李文龙一直看着巨菌草成长,如今长势喜人,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在基地里,年种植的一片巨菌草和“绿洲1号”菌草,已基本把沙子固定住了。“年试种的巨菌草,长势很好,防风固沙效果也达到了我们的期望值。巨菌草的根像渔网一样铺在沙地上,把沙固住,沙子就飞不走了。”李文龙说,通过种植巨菌草,旁边的环岛路上就不再有沙子,环卫工人也不用再每天清沙了。今年,实验区尝试“菌林结合”,在环岛路边上种起了木麻*,目前木麻*也存活下来。“木麻*能存活下来,主要因为巨菌草筑起的沙丘,将风阻挡,让木麻*能够更好地存活。”李文龙说。李文龙口中的沙丘,正是巨菌草一年一年把强劲海风吹上来的沙粒固住,堆积形成的,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生态修复的作用。“沙丘每年都在增高,从年到现在,通过巨菌草的作用,高度已经增加了3米左右。”李文龙说。“被沙埋的巨菌草完成了它的固沙使命,将沙子牢牢固住。我们在被沙埋的巨菌草基础上,再重新补种。”李文龙说,通过几年的努力,巨菌草试验很成功,希望继续把巨菌草在平潭的种植做大做强。攻克难点 筑起生态新屏障
长江澳是平潭最大的风口之一,风大沙猛。多年来,尽管采用多种办法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但在风口种下的植物难以成活,一些难题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年4月起,实验区管委会、实验区科技研究院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选择长江澳这个难以治理的风口,开展研究和试点。通过筛选适宜治理风口流沙生态的巨菌草、“绿洲1号”等菌草,探索、总结出菌草治理风口流沙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实验区选种的菌草生长快、根系发达、生物量大,能在短期内重建植被。移栽菌草50天后即可起到固沙作用,可有效降低风速47.99%-91.93%。而在风口流沙地迎风面种植出长度80米的菌草生物带,阻沙量可达立方米。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可持续的菌草种植,就这样为战风斗沙多年的平潭,成功解决了各种植物在风口无法成活的难题。“年以前,这边种植的是木麻*,木麻*最少要3年成林。长江澳几个风口种过多次木麻*,都被细沙掩埋。而在这样种树不成功的恶劣环境下,巨菌草依然生长旺盛,且不需要大量人工管理,不需要施肥。”李文龙说。如今,这些防风固沙的“先锋”,像卫士一般,屹立在肆虐的狂沙上,牢固在平潭的风口中,筑起一道坚强的绿色屏障。链接
总书记“长期关心”的菌草技术怎么来的?
据《习近平在福建》、新华社9月2日,习近平主席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他在贺信中表示,“我长期关心菌草技术国际合作”。那么,菌草技术是怎么来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栽培技术,食用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当时在福建省,农民大量消耗木材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能种菌的树都砍光了,“菌林矛盾”日益突出。能不能用草来代替木头养菌呢?从事农林方面研究的林占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年,林占熺率领研究团队利用闽西一些野生草本植物进行研究。当时,研究工作“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年获得成功。菌草营养丰富,除了栽培食药用菌,还能饲养家禽牲畜,更重要的是直接减少了木材砍伐量,仅“以草代木”栽培香菇一项,全国每年可少砍树木上千万立方米。多年来,菌草技术研究应用又在生态治理和菌草饲料、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开发等领域不断深化拓展,形成了综合技术体系,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良好的国际影响。而后,菌草技术扶贫项目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一个重要产业,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在中国扶贫中发挥神奇作用的菌草家喻户晓,剧中凌一农教授原型就是林占熺。菌草技术成功后,还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驻中国官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