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位于成都天回镇的老官山汉墓重见天日,出土的一系列医学文物及文献,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马王堆。
其中出土了一些记录药方的竹简,其中我们摘录三条来做研究,
第一张药方:“枳实四术二方风二乌喙少半泽冩二牛□二以方寸朼一饮后饭三日益中,八日善”、“枳实四术一方风一泽冩一白茝一乌喙半一物牛□一以方寸朼一饮后饭乃中八日”、“枳实五牛□一术一乌喙少半其一方风一泽冩一以方寸朼一饮后饭泽冩一樷病已”(出自1号墓出土的木牍),
石脂分为赤石脂和白石脂,多用于治疗肠胃病。蜀椒用于止痛,细辛祛寒止痛,厚柎可行气,圭(桂)解表。陈朱臾可能是吴茱萸,可治头痛和胃病。初步推断,这可能是用于治疗偏寒的头痛的药方。(□为缺字或暂不能识读的字)
经过考究,这是一张治疗风湿病一类的药方,其中用到,枳实,白术(苍术),防风,泽泻,白芍,乌头(附子),牛膝,这些药名和现在对中药材的叫法出入不大,可见这些药材的运用的历史是相当久远的。
枳实现在也是常用药,可行气、消胀。方风可能是如今的防风,用于祛风。泽冩可能是泽泻,用于利水、利尿。术应是白术,健脾、除湿。牛□可能是牛膝,用于引药下行。
初步判断,这个药方应当是用于治疗风湿病的。其中,用量极少的“乌喙”,可能就是如今中药中的“乌头”“附子”,主要用于治风湿。这种药有毒,服用前至少要熬3个小时,否则可能出现乌头碱中毒。“药效几乎与毒性成正比,药效越明显,其副作用越大”。
从药方的温补泻下的组方思路,可以推断是用来治疗风湿病,寒重湿气重的一类疾病。樷病相当于风湿病,或者寒湿病。
第二张药方:“廿二治*瘅,取*牡牛弱(溺)饮之,能多饮之,亟已。”(出自医简《六十病方》),
历来古代医书记载,*瘅是*疸病,这是一张治疗*疸病的药方,
解释原文意思为,治*瘅病,只用“公牛尿”一味药,喝得越多,病好得越快。关于这些偏门的治疗的药方,只在民间流传。但使用尿液作为药物,并不鲜见。以往,不少病都会用到“童子尿”,甚至还有过泡干牛粪粉末饮用的药方,“可能与其中的成分有关”。
关于动物屎尿做药的,还有用猪粪烘焙干,兑干净的水(蒸馏水,煮过的水)或者兑醋敷之,就好,《本草纲目》记载,猪零,性甘,无毒,能解大毒,十年恶疮,母猪粪烧存性,敷之。
猪粪,气味寒,无毒。主治:寒热*疸湿痹,发痘疮,治惊痫,除热解毒,治疮,小儿夜啼,小儿阴肿,猪肉中毒,妇人血崩,解一切毒,口唇生核,赤游火丹等等。
刚才是用公牛尿,这个是用母猪粪,看起来这些治疗手法源远流长啊。
第三张药方:“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出自医简《六十病方》),
石脂分为赤石脂和白石脂,多用于治疗肠胃病。蜀椒用于止痛,细辛祛寒止痛,厚柎可行气,圭(桂)解表。陈朱臾可能是吴茱萸,可治头痛和胃病,应该是该药材茱萸出产于陈地陈国的意思,春秋有古陈国,陈氏封地。初步推断,这可能是用于治疗偏寒的头痛的药方。(□为缺字或暂不能识读的字),
薑应该指的是姜,在这里估计是干姜的可能性大点。厚柎,应该是厚朴。此药方,温寒,祛风,行气,可以治疗头痛一类的疾病。
根据这些药方,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一些民间中医大师,最后也是采用这样的格式书写一些药方传承,说一类症状,直接上一个简单粗暴的药方,这个药方看起来简单,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只要是症状对路,百试不爽,可以说是验方秘方了。
先贤的人,想到后人传承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就周全的考虑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业设计思维叫做防痴呆设计,不管流水线上的工人到底有没有理解电子元件的设计思路,照版生产,按部就班就不会错了。
老官山汉墓还挖出来织布机械,其中的工业设计水平也是达到一定的高度的。其实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整个地球差不多都是采用这样的织布方式在生产布匹的。
老官山汉墓挖掘出土的还有一些标满经络图的漆人,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医学的全貌,提供了很大的补充,不仅完善了医学历史,而且还给人们从更多古代的大医学家的医学思路,开阔了眼界,因为中医一直在传承,几乎没有创新,所以古代的更多内容,对我们的研究帮助是很大的。