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知名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屈荔鹏
位于榆林市城北6公里处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植被丰茂,林荫小道生机盎然,樟子松高大挺拔,灌木杂草郁郁葱葱。此情此景,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漫天风沙的沙地。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经过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卓绝的接力奋斗,年11月,榆林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沙漠里崛起森林城,但榆林人治沙仍未懈怠、不敢懈怠。正如治沙模范、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所说:“有了绿色并不意味着沙漠消失,目前的绿色还很脆弱,存在再次沙化的可能。只有生态系统实现了自我循环,毛乌素才有可能重返千年前的水草丰美之地。”
如今,这片土地上正在不断书写着由“绿色”向“深绿”的治沙故事。这“深绿”,不仅是让表面颜色改变,更是向土层更深处扎根。
治沙造林从这里起步
“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茫茫大漠,植被盖度仅为1.8%,植物仅有20多种。”在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观景台上,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向记者介绍红石峡的变迁。
年起,中国科学院便组织考察队对榆林沙地进行综合考察。年,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沙漠考察队的基础上组建,并筹建了第一个治沙造林林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随后榆林陆续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探索培育适宜栽植的树种。中国防沙治沙,就从榆林起步了。
“年,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从大兴安岭地区的红花尔基引入樟子松。经过多年研究,我们逐步掌握了樟子松育苗、造林的成熟技术,樟子松当年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史社强说。
为加快大沙、远沙治理步伐,年,榆林还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沙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经过多年试验探索,榆林总结出干旱、半干旱地区飞播治沙的多项技术经验,累计完成飞播治沙多万亩,并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推广1.5亿多亩。
“经过几代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这里现在已成为我国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目前保存超过种优良固沙植物,形成了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的森林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67%。”石长春说。
榆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沙造林史。截至目前,榆林在万亩林地内、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公里、造林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块,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与沙抗争一代接着一代干
榆阳区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一年四季风沙不断。
为了实现“绿色”梦想,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
在首任连长童*的带领下,她们打起背包,扛着红旗,向风沙侵蚀最严重的毛乌素沙地南缘黑风口——补浪河进*。“洒尽浑身千滴汗,走进沙漠战恶狼”,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自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14任连长、多名女民兵。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誓把*沙变绿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治沙精神薪火相传。
第14任连长席彩娥告诉记者:“48年来,连队累计推平沙丘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建饮水渠35公里,让1.44万亩寸草不生、寥无人烟的荒漠沙海披上了绿装。”
在榆林,治沙的故事如绿色绵延,层出不穷。
治沙女英雄牛玉琴用了30多年染绿11万亩*沙地。如今,儿子张立强接过治沙“接力棒”,想的则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树木变成“摇钱树”。
年起,张立强开始了在樟子松上嫁接红松、班克松、白松等不同品种松树的试验,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嫁接成功率已提高到97%以上。完成嫁接的树上产出的接穗,除了可满足自家嫁接使用外,还向内蒙古、银川等周边地区销售,让更多沙漠地带由*变绿。
科技治沙让大漠换绿装
早年当过教师、县志编辑,在外企当过高管,也曾出访欧洲,这些人生阅历让张应龙在榆林众多的治沙先进典型中稍显不同。
参与治沙的时间最晚,但张应龙治沙面积最大、方法更科学、效果更突出。依托科技进步,他不断创新治沙模式,从老一辈治沙人单纯的“防沙治沙”模式转变为目前的“治沙用沙”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治沙的新路径。
从年承包治沙起,张应龙已完成治沙面积42.8万亩。他的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补栽后可超过90%。
“大家有个误区,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实际上治沙的核心是讲究风和水。不仅要管住风、保住水,让沙子静止下来,还要研究土壤、地下水、植被和生态系统。”在张应龙看来,应该把治沙造林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把沙子当成可利用的资源,让沙漠结出“果实”。
为探索一条治沙新路,张应龙四处走访西北干旱地区专家学者和治沙能手,结合自身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治沙造林新模式——“乔灌草三步走”立体治沙模式。
“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已经完成了防沙治沙的第一步,正在进入护沙用沙的第二步。”张应龙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植树造林,重视生态保护。随着榆林整体生态环境的好转,林业红利将更多地服务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