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孙思邈为何说上工治未病一个关于预防的古老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网上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善医者,医未病之病,治未乱之乱。

夫医之道,欲望病之所从生,谨守生命之原。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中医最高深的智慧。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将这份智慧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这个简单的道理,为何能影响中医千年?

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永徽年间的一个清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上雾气缭绕。

孙思邈走在山间小路上,打算去采集一些药草。

路过一处山涧,他看见一位老樵夫正在砍伐树木。

老樵夫虽已年过六旬,但动作矫健,呼吸均匀,面色红润。

孙思邈不禁驻足观察。

"老丈砍柴多少年了?"孙思邈上前搭话。

老樵夫放下斧头,笑着说:"四十多年了。

"看您身子这么硬朗,可曾生过什么大病?"大病倒没得过,小病也少。

"老樵夫擦了擦额头的汗,"我有个规矩,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活动活动筋骨,喝碗热粥,再上山。

干活也有讲究,不贪多,量力而为。

累了就歇歇,渴了就喝口山泉水。

孙思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时,他注意到老樵夫腰间挂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几味草药。

"老丈还懂得用药?"这是我爹传下来的土方子。

春天喝点防风草,夏天备着藿香叶,秋天嚼几片金银花,冬天含着些干姜片。

一年四季,都有准备。

老樵夫的话让孙思邈眼前一亮。

他想起自己早年在太白山遇到的一位老道士,也是未等病来就知道调养,活到了九十多岁。

这让他想起了年轻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那时他二十出头,刚开始行医,遇到一位得了重病的富商。

那富商平日里养尊处优,大鱼大肉,过度操劳。

等到病来时,已是病入膏肓。

孙思邈费尽心力,终究未能挽回富商的性命。

这件事给了孙思邈极大的触动。

他开始思考:为何有人终身少病,而有人却被病痛折磨?这其中必有道理。

"您这办法好啊。

"孙思邈对老樵夫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与其等病来了再治,不如提前防着。

老樵夫点头道:"我爹常说,伐木要看天气,种地要看节气,养生也要看苗头。

身子有个小毛病,就得马上当回事。

孙思邈又向老樵夫请教了许多养生的经验。

老樵夫说得都是些平常事:春天不贪凉,夏天不贪冷,秋天不贪燥,冬天不贪暖。

走路要缓,说话要轻,生气要忍,饭食要节。

这些朴素的道理,让孙思邈想起了《黄帝内经》中的话: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正说着,山中突然传来一阵惊慌失措的呼救声。

孙思邈循声望去,只见远处几个猎户慌张地抬着一个伤者快步走来。

那伤者面色发青,冷汗如注,喉中发出"嗬嗬"的可怕声响,身体不住地抽搐。

老樵夫认出那是邻村的猎户,平日里常在山中打猎。

孙思邈快步上前查看,只见猎户手臂上有两个暗紫色的牙印,周围的皮肤已经开始发黑。

这是被剧毒蛇类咬伤的征兆,情况危急!

就在这时,猎户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面色由青转紫,嘴唇发黑。

孙思邈的眉头紧锁,他知道毒性正在快速蔓延。

一个关键的问题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剩余48%未读最低0.99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