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锁堂府谷黄甫古堡记府州红文苑 [复制链接]

1#

黄甫古堡记

安锁堂/文

(一)

黄甫古堡建在山坡,周围共三里二百七十四步。明天顺中筑,宏治时增东南二关。登高而望,黄甫宛若一只巨大的舟船,船两头各有一座石佛塔镇守。黄河自塞外历河套浩浩荡荡,过太子滩、君子津经由莲花辿折而西,南入府谷境流经黄甫杨家川时,恰从塞外而来的黄甫川汇入其中,状如“丁”字,而黄甫古堡这只巨船则稳稳地停泊在黄甫川西岸。

榆塞长城蜿蜒里,沿线三十六堡如明灯般点缀其上,黄甫堡首当其冲,为榆塞长城东起第一堡。黄甫境内长城穿越30余里(据康熙版县志),寨堡林立,有古堡十八寨之称,最著者有西王寨、常王寨、魏寨、秦寨、红泥寨等寨,足见历史上这里是扼蒙控晋之军事要冲。

黄甫南临黄河,北连内蒙古,与山西河曲隔河相望。清康熙后,边关开放,允许汉人去口外“禁留地”垦荒耕种,黄甫近水楼台,不少人去北草地发了财,蒙人也带着皮货来黄甫交易,黄甫故而成了繁荣的边市。边市设在北城门外,每月逢一遇集,当地不少生意人也学会了蒙语,市场围有土城,没有房屋,蒙人支帐篷住。汉人卖湖茶、梭布、草缎等,不准卖兵器。蒙人带来绒、毛、皮、牛、羊、兔、盐板等物,不能卖马。除兵器和马匹,其他都可以交易。因此,此地商贾云集,市场活跃,逐渐富庶繁华起来。

山川宜人,水石相连,商贸繁荣,物阜人丰。当时流传着“金黄甫,银麻镇,家家户户藏金银”的顺口溜,又云“乾隆到嘉庆,米面没人问”,足证其时其地之富庶,故人皆称黄甫堡为“金黄甫”。

(二)

到了黄甫,仿佛走进一座古建筑历史博物馆。明清时期的亭台楼阁、官府民居等建筑随处可见,尤其古民居、旧庄院交织纵横,错落有致,蔚为大观。四合院就有三百六十进,且建筑结构多呈一大四小式,即进入大门后,有两丈来长的一段通道,一拐,进二门,便是一个大院落,东南西北四座房屋形成大的天井,四房的房角与房角之间缩进去两米又建有四个小院落,宛如一个大红灯笼的四角挂着四颗明珠。而主房两角的小院又为两层建筑,顶层为阁楼,或为绣楼,或为书院,名曰“四合头院”,是为一进院。明代和清代建筑规格几乎一样,区分在于明代建筑为双出檐,清代建筑为单出檐。大户人家,有的是五进院,有的是七进院,最多有九进院的。

今年60岁的村支书薛水海介绍说,其中最好的是现在邮电所所处的那个九进院,布局奇巧,建筑壮观,就像一条巨龙:前面是威武的大牌楼,接着是龙头处一座院,再是龙身一摆是三进院,四只龙爪为四进院,最后龙尾是一进院,九进院加上威武的牌楼,远看就是一条龙的图案。此院与彼院彼此独立,但又在围墙一角的半壁上留有小拱门,踏石阶可互通,一院连着一院,曲径通幽。当时这里是边关,遇有贼匪兵祸,这样的庭院可躲可藏可逃。这些奇巧的建筑,让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庭院深深的含义。

沿街顺便来到魏家大院参观,魏家大院现编号为黄甫街62号大院。大门上匾额为“积善门第”四字,入大门,有一约10米长、2米宽的长廊,左手处有一小门,开锁进去,小院里有一倒座房,为看门护院人所住,相当于现在的机关门卫。长廊尽头墙壁上雕塑装饰如影壁墙,上端两耳为两个龙型兽头,栩栩如生。

村支书告诉我,这是此院唯一的两个保存完整的兽头,当年红卫兵要打,院里住的薛双狮老汉挡着,说:“我已经80多岁了,要打兽头先把我打死再说。”红卫兵软了,没敢打。大院已经无人居住,满目沧桑,但仍难掩昔日的辉煌。影壁墙砖雕“平为福”三字,壁墙之右有二门,进去才是四合院,正面主房有台阶,略高,两侧厢房次高,倒座房最低,显示出古人在住房上的尊卑观念。院内有棂子门、格子窗、浑圆木梁、单檐,可知为清代建筑。主房右角房上为绣楼,上绣楼要通过底层房内楼梯,外人不可能到绣楼上去。古代未出阁的女子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于过的是“软禁”的生活,不禁使人联想起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那首怨妇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三)

听说李家大院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大院,因此我随李家在黄甫住的唯一后人、现年66岁的退休教师李喜民先生去了李家大院。

远远望见公路边一个缓坡上有一处壮观的古建筑群,那便是李家大院。大门看上去就非同一般,门墩为一米高的石雕夹耳石,大门顶为多层木质出檐套构,檐牙高啄,其势峥嵘。大门上巨匾木刻“天锡纯嘏”四个鎏金大字。喜民先生说,这个匾的意思可能是暗指他的祖上得了外财,是天给的。相传他的老祖曾开着两个小铺子,一天来了一个外地商人赶着两头骆驼,将驼架寄存在铺子里,说是羊绒,但寄存下后,商人一直没再返回来。伏天里,其先祖担心羊毛出虫子,打开驼架准备晾晒,发现全是金银。此后多年,寄存商人再没来,估计叫土匪图财害命了,于是金银成了他家祖上的外财,这外财不是天给的吗?我觉得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从文字看,更像是一块祝寿匾。“天锡纯嘏”是含有美意天成之意,语出《诗经·闭宫》“天锡纯嘏,眉寿保鲁”,为天赐鸿福之意。我曾收藏过一枚明清时出的“天锡纯嘏”压胜花钱币,亦即此意。

李先生指着大门说,过去大门二层上还高悬有“武魁”大匾,蓝底金字,大门里边悬挂“文魁”匾,右边小字为“翰林院第五十五名举人李裕德”,左边落款为“大清道光二十二年立”。他们祖上弟兄三人,老大叫李树德,武举;老二李培德,秀才;老三李裕德,文举。中举后,老大老三都钦封为南方某地县令,但为遵祖训,不为官,因此两人一直没去上任。这所进院是老大家的,因此门外的匾是“武举”。李喜民先生是老三李裕德举人的嫡传后人,所以他家是进院大门外边挂“文魁”,里边挂“武魁”。

二门进去,回头看,门额砖雕“孝友传家”四字。正房为五间,两侧厢房各五间,倒座房也整齐气派,四合院方方正正,中央有一小花坛。正房右上角处有楼阁,雕梁画栋,青莲倒垂,窗红柱绿,窗棂精雕,开光松竹梅兰四君子图案镶嵌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阁楼外挂巨匾,木刻浮雕“泮兆两闱”四个大字,行草榜书,苍劲浑厚。余观此匾,乃悟此楼非绣楼,应为私塾书院。周时诸侯的学校前修有水池,状如半月形,名泮水。古代凡新入学的学童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学童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泮”即“半水”,故把学生入学称为“入泮”,学校也叫“泮宫”。明、清两朝把考取秀才也称作“入泮”。“两闱”则是“春闱”和“秋闱”的合称。题额为“泮兆两闱”,让人一看即知此为“泮宫”,是李家大院中一处教书育人的地方,非闺阁“绣楼”,可见这家大户多么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培养,也怪不得弟兄三人竟中两举一秀。

李家大院是一处保存非常完整的建筑群庄院,高低错落,共有房屋三十四间,屋顶为五脊六兽,全是张口兽。明清时期,皇家对民间房屋建筑有一套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几品官员可建房几间,平民可建几间,并且对房子上的脊、瓦兽、梁栋、檐角等雕饰图案及颜色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规定三品到五品官员,厅堂为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角用青碧绘饰,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可建房五间,可建五脊六兽,可筑张口兽。透过整体建筑及屋脊、瓦兽、梁栋、檐角、绘饰及颜色判断,李家大院应属四品等级建筑规格。

李喜民先生住在祖传的另一进院,邀我去看看,不远,距这个院子多米斜坡上去就到。大院是其祖上文举李裕德的家院,建制规模等级与李家大院既相同但又有一些区别。大门上外面悬挂“文魁”,里边为“武魁”,可惜因故被拆除改为一般大门,进去有门房、裁缝房、马厩、狗房等,此为外院。向右10米处有砖砌圆形过门,进入后,左侧是一排储粮库房,精致严密,粮食可从房顶倒入,一排小窗里用厚厚插板封住,可存各种粮上百石。粮库走廊右拐入大院。这座四合院已经不完整,倒座房不见了,左厢房也是五间,五脊六兽式,空心砖,张口兽,透风脊,正房左有一间外看是房,一门两小窗,进去却是拱形窑洞,此结构亦为我平生仅见。

李先生把我带到他现在居住的有近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只见双层棂子门,既暖和又防风,中间木隔,外会客,内卧室,因旧时男女有别,客人来了,隔帘放下,便不互见。天花板是许多方形木板撑成“仰尘”,近年了,房内所有木质结构没有一点毁损,油漆没有剥落、掉漆现象,偌大“仰尘”上永远是一尘不染,光滑如镜。主人透露了个秘密:住人炕的右后上角那块“仰尘”板有机关,是个活的,别人看不出来,遇有匪盗,可把值钱东西藏在“仰尘”之上,甚至人也可以躲藏进去,再盖好,神鬼不觉,可谓设计奇巧。房子边墙1米厚,侧有通风窗,冬暖夏凉。李先生说,那年他到北京,专门去故宫参观了一下皇帝住的房子,发现其结构、式样与这房子一模一样,就是略高一点而已。

此外,还有孙家大院、吴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四)

黄甫人崇文尚德。

陪我参观的几位当地老者说,他们年轻时,过年都会一家一户撵上看对联,看谁家编得好,谁家的字写得好。说到看对联,83岁的魏恭老人突然想起一块老碑,说那块碑上的碑文就是一副对联,记得有一句是“独守孤城为文人争许多气节”,下联只记得后面五个字“是何等英雄”,四五位老者谁都想不起来完整对联,于是提议去找王凯老先生,说他一定记得。徒步到王凯家,正好在,王老现年74岁,退休老教师,曾获陕西省山区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王先生说他前几年得过脑栓,什么也想不起来,不过他有资料,去另一房翻。好一阵过来说,没有翻上,觉得遗憾。

可是事由大家却记得:清同治七年,回回犯黄甫,常常进城烧杀掳掠。第一次,有人出面给回回跪下祷告,说不要杀人,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回军还是杀了人。第二次来,全城人都跑了,偏偏有个秀才王汝翼不跑,独守城门,与回军对垒,先是训骂,然后往下甩石头,把回军打跑几次,后回军绕道陷黄甫城,王汝翼被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秀才的勇武,给他立了碑。我返回后,第二天李喜民先生专门打过来电话,说碑上那一副对联有人记起来了,上联是“独守孤城为文人争许多气节”,下联是“能挥大患看儒者是何等英雄”,横联为“舍身取义”。我们姑且抛开回民造反的历史评判,仅就事论事,王汝翼还真够个英雄。

魏恭老先生告诉我说,他年轻时大街上还有十几座大牌楼,题款书法一流。街上有和西安钟楼一样的十字洞,其上雕刻精湛,顶层蓝天泥塑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栩栩如生,路洞汽车都可以穿行过去。魏老指着魏家大院说,这里原来的大牌楼上题“大宾”二字,“宾”字是繁体字“賓”。何为大宾?有人随口说,可能是古代的宾馆吧。错了,简言之,大宾即“乡饮大宾”,是明清时期官家尊贤敬老的一种制度。当时百姓把年高德劭之人推荐为“乡饮大宾”,县府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办“乡饮大宾”活动,是日,县府杀猪宰羊,在礼堂内置办丰盛的酒宴,县令率僚属提前到礼堂门外相迎,对前来的大宾们行三揖三让礼,在礼堂内升堂后再行拜礼方入座举行宴会。县令等向被邀请来的大宾们轮番敬酒,直至酒足饭饱方散席。此制度以弘扬风节,彰显社会和谐。“乡饮宾”中分为大宾、介宾、耆宾等五个档次,其中“大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故建立牌坊以示荣耀。凡举大宾者,旧县志中多有载焉。

在黄甫我还听到一个与“孝”有关的有趣的故事:说黄甫曾经有个刘吕氏,夫亡,婆婆瘫痪,她精心伺候十几年。某晚,其婆母病得厉害了,半夜来了小偷,透过窗户看见刘吕氏正端坐于婆母身旁给其喂汤水。小偷看了半天,竟然被感化,说:“如此孝敬的媳妇,我怎么忍心偷她家呢?”遂无所取而去。从此,黄甫也留下“小偷不偷孝子”的故事。

(五)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王嘉胤故居在黄甫大宽坪,本欲去,时间安排不来,甚为遗憾,但却采访到两个鲜为人知的奇异事:一个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古槐上,明亡后,老朱家有后人竟潜逃到黄甫堡,改姓为“祁”,现在黄甫祁家大院的“祁家”,正是明朝朱皇帝的后裔。祁家大院房脊梁上面的砖雕全是空心砖,兽头为张口兽,是按明代北京建筑样式修的,一看便知是曾经取得过功名的官宦宅邸。几位老年人说,每年除夕夜,祁家都把大门一关,挂起朱元璋像开始祭拜,平时都卷住藏好,这几个老者中有人曾目睹过。可巧的是,推翻朱家王朝的米脂李自成也有后人居住在黄甫。此李家正是出了文、武举人的李家。

据李喜民先生介绍说,他们祖籍米脂李继迁寨,李自成失败后,怕受株连灭族,他的祖上先逃到山西河曲,大概在清乾隆年间又到了黄甫。祖训是后代不可从政,开始连着七代人都是木匠,多少代人没有吃政治饭的,所以才有道光年间祖上弟兄各中“文举”“武举”谁也没去赴任的事。清中期后,其祖上在内蒙河套开了产井河,开垦灌田0顷,每顷年租2块白洋,年收入大洋,在包头开“穿心店”,包括现在包头市红星剧院整条街都曾是他家的。直到民国时期,出了个他的叔爷爷李唐三,人称三财主,赌博、抽洋烟,把太家沟、马家圪堵的土地都输了、送了人,还把包头的产业都输光了,家里人气不过,用家法把他叔三爷关了三天禁闭。唉,古人说,富不过三代,有时还真灵验!李先生的感叹,令人深思。

如今的黄甫古堡,为黄甫镇镇政府所在地,境内有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经济发展飞快。府谷县十分注重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维修保护有影响的民居大院,维修老城隍庙、过街路洞,并在古堡街道南建起汉白玉大牌楼,两面雕刻“美哉黄甫”“崇文尚德”,在北路口的牌楼上雕刻“金黄甫”三个大字。黄甫是个较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闲之地,特别是那些古朴幽雅的明清建筑,给现代人留下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睹之,流连忘返;走后,难以忘怀。我祝愿“金黄甫”能发出更加耀眼的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