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党代表通道上,林占熺又一次谈起了菌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10月16日8时40分许,*的二十大代表林占熺自信满满地站上“*代表通道”,面对直播镜头,向全世界再次谈起了菌草技术。这是一个“让中国菌草造福人类”的故事。

覃作权/摄

人物名片

林占熺: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是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林占熺的菌草,从福建出发,到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到巴新、卢旺达、斐济、南非……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个县,以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被人们称为“幸福草”“中国草”,而林占熺也被誉为“菌草之父”。

郁郁葱葱的“野草”、富民增收的菌菇,两者在林占熺的努力下,持续发生着奇妙的连接。

01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林占熺打小生活在龙岩连城。地处闽西,山高路远,家中困难,小时候时常饿肚子,“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学农,在林占熺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的志愿表中,填写的都是农业院校。

“祖祖辈辈20多代,从河南移到福建多年,考上大学是非常少的。想学点什么好的知识,让农民不要那么辛苦,过上好日子。”

02

芒萁草里钻出了香菇

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那真的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当时我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占熺唏嘘不已……

从长汀归来,40岁的林占熺辞去行*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这相当于一家人月收入的倍,万一实验失败了,恐怕一辈子也还不起了。”语气停顿,林占熺又补充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干成!”

当时闽西闽北漫山遍野都是芒萁。相关菌株很多,也不知道哪个菌株有可能用芒萁栽培,只能一种一种筛选试验。

年10月,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培养菌种的瓶壁上,钻出一朵香菇。林占熺说,当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长,就说明我们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年专家们鉴定,认为这个有理论价值,是国际首创。”

能变出香菇的芒萁,迅速成为福建扶贫开发战场上的生力*。

至今,林占熺团队已筛选出可用49种菌草栽培的54种食药用菌。

03

把技术简化到让乡亲一看就懂

年,“中国菌草”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两年后,又成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和学生背着六箱福建的草种,来到宁夏彭阳推广菌草技术。

“当时宁夏群众有的连菇都没有见过,要让乡亲们掌握技术,就要简化到参加生产的同志一看就懂,一学就能学会,一做就能成功。”

当地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林占熺和工作队员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不仅包教包会,还帮忙包销。”“多的时候我带着31位同志从正月十五过完后到宁夏开始筹备,一直到老百姓把菇卖完才回来。”闽宁村的菌菇开始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

到年,菌草技术已推广到宁夏15个县市的1.75万多家农户,户均年增收元以上,出现了年收入5万元、10万元的专业大户。这距离林占熺背着六箱草种来彭阳,不过十年光阴。

04

“布图巴”带来中国草

年11月19日上午,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忆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年,林占熺携带菌草技术首次出海,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推广获得成功。当地人称林占熺为“布图巴”,这是这个国家国旗上的吉祥鸟。不少人给孩子取的名字,也都嵌有“菌草”二字。

“原任警察部部长的孩子就叫卡拉里菌草,而且是用登报的方式公布。他和我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他们的人民,永远不要忘记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我的梦想就是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也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林占熺说。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地球仪,上面标着许多红五星。“有红五星的地方,就是我们菌草技术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总数已超过个。”林占熺说。

05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

“从小父亲就一直对我们晚辈说,要把农民的事情当大事。”林占熺的女儿、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说。

令林冬梅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次出差,总把行李箱塞得满满的,“里面没有衣服,都是各种仪器和资料;回来的时候,装满了各种优良野草。”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冬梅从小树立了“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前些年,林占熺带着女儿,把目光放在了*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上,目标为“种下*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

菌草不仅能以草代木培养菌菇,在防风固沙、土壤增肥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效。从年开始,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在气候恶劣的乌兰布和沙漠,团队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之后,终于制服了流沙,沙漠“长”出了绿洲。

“要巩固扶贫成果,要改善生态,我们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林占熺说。

有人问,作为菌草技术发明人,为啥不申请专利?林占熺说:“扶贫技术的门槛,降得越低越好。”“如果走个人发财的路,自己成了亿万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用技术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

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菌草技术中心,一块大理石上镌刻着“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

来自中国的菌草正展开一场世界旅行。扶贫减贫、生态保护、绿色能源……这些全人类共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