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虚实异治
1、实者,用药胜者为主
诸痹多因“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之阴也”,林氏指出在辨证治疗上,以实为主时,根据邪气偏盛,主张“用药以胜者为主,而兼者佐之”的治疗原则。譬如其中风气胜者为行痹,治疗行痹,以散风为主,兼去寒利湿,参以补血,因血行风自灭也。寒气胜者为痛痹,治疗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因辛温解凝寒也。湿气胜者为着痹,治疗着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因土强可胜湿也。林氏此时常用风湿病方剂有防风汤、加减五积散、川芎茯苓汤、羌活胜湿汤等。同时,他强调在痹初起,骤用参、芪、归、地,则气郁滞,邪不散,应该只以行湿气药主之。风湿病初起,实为主者居多,当以祛邪为先。此与《金匮要略》中“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之虚实异治之理相通。
2、虚者,用药补其偏衰
“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林氏强调对于痹症根本在于营卫正气先虚,故不能一味祛邪,需注意以虚为主者补其偏衰。久病体虚时,宜峻补真阴,可使气血流行,则病邪随去。“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对于虚证,如若昧者治疗时反用攻伐,则复伤元气,尤为难治。如在医案中以蠲痹汤治疗真气虚而风湿为病,卫虚则不用,用*芪、炙草以实卫,营虚则不仁,用当归、白芍活血以调营,羌、防除湿疏风,姜*理血中滞气,入手足而驱寒湿,用酒和服借以行药力,故而奏效。二、强调选方用药要在合宜
在药物的选用上,所治诸药,用宽用猛,各得其宜,这在治痹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林氏认为治痹时不应攻里,因攻里药皆苦寒,用之则阳愈结,其痹转入诸腑而成死症矣,此常法。但必要时却不畏其峻攻,如林氏同意石顽老人观点,如若湿热挟痰挟血入络痹痛,症重日久,“必加乌、附,驱逐痰湿,壮气行经,大便阻滞必用大*”,这与大多数医家不同,而针对不少医家因畏其峻攻而却步,明确指出其不知邪毒流满经络,非乌附不能散结,燥热结滞肠胃,非硝*不能润燥。清代医家张鲁峰在《馤塘医话》也曾曰:“凡用药以病为主,果所当用,即如*、硝、巴豆之导滞,莪术、三棱之破气,甘遂、大戟、芫、荛、商路之行水,亦未尝不取效如神。”药物剂量大小的运用亦非常重要,用量可直接影响疗效,临床上重剂起沉疴的案例不少,而剂量运用不当可致失治误治影响疾病治疗。若本应大剂量治疗反用小剂量,可能因药量太小,减效而不能及早痊愈,延误病情;或者本应小量轻剂治疗反用大剂量,可能因药过量,产生毒副作用。
三、权宜先后缓急
治病应有层次法律,不可造次孟浪,杂乱无章,林氏在治疗风湿病时,常常注重治病先后缓急。如他在治疗鹤膝风时,参考喻嘉言的经验,提出在治疗上宜先养气血,使肌肉渐荣,再治其膝。如同治疗偏枯之症,急溉其未枯者,可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否则,“但用麻*、防风等散风之药,鲜有不全枯者”。
四、善于察其兼证而审治之
虽然很多风湿病初起为局部病变,但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无法脱离整体独立存在。林氏在治病时非常注重从整体出发,整体和局部结合以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在论治诸痛时,虽然用药有按疼痛部位不同有所区别,但仍然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着眼于全局,善于察其兼症而审治之,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在论治腰痛时指出,“凡遇阴雨则隐痛,或久坐觉重者,湿也。得寒则痛,喜近温暖者,寒也。得热则痛,喜近清凉者,热也。闪挫痛,或跌扑损伤者,血瘀也。肝脾伤,由忧思郁怒者,气滞也。负重致痛者,劳力也”。故在治疗上,或祛风散寒止痛,或清热消肿止痛,或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各不相同。
五、按部位论治用药
《张氏医通》曾曰:“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此举按照疼痛部位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不同引经药物,可明显加强疗效。痹病常累及全身不同部位,故林氏不仅精于辨证,还注重结合辨不同部位论治用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按照部位不同循经用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因人而异,更有效率及针对性。如在治疗肩背痛时,“凡背痛,通用姜*散,更须加防风、羌活引经”。再如一则妇人右臂痛手不能举医案中,辨病为肢痹,法当宣风逐寒燥湿,兼通络止痛,药用舒筋汤治疗,使邪不滞于筋节,而拘急舒矣。在临床加减治疗时,林氏主张肩背加羌活、狗脊、鹿胶,腰脊加杜仲、独活、沙苑子,臂指加姜*、桂枝,骨节加油松节、虎膝,下部加牛膝、薏苡仁、五加皮、虎胫骨,经络加桑寄生、威灵仙、钩藤。诸如此类,均按照部位不同加减用药。
编辑:张翼云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