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厚植绿色基础扩展生态空间 [复制链接]

1#

北山美丽园绿化。

青海湖东沙区治理。

西宁市大南山绿化。

青海云杉育苗基地。图片由青海省林业厅提供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努力构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为一体的生态安全体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高原特色林业产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体系。五年来,投资亿元,完成营造林.6公顷,义务植树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多百分点,达到6.3%。

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是制约青海发展的最大瓶颈。历届省委省*府始终坚持把国土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先后作出“突出重点抓生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年省委省*府召开全省绿化动员大会,层层建立**一把手为“双组长”的领导新机制,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做到任务、资金、措施、责任“四落实”。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在全国打响大规模国土绿化,再造绿水青山战役。这一年全省营造林规模首次突破.6公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又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为营造青海绿水青山注入了新动力。

在*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始终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绿化国土、改善生态作为执*为民的第一要求,出台了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林业部门发挥主力*作用,各部门保障配合,*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协同。从东部湟水谷地到西部柴达木戈壁,从北部祁连山麓到南部雪域江源,从城市城镇到农村牧区,从交通沿线到荒山荒坡,迅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国土绿化提速行动。

面对自然环境恶劣、造林难度高的特殊困难,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结合,努力增绿扩面补齐生态短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启动实施湟水百万亩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采取“造”“管”“封”等综合措施,厚植绿色基础,扩展生态空间,全省完成营造林.6公顷,义务植树万株,全省森林面积达到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6%提高到6.3%。特别是年造林面积首次突破.6公顷,为历年平均任务量的2.5倍,创历史记录,为全国提供“青海方案”。

而今,通过不懈努力,全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促共赢、良性循环的大绿化、大生态格局。

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装,一片片沙地变成绿洲,一处处村镇覆盖绿荫,绿色给古老的高原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注入了蓬勃力量。

风沙危害严重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我省坚持封造结合,累计防治荒漠化沙化土地公顷,共和盆地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逆转。海晏县举全县之力推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共治理沙化土地公顷,治理区林草覆盖度达到30-40%,青海湖北岸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创出了一条高原风沙干旱区防沙治沙新路子。

西宁市30年如一日,持续推进南北两山造林绿化。自年以来,省委省*府主要领导一任接一任亲自抓南北山绿化,以尕布龙为代表的老干部带头植绿护绿,省市各单位分片包干,各族干部群众义务劳动,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植树造林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7.2%提高到79%,建成首个西北省会“全国森林城市”,成为全省国土绿化的标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规模造林.3公顷,治沙.3公顷,“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建设初具规模。海东市大力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三绿建设,构筑绿色东大门。*南藏族自治州沿*河、隆务河流域打造绿色生态长廊,去年仅尖扎县完成集中连片造林公顷,相当于前10年总和,创造了青南地区规模造林新纪录。玉树市以绿色统领灾后重建,塑造了“半城青山半城绿”秀美景观。

今天,绿色成为了大美青海最鲜明的底色。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出台实施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森林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积极培育森林康养、乡村花海等新业态,建成全国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涌现出康普德、大漠红等一批龙头企业,林产业直接带动全省20%的农牧户增收致富。与此同时,不断强化林业资源保护,稳步推进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在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践中,始终坚持科技兴林,按照“以绿为主、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的原则,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并举,灌溉与保墒结合,大力推广浅山汇集径流、针阔混交保水林等技术,推进山连山、沟连沟集中连片治理,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生态治理效果,建立了青藏高原标准规范造林模式。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出台加快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了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森林旅游等产业体系。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型林业产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生态+”精准扶贫模式,全省共聘用护林员10万余名,直补各类林业奖补资金49.3亿元,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万名,带动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紧紧抓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契机,探索完善国土绿化体制机制。创新*策支持措施。出台《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重点在土地开发、财税金融、产权交易等方面支持,建立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允许承包林地15%的土地用于经营性建设用地等新机制,确立了*府投资、地方配套、银行贷款等多元投入机制。创新资源管护模式。把达到标准的新造林地及时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率先建立“村两委+生态资源管护”模式,探索了*府和农牧民“共保、共管、共建”新机制。通过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有力有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区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

因为缺绿,全省人民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因为爱绿,全省人民永远不会停止追寻绿色的脚步。

作者:叶文娟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