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出自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的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为: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诸药相伍,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现代用法为水煎服,用量可参考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在临床应用中,泻黄散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伏火所致的各种病症。患者常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等症状,以及因脾热弄舌等表现。泻黄散的功效主要在于清泻脾胃伏火,使火热之邪从肠道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歌为:“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山栀藿香充;炒香米酒调和服,胃热口疮显奇功。”这首方歌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泻黄散的组方特点及功效。在应用泻黄散时,需注意辨证施治,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配伍禁忌。同时,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劳累,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本方证是由脾胃伏火薰蒸于上所致,这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火热内蕴,长期积累形成伏火。这种伏火会薰蒸于上,影响口窍,导致口疮、口臭、口燥唇干等症状。此外,脾胃内有伏热,还会表现为烦渴易饥、不时弄舌等表现。针对这种病症,治疗需要清降与升散并进。方中石膏辛寒以治其热,山栀苦寒以泻其火,共同发挥清上彻下之功。然而,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以彻底清除伏火积热,因此方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胃伏火的作用,也符合“火郁发之”的治则。更与石膏、山栀同用,使清降与升散并进,既能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又能升散解伏积之火。此外,藿香芳香醒脾,可以振复脾胃气机,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以甘草泻火和中;用蜜、酒调服,则有缓调中上、泻脾而不伤脾之意。这些药物的配伍特点是: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以防泻脾所伤。对于脾胃伏火之证,本方可谓照顾周全。与清胃散相比,本方和清胃散都有清胃作用,但本方是泻脾胃伏火,用于治疗脾胃伏火诸证;而清胃散是清胃凉血,用于治疗胃中火热诸证。两者虽然相似,但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则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这是两方同中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