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们的治沙故事,比电影里更精彩被盛赞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个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国庆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其中一个单元《回乡之路》讲述了治沙的故事,在该单元结局时,大屏幕上出现了治沙英雄和团体,在一闪而过的镜头里,女子民兵治沙连显得尤为特别。女子民兵治沙连驻扎在陕西省榆林市,该地处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与风沙搏斗是这里人民的日常。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面积达万亩。如今,这里林木覆盖率达34.8%、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公里,年入黄泥沙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9亿吨。这其中,女子民兵治沙连功不可没。

榆林市靖边县的西草滩湿地公园(摄于年8月16日)。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再苦再累也不怕,就怕白干啊”

“一觉醒来门都被沙子顶住了,得从窗子爬出去挖走门口的沙,才打得开家门。”说这话的是今年64岁的席永翠,她是声名赫赫的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一员。

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开启了治沙造林的征程。

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沙地里挖坑栽柳

没有住处,她们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笆庵,没有工具,就从各自家里带来独轮车和铁锹。每次搬运树苗,姑娘们要背着60多公斤的树苗走30多公里的路程,翻越几十道沙梁。路上遇到大风,几个力气较大的姑娘轮流走在最前头,大家一个挨着一个紧跟在后面,互相搀扶着鼓励着,一步一步东倒西歪地返回连队。

年4月,连队决定建苗圃。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建起了育苗地。可是,刚刚长出的幼苗一夜之间被风沙全部掩埋,姑娘们抱头痛哭。为了让树苗不受伤害,她们用双手一把一把地把沙子刨开,再将一棵棵树苗扶正。她们的手指被沙子磨破,沙子里的枝条戳烂了手掌,在6个日夜的抢救之后,80亩幼苗全部脱险。

“那些年,我们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每把工具上都留下了血印子。”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席永翠潸然泪下,她说,“当年许多姑娘都留下了终身疾病,我很怀念‘长城姑娘治沙连’。”

席永翠是当年第一批女民兵,她从一名班长到连队指导员,整整在治沙连干了8年。

46年来,一代又一代治沙姑娘接力征服沙漠,改善生态。

榆林,曾被黄沙包围。在榆林林业展览馆,手指着上世纪50年代流沙堆积榆林旧城墙的老照片,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白云国向记者说起当年的情形:郊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吞噬农田,成了榆林生存发展的障碍。

年5月,治沙女民兵们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来到补浪河黑风口安营扎寨,搏战风沙。席永翠是治沙连第二任指导员。她说,“永翠”这个名字寄托着父母对改变家乡面貌的期冀。

“最苦的是啥?”记者问。

“再苦再累也不怕,就怕白干啊!”席永翠说,沙暴一来,刚栽下的嫩树苗全被埋进沙里,那可是姑娘们几十天的劳动成果,“我们那时候都顶着一口气,立誓不治好这沙不出嫁!”

席永翠26岁成家,是治沙连里最晚嫁人的姑娘。她的丈夫也到了治沙连,开拖拉机。

治沙连建连至今,累计推平沙丘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筑饮水渠35公里,给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如今,毛乌素沙地榆林境内,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建成。年11月,榆林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长城姑娘”代代传

8月21日上午,阴。榆阳区补浪河乡万绿成荫,清风吹来,白杨树的枝叶发出飒飒响声。席彩娥和往常一样,带领女民兵在林地里巡查,不时拿起手中的工具在树干上修修剪剪。

席永翠的侄孙女席彩娥是个90后,是治沙连现任连长。已经在这片沙海绿洲中工作了11个年头。姑奶奶席永翠与战友们如何与风沙搏斗,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黄沙地长出绿树青草鲜花的故事,她听父亲讲过一遍又一遍。

席彩娥是她家参加治沙连的第三代。16岁那年,席彩娥主动加入治沙连,3年之后,应征入伍,年年底退役后,她再次回到治沙连。“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如果连队需要,我将永远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林地。”席彩娥说。

“你看现在这里绿树成荫,40多年前,这里可是一片荒沙。”席彩娥说,“前人栽树,后人不能光乘凉,还要维护好林地。”

退耕还林后的陕北。图片来源:陕西省林业局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自组建至年,共推平沙丘多座,先后治理荒漠亩,被联合国专家盛赞为“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连队先后共有多名女民兵。40多年来,她们用心血和汗水染绿了荒漠,用执着和担当染红了青春。

综合自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等

编辑:小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