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身为杭州人,我深爱着鳗鱼这种江鲜。无论是选择清蒸还是搭配梅干菜蒸制,其丰富的脂香都为餐桌增添了一份特别的韵味,与米饭相伴更是绝妙搭配。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在水产领域,除了鳕鱼、鲑鱼和金枪鱼,很少有其他水生动物能将脂肪含量堆砌至15%以上。然而,鳗鱼,特别是中国鳗(学名日本鳗Anguillajaponica),其脂肪含量可高达25%-30%,这简直令人惊叹,与我自身的脂肪含量不相上下。当然,尽管鳗鱼在我眼中是顶级食材,但在我的亲友圈中,却有不少人对其味道持保留意见,甚至觉得油腻难耐。因此,与朋友聚餐时,我总会毫不犹豫地点上鳗鱼,毕竟他们不吃的部分都归我享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与日本人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鳗鱼的美味确实令人难以抗拒。不过话说回来,如今江鳗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值得一提的是,我所推崇的鳗鱼美味,专指那些洄游的鳗鱼,特别是在淡水区域捕获的更为上乘。图中所展示的欧洲海鳗,体重往往超过一百斤,令人瞩目。然而,并非所有未被视为宴会食材的鳗鱼都味道不佳。我承认,我曾对某些海鳗的腥味感到不适,但那只是个别情况。现在,让我们聚焦于这篇文章的主体——英国的鳗鱼。
两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基思·多布尼和安东·埃文克,在研究人类食用动物的历史时发现,铁器时代的英国(公元前年至公元年),凯尔特人的遗迹中并未发现鱼骨头。这一现象引发了他们的极大兴趣。然而,隔海相望的荷兰凯尔特人遗迹中却存在鱼骨头,这让两位专家困惑不已。
随着公元1世纪罗马人的到来并建立不列颠行省,英国的遗迹中开始出现鱼骨。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后,来自海对面的安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等吃鱼狂魔登陆不列颠,英国的吃鱼文化由此奠定。英国本土的河流环境中鳗鱼资源丰富,因此,鳗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英国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这篇文字记录于剑桥古物学会的会议录中,描述了两组大约6-7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墓穴的发掘情况。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座墓穴中发现了一个铜合金碗,碗里摆放着三条鳗鱼的遗骸。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英国人对鳗鱼的喜爱与珍视。这个标记,一个破旧的铜合金碗,似乎在诉说着墓穴主人的故事。令人回想起8世纪著名神学家比德所著的《英吉利教会史》中的一段描述。这段描述出自《英吉利教会史》,描绘了传教士威尔弗雷德在伦敦南部小镇奇切斯特的所见所闻。书中提到,当地人除了鳗鱼,对其他鱼类一无所知。尽管我对此表示怀疑,毕竟盎格鲁-撒克逊人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但至少可以证明,在当时,英国人食用鳗鱼已经相当普遍。在中世纪的英国,艺术作品中常见描绘的鱼篓,是当地人用来捕捉鳗鱼的专用工具。尽管这种鱼篓同样可用于捕捉其他淡水鱼类,但特指用来抓鳗鱼的鱼篓,在英文中被称为“eelbuckes”。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鳗鱼捕捞工具,例如鳗叉,尽管其设计可能让手工耿都摇头不已。但事实上,这种工具恰恰反映了英国人当时对鳗鱼的喜爱。鳗鱼在中世纪英国是一种极为受欢迎的淡水鱼,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将其视为餐桌上的常客。特别是在大斋期等肉类食用受限的时期,脂肪含量丰富的鳗鱼更是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不仅如此,中世纪时的鳗鱼(特别是鳗干)还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可见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英国人当时是如何享用鳗鱼的呢?答案主要是炖汤。实际上,这不仅限于英国,欧洲大陆的人们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烹饪鳗鱼。毕竟,炖煮后的汤汁可以用来蘸面包食用,既美味又经济。尽管我们没有找到英国炖鳗的食谱,但幸运的是,德国的近代烹饪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其中,《汉堡烹饪全书》就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鳗鱼的烹饪方法。出版于年的《汉堡烹饪全书》为我们提供了鳗鱼炖煮的详尽指南。书中介绍的做法如下:首先,将鳗鱼浸泡在开水和醋中,待其煮沸。同时,将黄油与面粉充分揉合,逐步加水直至形成柔软的面团,之后捏成小面疙瘩。接下来,将燕麦粒加盐和黄油煮熟,并通过细筛子过滤。将处理好的燕麦倒入汤碗中,加入适量的水和高汤,煮至汤汁滚沸。此时,加入青豆、胡萝卜和欧芹根,继续煮沸以充分释放蔬菜和香草的香气。随后,加入梨、欧芹、百里香、马郁兰和罗勒,以增添炖菜的风味。接着,将面疙瘩连同煮面疙瘩的水和黄油混合物一同加入炖菜中,煮煮10分钟。最后,将鳗鱼加入炖菜中,煮15分钟,并在炖煮即将结束时加入少许醋进行调味。尽管这份食谱中使用了不少德式食材,如面疙瘩和青豆等,但欧洲的炖菜风格在中世纪时并不那么严格,农民们往往将手边可用的食材都放入锅中。若缺乏某些香料,也可以考虑用野荨麻、野防风草或海棠果等替代。英国人同样喜欢在炖菜中加入土豆。尽管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中世纪时的炖菜全貌,但可以想象出一锅色香味俱佳的炖鳗鱼。接着,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英国和欧洲大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鳗鱼作为炖菜的主要食材,那么后来为何会出现鳗鱼冻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呢?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经过一番探究,我们发现,鳗鱼冻的流行似乎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这种烹饪方式最初在伦敦东区悄然兴起,并逐渐流传开来。伦敦东区,沿着泰晤士河而建,且靠近出海口,这里码头、工厂、仓库林立,因而成为了劳工的聚居地。在那个环境艰苦、生活条件恶劣的时代,劳工们对于饮食的追求简单而迫切:高热量、价格实惠且制作方便。鳗鱼,这种高脂肪的食材,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热量,其强大的低氧适应力也使其能在营养丰富的泰晤士河中茁壮成长。当时的捕捞量并不大,每年四月鳗鱼洄游时,泰晤士河两岸都会被染成黑色,这也证明了鳗鱼的资源相对充足。
然而,尽管鳗鱼炖煮后的味道鲜美,但新鲜的鳗鱼并不能长时间炖煮。因此,炖煮完成后收火并冷却,就成为了保留其美味的一种方法。鳗鱼独特的绞杀翻滚捕食习性,赋予了它厚实的皮和丰富的胶原。在炖煮过程中,这些胶原会溶解在汤中,形成冻状物质,进一步锁住了肉质的新鲜。这就是鳗鱼冻得以诞生的原因。因此,具备这三要素的鳗鱼冻得以保留下来,不仅方便了商家,也为劳工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美食选择。尽管英国人向来不太在意食物的味道,但鳗鱼冻的美味却能在炖煮过程中自然形成,无需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