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11月19日电(记者魏建*)“我们敞开怀抱欢迎公益志愿者来沙漠造林。”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的一句话,无形中透露出当下八步沙造林的责任和使命。要想沙洲变绿洲,还需新一代的造林人,有文化、懂科学,开展网络治沙、科学治沙。
“回望历经40多年走过的治沙路,八步沙取得现在的成绩,得益于*和国家的好*策。”今年,郭万刚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他说,这份荣誉,虽感荣耀,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讲好八步沙故事,把三代人的治沙事业传承下去。
图为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资料图)高康迪摄
“八步沙不绿,我哪儿都不去”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据说,多年前,这里只有八步宽的沙口子,所以叫作“八步沙”。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沙子又细又软,人踩上去,脚就陷到沙里了,只能一步一挪地艰难“跋涉”,所以也叫“跋步沙”。
20世纪70年代,“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是彼时八步沙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以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为首的八步沙“六老汉”,自发组织起来治沙造林。
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年,郭朝明等六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在治沙合同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义无反顾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开启了战风沙、保家园的漫漫征程。
年,30岁的郭万刚在父亲的嘱托和感召下,接过八步沙植树造林接力棒。进入林场前,他还在古浪县供销社端着“铁饭碗”,并不甘心当“护林郎”,甚至一度盼着林场散伙,自己好去做生意。
然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彻底改变了郭万刚的想法。他当时正在林场巡林,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吹成了“滚地葫芦”,最终,他总算死里逃生。后来,郭万刚在八步沙林场场长就职演说中立下了“八步沙不绿,我哪儿都不去”的雄心壮志。
图为当地治沙的草方格。(资料图)魏建*摄
“三分造,七分管护”
几经周折,通过贷款打井、开垦荒地,八步沙的治沙人终于走出困境,治理后的荒漠也逐步有了经济效益。八步沙人坚信,“今天种活一棵树,明天就会种活千万棵树”。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终将八步沙变废为宝,将不毛之地变成绿色家园。
年近70岁的郭万刚说,40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带领当地民众,一亩一亩,一方一方,硬是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共完成治沙造林23.7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到43万亩,相当于再造了5个八步沙林区。
据统计,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干武铁路及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
“三分造,七分管护”是郭万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虽然近半个世纪的造林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眼下管护任务艰巨,尤其在冬季草木干枯,护林防火尤为重要,25个护林员驻守在6个护林点,人均管护达亩,每天摩托车巡回大约20多公里。
不仅如此,他们还实施了联户承包、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罚分明的护林员工作制度。在治沙造林方面,分区域不同地段进行,沙丘上种植梭梭、柠条等,丘间地种植白榆、沙枣、红柳等,草方格内,直接洒草籽,形成一个完整的防风固沙林带。
沙漠变成绿洲,绿洲变成富洲
“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环境。”郭万刚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通过半个世纪治理,古浪县万亩沙化土地已有五分之四得到了治理。从过去沙进人退,到现在人进沙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
提起第三代八步沙人,就不能不说郭万刚的儿子郭翊。八步沙林场引进大学生,动员青年人回乡创业;开办林下养殖场、开发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新产品,运用新科技为治沙造林服务;GPS定位、直升机巡林、机械化治沙、机械化造林等等,都出自于这位幕后英雄之手。
郭万刚说,未来,要把八步沙三代人的治沙事业传承下去,持续不断抓好生态治理,巩固和扩大八步沙造林绿化成果。加快八步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生态展览馆建设,打响八步沙生态旅游品牌,讲好八步沙故事、传播生态建设新理念。
“想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还吃不饱饭,到现在的新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郭万刚说,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像愚公移山一样干下去,终有一天,能把沙漠变成绿洲,绿洲变成富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