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近日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共计收入41张照片,其中年8月21日视察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照片为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八步沙林场听取防沙治沙整体情况汇报“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高度赞扬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入选建国70周年“最美奋斗者”22个集体之一,也是与塞罕坝林场是生态战线仅有的2个入选集体。相比于塞罕坝、库布其、右玉等绿色典型,八步沙又是条件最艰苦、资金最匮乏、技术最落后、工具最原始、人力最缺乏的一个,更加真实而感人;相对于很多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人物或是行业精英,或是科技尖兵,他们只是西北普通的治沙农民,更能引起群众情感的高度共鸣;相对于很多先进事迹或者是“惊天动地”一般人难以企及,或者是“一战成名”承平时期“可遇不可求”,他们的事业是简单易行的种树种草,更能引导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八步沙林场重要讲话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和把握蕴含其中的“志”和“智”,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美丽中国实践中。
党员带头是前提。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指出:“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北部风沙线长达公里,八步沙地处古浪县境北、腾格里沙漠南缘,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每年向村庄推进7.5米,掩埋毁坏农田,逼得很多村民要搬离,风沙逼得人跑,人们因沙而贫、而苦了一辈又一辈,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八步沙不治,土门子不富”。改革开放后,政府决定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的承包办法,彻底整治这片沙漠。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补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紧接着,担任村支书、村主任、生产队长的贺发林、郭朝明、张润元、程海、罗元奎积极响应,像愚公立志“毕力平险”一样,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39年来,三代人坚守初心,从来没有忘记“走过的路”,没有忘记“走过的过去”,经历过家人不解、别人嘲笑、种树失败、资金匮乏等种种困难,经受住了风霜雨雪酷暑寒冬的考验和外面世界的各种诱惑,但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与时俱进是关键。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六老汉三代人能够团结接力治沙造林39年不止,关键就在于思想和措施上的与时俱进。六老汉响应改革开放之风,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可谓“破天荒”之举。一分种,九分管,林场与护林站职工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到人,加强管护,将管护区划分到每个护林站,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保证了育苗的后续发展,成为全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国家生态政策调整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贴,当地群众开始修建砖瓦房后,重要经济来源的花棒也没了销售市场,林场面临工资发不下来,资金断流的困境。八步沙人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总结出了“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管理模式,主动适应市场,蹚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农林牧副多业并举”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路子度过难关。世纪之交,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八步沙人在“进”、“散”、“守”之间做出走市场化治沙之路的重大决策,进行企业化转型,将目光瞄准市场,积极去争取项目,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凭借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工程质量到位、管理团结、良好声誉等优势,通过企业竞标承接了很多生态工程,给他们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为林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市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绿色发展。八步沙林场进一步发挥优势,迎来了大干快干的新机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走向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接力奋斗是保障。生态建设是一项投资多、周期长、见效慢、工程大的系统工程,要有历史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年六老汉承包八步沙时,面对是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不平衡的“持久战”,一方面六位老汉平均年龄49.6岁,年过半百,一方面是寸草不生黄沙滚滚7.5万亩的沙漠,而承包期是25年。颇有当年“以残年余力”、“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的艰巨性。六老汉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愚公精神,口头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春秋季压沙活多任务重时,六老汉各自回家动员家里人“参战”,六户人家40多口人齐上阵,年纪最小的只有10多岁,劲往一块使,拧成一股绳,相互不离不弃。在这场以时间换空间的“持久战”中,有的老汉去世,有的年老干不动了。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老汉们的铁锹,“六兄弟”成了第二代治沙人。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第三代治沙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将绿色梦想铸成坚定信念,把三代人的精彩华章写在了八步沙。
群策群力是根本。毛泽东赋予了“愚公”精神鲜明的人民主体性,“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如果说塞罕坝绿色奇迹是“国家主导型”,库布奇绿色奇迹是“科技主导型”,右玉绿色奇迹是“政府主导型”,相比其他生态工程,八步沙就是“群众主导型”!六老汉既是党员又是普通群众,有困难一起想办法,有工作一起干,至始至终彰显了群众首创性和群众主体性。起初,六老汉没有任何治沙经验,经过多次实验和失败摸索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最经济实用的治沙办法,大大提高了成活率。摸索出“先治窝、后治坡、最后再治沙梁岗”这种科学有效的治沙流程。对流动沙丘采取“草方格沙障人工造林”措施,治理成效进一步提升。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随着技术的改进、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他们有很多的资金来发动群众,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不断扩大。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副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