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知青生活就像被甩在前行列车两旁的树木,已渐行渐远,又像发生在年代久远的事情,记忆也模模糊糊,但发生在下乡插队期间的一件事情,史秉承至今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每次提及那件事,史秉承就觉得愧疚和难为情,因为他错怪了最好的朋友。
史秉承和姜小*是从小一起玩大的好朋友,他俩一起念的小学,一起读的初中,也是一起到东北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
年3月末,史秉承和姜小*他们一共十三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东北边陲的梨树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十三名上海知青有五名女生八名男生,五名女生借住在了小队会计家的两间厢房里,八名男生住在了队部后院的两间土坯草房里。这两间土坯房是队里的备用仓库,一间房子里搭有火炕,刚好睡下八名男知青。
梨树沟大队地处原始森林的边缘,那里的人均耕地面积虽然不算多,可那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又有丰富的林产资源,当地社员们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知青们来到梨树沟的第一顿晚饭是在队长王长平家吃的,也算是为上海来的知青接风洗尘。饭菜很丰富,有榛蘑炖小鸡,有豆腐炖酸菜,有炒木耳,有干茄子炖蘑菇,还有辣椒炖小鱼和咸菜条,主食是玉米面饼子大米粥。吃完那顿接风饭,男知青和女知青们就分开做饭吃了。
史秉承他们在梨树沟插队,最大的好处就是离林子近,烧柴非常方便。还有两个便利条件,村前是一条小河,冬季都能凿冰捞鱼,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鱼。林子里春夏有野菜,秋天有蘑菇、木耳,有榛子、松子和山核桃等野果,冬天还能上山打狍子套野兔,那里除了冬季寒冷,其他方面都很好。
除了自然条件好,梨树沟的乡亲们更是善良热情,知青们来到后,乡亲们自发地给知青们送咸菜送酸菜,也有送蘑菇木耳干菜的,还有的社员上山帮知青们打柴。特别是女知青们的烧柴,都是社员们帮忙从山上拉回来的。
梨树沟虽然水源充足,可当时的水田不多,就有几亩稻田,其余的都是旱田,一年种一季玉米,也种少量的高粱和*豆,但数量很少。因为梨树沟比较偏远,公社干部很少到梨树沟来,社员们家家都有菜园子自留地,夏天的蔬菜基本够吃,秋天的白菜萝卜也差不多够吃一冬天的。梨树沟的生产劳动也不是很紧张,基本就是忙半年闲半年。四月末开始春耕春播,十月末秋收就基本结束了。
每年到了榛子和松子收获的季节,王队长都会给社员们放几天,让社员们上山打点松子,采点榛子和蘑菇,当时不像现在物资丰富,那时的松子、榛子和蘑菇木耳就代替了现在的副食品。知青们也会跟社员们上山采点榛子蘑菇,也打一点松子,这些山货晒干了寄回上海,上海的父母亲友都特别喜欢。
年冬季,经公社批准,在梨树沟插队的知青可以回上海探亲过年,假期一个月,但知青点必须留人值守,男知青留两人,女知青留两人。马上就要过春节了,知青们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愿望都非常强烈,都想着回家过年。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发扬风格,谁也不愿意留下来看家。
看知青们都不愿发扬风格,史秉承第一个站了出来,他说愿意留下来看家。可一个人留下来也不行啊,必须按上级的要求办,不然谁也不能回家过年。王队长看大家僵持不下,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抓阄定去留。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王队长让史秉承弄了十二张纸条,写了三个“留”字,五张纸条里有两个“留”字,让女生抓阄。另七张纸条里放一个“留”字,让男生抓阄。很快就有了结果,抓到“留”字的知青也没懊恼,之前大家都同意,都说听天由命。
九名知青回上海的前一天,史秉承把五斤松子、五斤榛子和一些蘑菇木耳装在一个洗干净的旧面袋子里,用绳子将袋子口系紧,让姜小*捎回上海,送给他的父母。姜小*虽然带了很多东西,还是痛快地答应了。
一路乘车换车有多艰难有多辛苦就不细说了,可到了上海下车时,姜小*突然发现给史秉承捎的那个面袋子不见了,大家帮忙把整个车厢都找遍了,也没找到那个面袋子。这下可把姜小*急坏了,自己的东西丢了倒不怕,可偏偏丢了给朋友捎的东西。
走出车站后,姜小*告诉大家,回东北后都不要把这事告诉史秉承,要是让史秉承知道了这事,史秉承一定会有别的想法,肯定会说你自己的东西咋没丢呢?姜小*已经考虑好了,他想用自己从东北带来的松子和蘑菇给史秉承补上。
回到家,姜小*对他父母也没说丢东西的事,只说自己给史秉承捎了东西。把从东北带回的东西都倒出来,正好有五斤榛子,幸亏带了十斤松子,一家一半。可姜小*没带木耳,他没采到木耳,只带回来几斤榛蘑和二斤小*蘑。姜小*到关系较好的几个知青家问了一下,大家都没有木耳。没办法,姜小*只好给史秉承家送去了五斤松子、五斤榛子和二斤小*蘑,还把自己带来的大米和*豆给史秉承家送去了一半。
回到东北后,大家都没对史秉承说丢东西的事情。
第二年春节前,轮到史秉承他们四人回上海过春节了,他们也从东北带回了很多土特产。姜小*知道了路途换车的艰难,他没让任何人给他往家捎一点东西。史秉承还专门问姜小*,有没有东西往家捎。姜小*说去年刚回过上海,就不要捎了。
那次回上海,史秉承又带回了二斤山木耳,那是王队长送给他的。梨树沟那边山上松子、榛子很多,蘑菇也不少,就是木耳不多,一般人很少采到木耳。王队长知道山上哪里有木耳,他年年都能采到木耳。吃年夜饭时,史秉承的父母都说木耳好吃,史秉承才知道让姜小*捎的木耳没给他父母送来。对此,史秉承非常气愤,自己多年的好朋友,竟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
在回东北的途中,史秉承把姜小*扣留木耳的事情告诉了大家,那两名女生说不能呀,姜小*很好的一个人呀。那名叫江海航的男知青说,回去一定当面让姜小*说清楚,木耳到底吃到谁肚子里去了。史秉承说这事到此为止,以后谁也不要再提,大家知道姜小*是什么样的人就行了。
回到东北,史秉承明显冷淡了姜小*,姜小*还是和以前一样,他并没有觉察到史秉承的异常。年冬季,姜小*通过了征兵体检和*审,他就要离开插队落户生活了四年的梨树沟当兵入伍了。临离开的头一天晚上,大家一起聚餐为姜小*饯行,王队长还买来了两瓶高粱白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姜小*举杯感谢大家:“首先感谢王队长的关爱和帮助!真的是衷心感谢!谢谢大家四年多的关照!咱们一同在异乡生活了四年多,情同兄弟姐妹,以后无论走到哪,咱们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今后谁有什么困难,咱都相互帮助。”“姜小*,你说得可真漂亮,我问你,前年你回上海过年,史秉承让你捎的木耳捎哪去了?捎到你自己的肚子里去了吧。还说咱们情同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怎能办这样的事情呀。”江海航把酒杯放在桌子上,阴阳怪气地来了这么几句,欢快的气氛顿时变得沉闷了。
姜小*干了酒杯里的酒,默默地低下头来。王队长听出了话里的意思,他看大家的气氛沉闷了,赶紧笑着说:“咱大伙今天为姜小*饯行,不说不高兴的事情,来,大伙吃菜。”“史秉承,这话是你告诉江海航的吧?姜小*是啥样的人,你不清楚吗。你俩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前年回上海,火车上那是人挤人啊,这个不说你也知道,你们去年回去火车上也是如此。我们在上海下车时,才发现给你捎的那半袋子东西不见了,这事姜小*不让大家告诉你,他把自己的东西都给你家送去了,为了那点木耳,姜小*还去过我家,问谁带回了木耳,可惜谁都没有木耳。这事你要不提,姜小*永远也不会说这事的。”一名叫冯志刚的知青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听了冯志刚的话,史秉承脸红到了脖子根,江海航的脸也红到了脖子根,大家谁也没再说话,现场的气氛再一次沉闷。
时隔这么多年,现在想想当年错怪姜小*的事情,史秉承还感到愧疚和难为情。多年来史秉承都没对姜小*说过对不起,今天他想借助百家号这个平台,真诚向姜小*说声对不起。他说一同有过插队经历,一同在一个锅里搅过饭勺,这种情谊,比亲兄弟姐妹还亲。这种兄弟真情,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