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绿进沙退流沙之地摇身变绿洲 [复制链接]

1#

“青杨、新疆杨、旱柳都种起来了,植被多了风也就小了。记得我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沙尘暴非常严重,风吹进教室的时候我根本看不清同桌的脸。”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泉水湾村村民王占奎看着眼前的景象陷入了回忆。

如今的泉水湾生机盎然。人民网顾斐菲摄

一年前,王占奎结束了半辈子的务农生涯,来到泉水湾村当起了“日元贷款”项目(以下简称“日贷”项目)的管护员。

乌兰县地处青海湖流域西侧的柴达木盆地,是受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十年前,乌兰县城沙尘暴极度频繁,影响了城镇和周边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乌兰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此,乌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落实防沙治沙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同时,积极勘察沙化特征,钻研治沙方法和实验,紧密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在各类沙区做了不同的调查、试验和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于年正式实施了“日贷”项目。“日贷”项目主要是在泉水湾沙窝通过实施亩的工程固沙和亩的防风固沙林项目,对泉水湾沙窝的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进行治理,使当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刚来这里的时候连路都没有,车子进不来,树苗、灌溉的水都需要人背进来,着实艰苦。”王占奎回忆起项目刚开始的时候。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治沙任务重、责任大。为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造林及固沙任务,乌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在一线设立由技术组、施工组和后勤组等组成的项目指挥部,指挥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和“民兵应急连”,并落实施工组、技术组、后勤组等各责任人。最后由10余名技术员和余名护林员组成的防沙队伍,开始大规模的治沙活动。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荒漠里防风固沙绝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树苗种了就死,成活率只有30%左右。”乌兰县防风固沙工程技术人员孟女士介绍道。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工程固沙期间,乌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的干部职工们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先后用芦苇草、麦草、燕麦草等多种固沙材料铺设机械式方格沙障;用上年度冬季收割的芦苇草做成网格沙障来防沙;乌兰县还购置了大量的燕麦种子,到雨季在编织袋沙障边缘种植燕麦,长出的燕麦草与编织袋形成了双重沙障,达到了更好的防沙效果;还从宁夏引进了在当地实验成功的防沙治沙树种沙柳等。

先易后难、由近到远。随着“日贷”项目的推进,泉水湾的工程固沙面经达亩,防风固沙林面积达亩,有效减少了扬尘、沙尘暴、大风、浮尘天气,从此乌兰县告别了“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

三分栽,七分管。乌兰县始终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直到现在,每天都有管护员上山巡查树苗成活状况、有无牛羊进入植被区……

管护员巡山。人民网顾斐菲摄

如今,即便是刮风的季节,泉水湾村少有沙尘天气,泉水始终清亮亮。以前连只野兔都难得看见的泉水湾,如今野鸡、斑鸠不时鸣叫,野兔,狐狸、黄羊也经常出没。

站在泉水湾,难以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流沙之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