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很短,有些记忆却很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的孩子家里没有什么玩具,小溪边、山上、树林都是他们的快乐大本营。放学后去河边抓鱼摸虾,到林中爬树摘野果,每次收获颇丰,满载而归,不仅可改善家里的伙食,而且还能解馋,这些记忆一直藏在心里。
有些调皮的男孩,还不忘顺便采摘一些路边的苍耳子,悄悄藏在书包里,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恶作剧将苍耳子投到女同学的长头发里,等到女同学发现想扯下来,岂料越扯缠得越紧,哭诉着告诉老师,男孩免不了挨老师一顿狠批,甚至在太阳下罚站。
曾经,苍耳是农村山坡、路旁、田间地头最泛滥的一种野草,它的带总苞的果实浑身长满刺,叫苍耳子,在《尔雅》中称为“葹shī”,《离骚》也写道“菉葹以盈室兮”。有刺被视为“恶草”,古代用以比喻小人。如今这苍耳子成为珍贵药材,晒干后却可卖到50元一斤。
苍耳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果实如耳硝,得“耳”之名,熟后色为黑褐色,意为苍色,故名苍耳。它有许多别名,如卷耳、葹、羊负来、白胡荽、胡葈、野落苏、常枲、爵耳、耳珰草、常思、常思菜、进贤菜、野茄、猪耳等。广东人喜欢叫它为痴头芒。
苍耳对生产环境要求不高,与荒地杂草相伴,或孤立又或群生簇拥,株高60~多厘米不等,根纺锤状,茎下部圆柱形,上部有纵沟,在主茎上会长出很多的侧枝。叶子宽大,与茄子叶子有几分相似,呈三角状卵形或心形,近全缘,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正面绿色,背面苍白色,被糙伏毛,茎脉带浅棕红色。
春夏间绽放绿色的小花,只在夜间盛开。果实成熟期在9~10月,果无柄,由硬化的总苞所包被,呈瘦长倒卵圆形,长1~1.8厘米,直径0.5~1.2厘米,上面有很多尖硬的刺,像狼牙棒一样。易粘附于人或动物的衣服和毛发,且难以摘除。
苍耳原产地为北美洲,后传到欧洲,据说我国最早的本土苍耳是从蜀道,随着粘在羊毛身上传播到中原而来的。《博物志》中记载,“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葈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负来”。
苍耳子是目前常用的药材之一,现在野生的越来越少,再加上中药材普涨,如今价格水涨船高,现在干燥果每斤售价50多元。
苍耳子中含有槲皮素、芦丁、紫云英苷、多种氨基酸、生物碱类化合物。同时还含有甾醇、倍半萜内酯和水溶性苷类物质。具有祛风散热、解毒杀虫、通鼻窍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苍耳子,炒香侵酒服,祛风补益。”
苍耳全草有毒,毒性成分来自于内含的是羧基苍术苷、苍术苷和羧基苍术酸钾等。药用主要是干燥果,可以煎汤、捣汁、熬膏或入丸、散剂服用,也可外用。
是药三分毒,苍耳子也不例外,如果药用,切记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在古代闹饥荒的时候,老百姓将苍耳子炒成微黄,再去掉尖刺,烧烤或蒸熟了食用。
苍耳子含有的油脂类化合物比较多,主要有酯、醇、酸等多种挥发油,因此可以榨油,而且含油量高。苍耳子油除用于医学外,还可广泛用于化工领域,比如制作油漆、油墨、肥皂的原料。
苍耳子在百草丛中的苍劲挺拔,身披铠甲,锋芒毕露,它的药用价值不仅早被古人所识,而且还是文人墨客歌颂寄以抒情的植物。和小彪在《咏苍耳》中写道:“三千瑞草气轩昂,遍体锋芒更显强。救世神农亲口试,善能祛疾药归场”。
再如刘明泉的:“堤畔河槽倚翠岑,有风吹过即清吟。天生一个狼牙棒,百草栖身毒不侵。”用狼牙棒形容苍耳子,惟妙惟肖,歌颂了它“百草栖身毒不侵”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