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复制链接]

1#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在茶叶种植技术、栽培管理、品种选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并传播影响了世界各地。茶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大发明之一。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国人依据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灵活地运用“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序,顺天应时,合理安排茶叶的种、采、制、饮等生产生活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时间节律。顺应节气安排茶业生产气候不但影响茶叶的正常生长和产量,而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茶农深知茶叶生产的季节性,因此,把它称为“时辰草”。民谚有“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通过把握气候变化与茶叶生长之间的规律,运用节气指导茶业生产不误农时。

根据节气适时种植茶业生产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不违农时”,按照茶叶生产的特点、气候的变化规律,根据节气合理安排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唐末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最早记载了适宜茶树种植的时间:“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农历二月中旬,也即春分节气,在树下或背阴的地方种茶。唐末由于气候由暖转寒,因此,茶籽播种在春分节气,茶树性喜潮湿,茶籽播种后,随着清明节气逐渐增多的雨量,有利于茶树提早出苗。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引《四时纂要》载:“茶籽寒露采收晒干,和湿砂土拌匀……保藏和催芽。至二月中旬取出……每坑下茶籽六七十颗。”

清代宗景藩在《治茶说十条》载:“至白露时,摘取茶籽。……用茶籽一、二升,匀铺地下。……茶发芽后,须搭盖阴棚”,都详细地记载了在寒露、白露节气摘取茶籽,在苗圃进行茶籽育苗移栽的技术。明清以后发明的茶树育苗移栽技术,提高了茶苗成活率。浙江瑞安民间有“正月栽茶用手捺,二月栽茶用脚踏,三月栽树用锄夯也夯不活”的茶谚,意思是:正月栽茶苗,只须用手捺几下即可;二月栽茶苗,赶上雨水,泥土松软,因此要用脚把土踩实;三月栽茶苗,泥土较为坚硬,须用锄夯土。这里指的都是茶苗移栽的公历时间和方法,根据不同时间、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都在于使茶树根与土壤结合紧密,保证茶苗成活。寒露、霜降前后,也是茶苗移栽种植茶叶的时节。

定植时,先在茶苗根部蘸上红土泥浆,保持适当的含水率,种下后用脚踏实,覆盖上稻草、茅草,保持水土,有利于抗旱保苗。茶树有喜湿喜温的特性,尤其在芽树生长发育期内,不仅需要水,还喜欢一定的阳光和温度。宋代苏轼有“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的诗句。雨水节气以后,气温明显上升,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有利茶树生长。明代朱权在《茶谱》中有“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的诗句。茶树在生长发育时期,尤喜蒙蒙细雨和日照夜露的滋润。因此,民间有“要想茶叶长的好,三晴三雨最为妙”“茶叶最糊涂,易雾又易露”“春雨绵,茶发尖;夏雨少,发不了”的茶谚。自宋代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加强茶园管理对于茶叶增产、提高品质的重要性。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引《建安府志》载:“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畲。

若私家开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又载:“每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基土,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皆除之。此谓之‘开畲’,导生长之气,而渗雨露之泽。”明清时期,在茶园田间管理方面有所发展。明代罗廪《茶解》记载:“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在每年的雨水、夏至、立秋节气,茶农通过深翻土壤、铲除杂草、茶园施肥、培基土等田间管理措施,可以使茶园土壤疏松,改善土壤肥力,有利蓄水抗旱,促进茶树根系生长,从而改善茶叶品质。茶农深谙茶园田间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民间有“茶地不挖,茶芽不发”“七挖金,八挖银,九冬十月了人情”“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的谚语,都强调了在不同时间、不同节气进行茶园田间管理的重要性。晚清时,还出现了茶树修剪和更新技术。

据清《时务通考》记载:“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去其草,此时全树必具发嫩叶,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犹好”,要在清明节气,对生长五六年、高尺余的茶树进行修剪养蓬,可以促进茶树新陈代谢,有利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根据节气适时采制利用节气掌握适宜的茶叶采收、加工制作期,不仅影响这一季的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而且还影响到下一季甚至来年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中国制茶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荼(茶)生益州(今四川广汉),三月三日采。”汉代是二十四节气确立的时期,三月三是古代益州采制春茶的时间。唐代《茶经》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认识到在不同的地区,节气的早晚也有不同,因此,采茶的时间有早有晚。

惊蛰是采制春茶的第一个节气。“惊蛰过,茶脱壳”,茶农常以惊蛰为候。唐朝中叶,在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的顾渚山(今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相界处)设立皇家贡茶院,每岁选匠征夫至二千余人,于春三月采制第一批春茶。最盛时役工三万人,制茶18000多斤。据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曰:“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描述了天子正在等待品尝阳羡紫笋茶,以至于百草都不敢先于茶树贸然开花。古人素有春茶贵早的观念。因为早春气温低,头春茶产量少,常常物以稀为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