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于水立于沙一棵芦苇的固沙护路自述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28日电(记者宿传义、白佳丽)我是一棵芦苇,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上班,做固沙的草方格;我的家乡在多公里之外,是碧波万顷的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人们叫我“湖水净化器”。

博斯腾湖是中国四大苇区之一,这里每年都有60万亩和我一样的“新生儿”出生。在一个春天轻抚的早晨,我从黑色的棉被中探出头来。

我的根扎在淤泥中,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让干净的水流入湖泊。从年开始,当地在湖边筑坝,把农田回归水和生活、工业废水堵截下来,通过我们过滤吸附后排入大湖。因此,我们中有20万亩是人工培育的,我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成年后,很多兄弟变身纸张,帮助人们传承知识;而我和一些兄弟则进了沙漠,组成草方格固定住流动的沙丘。在我国西北很多地方,风沙是对绿洲和道路的最大威胁。我很佩服人类科学家,是他们发掘出我们固沙的新“工作”,向他们致敬!

拼版照片:上图为7月13日无人机拍摄的新疆博斯腾湖周边湿地生长的芦苇(新华社记者宿传义摄);下图为7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沙漠公路旁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方格”(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你可能会说,我干干瘦瘦的,没有高大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怎么能抗衡风沙呢?我一个人是渺小的,可是当我们兄弟姐妹紧紧挨在一起并挺起胸膛时,肆虐的风沙恶魔也拿我们没辙。

我们最早是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上固沙。它是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全长公里,投入使用后,和田至乌鲁木齐的通行距离缩短了公里。不过,从年开始,这条路两边开始栽种梭梭、红柳和沙拐枣,我们就陆续撤了出来。

后来新疆修建阿拉尔到和田的第二条沙漠公路,仍然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从去年开始,新疆尉犁到且末沙漠公路开工,全长多公里。继塔里木沙漠公路和阿和公路之外,这是第三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我和众多兄弟就从家乡来到了这里。

这是在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沙漠公路施工现场拍摄的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沙障”(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当然,并不是所有芦苇都能适应沙漠的工作,只有在水边生长的才可以。相比陆生芦苇,我们身体里的纤维含量更高,韧性更好,更能耐沙漠中的残酷环境。而且,我们还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太胖的话,在“扎根”沙漠时容易碎;太瘦的话,会抗不住风沙。

我们聚在一起,每4条边组成一个正方形,因此被称为“草方格”。在这条新建的沙漠公路两侧,由我们组成的草方格带各向外侧延伸90到米,而被我们围起来的沙丘很难被风吹动,沙子就这样被固定住了。

在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工人在修建“芦苇方格”(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要围成一个一平方米左右的草方格,约需要1.2公斤的芦苇。算起来,尉犁到且末沙漠公路这条沙漠公路两边的草方格带约需7.8万吨,其中约6.5万吨来自博斯腾湖。

远处靠近沙漠那两排高个子叫阻沙障,彼此相隔10米,有尼龙网,也有我的家人。他们是阻挡风沙的“前哨卫士”,能降低风速并减少溜过来的沙子数量,再经过我们组成的草方格阵时,就会把风沙挡下来。

成捆的芦苇摆放在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帮我们扎根沙丘的很多工人都参加过前两条沙漠公路防护工程,主要来自四川、云南等省,不少人在沙漠里工作超过20年。烈日灼空,黄沙漫漫,日复一日,他们的汗不断湿透衣衫,又不断晒干,只为帮我们在沙漠扎根,这让我很敬佩。

工人在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修建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方格”(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沙漠里的酷烈阳光照得我头昏脑胀,身躯也越来越脆弱。可能两三年后,我的身躯要么被烈日狂风折断,要么被黄沙掩埋。但是,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我用身躯遮挡了风沙,护住了这条沙漠通途,我死而无悔!“苇生”如此,人生不也正是这样嘛!

这不,又有一批兄弟们从多公里外的家乡赶来了,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排队,立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